在古代,稱一個人為“笨蛋”和智商毫無關(guān)系?!氨俊弊钕戎钢褡尤デ嗥ず罅粝碌陌啄ぃ勺髟旒埖脑牧?。因為史書要在用“竹白”造的紙上書寫,因此后人就把史書稱為“竹白”,即“笨”。魏晉時期,豫章太守史疇因“大肥”而被稱為“笨伯”,“大肥”即指身體肥大,行動不靈巧。此時的“笨”已經(jīng)轉(zhuǎn)義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沒有和智商低下聯(lián)系在一起。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lǐng)袖葛洪認為,“笨人”是指那種見識淺陋,謬誤百出,又不懂得善惡得失的人,這種人當然是愚蠢的人。直到這時,“笨”才和智商掛起鉤來。清人李鑒堂所編《俗語考原》一書中說:“山東人謂粗魯人曰體漢,體與笨同。”“體”在古代和身體的“體”字是兩個字,意思是“劣”,又指粗笨。笨漢當然智力低下,可見那時的民間俗語已經(jīng)把“笨”的意思定型了,以至慢慢和“蛋”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