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穎周
3—6歲的幼兒正是身心發(fā)育的階段,身體的協(xié)調(diào)性較差,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經(jīng)驗,自我保護的意識較差,常常不能預見自己的行為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后果。在幼兒階段燒燙傷、氣管異物、交通事故、意外墮落、誤服藥物、摔傷是幾種常見的意外傷害,這些意外傷害不僅影響幼兒的身體,同時也會對幼兒的心理造成影響。于是家長和教師為了避免幼兒受到這些傷害,往往對幼兒管頭管腳、束縛幼兒的行為。使孩子成為了捆住手腳的機器人。
其實,“千般照顧,不如自護”。家長和教師不僅有保護幼兒生命安全的責任,更重要的是要對幼兒進行初步的安全指導、教育,幫助幼兒樹立一定的安全意識,提高幼兒保護自己的能力。然而,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重要的是不僅應該讓幼兒知道哪里有危險,更應該讓他們學習如何“征服”危險,在“征服”危險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當然,這里所說的“征服”,必須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經(jīng)過努力能夠達到的避免傷害事故發(fā)生的能力,并非盲目的冒險和冒進。
一、提高預見能力,“躲避”危險
幼兒生活在家庭、幼兒園和社會的環(huán)境之中,意外事故的發(fā)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熱水、藥品是幼兒日常經(jīng)常接觸的物品。花花綠綠的藥品會讓幼兒誤認為是糖豆而吃進肚里。杯里的熱水也會因為幼兒不會判斷而造成燙傷。那么如何提高幼兒對事件的預見性呢?首先要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識。教師組織專門的討論活動,倒一杯熱水、拿來一些藥品,請幼兒討論一下,在討論中幼兒紛紛發(fā)表意見。有的說:“杯里冒著熱氣,一定非常燙,不能馬上喝?!庇械恼f:“用手摸摸杯的外面,如果燙手就不能喝。”還有的說:“喝水的時候,也應該先吹一吹,先小口小口的喝,就不會燙著了。”當教師拿來花花綠綠的藥品時,開始幼兒真的以為是巧克力豆呢,紛紛問老師:“真的是巧克力嗎?真的能吃嗎?”教師和小木偶一起進行情境表演,小木偶將藥粒喝下,不一會開始肚子疼,幼兒馬上意識到藥是不能隨便吃的,生病了應該去醫(yī)院。在幼兒園應請老師幫忙吃藥,在家應請爸爸媽媽幫忙。
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識,那么就應提高幼兒分析、判斷的能力,為幼兒準備一些畫有安全與危險事物的小圖片,如插座、火、藥、熱水、食品、玩具等,請幼兒自己來區(qū)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險的,提高幼兒判斷事物的能力。從而提高幼兒對事情的預見性,預防悲劇的發(fā)生。
二、學習避險技能,“預防”危險
幼兒在戶外發(fā)生摔傷、磕傷或被尖銳物扎傷等情況其實多數(shù)是因為幼兒不會正確進行游戲或不會使用一些工具引起的,所以在教育活動中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課程,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教育的內(nèi)容。如為了讓幼兒了解戶外活動時一些粗淺的自我保護的方法,我們設計了“調(diào)皮的小猴”。幼兒看到貼滿創(chuàng)可貼的小猴,通過觀看圖片,大膽想象小猴受傷的原因,并說出怎樣做才不會受傷。開始幼兒看到滿身貼著創(chuàng)可貼的小猴時都哈哈大笑,但一會就被情節(jié)吸引了,都開動腦筋想小猴怎樣受傷的。從而掌握了一些戶外活動的方法。如萬一摔到,要用手撐一下,以免摔傷臉;滑滑梯時要扶好扶手。在活動中教師還請幼兒進行模仿,怎樣用雙手“撐住地”,怎樣是“抓緊”。使幼兒學會怎樣進行游戲。
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使幼兒學會了如何游戲,如何安全的游戲。并建立了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
幼兒具有好奇心強,好動,隨心所欲的特點,而且不知深淺,不明是非,常常趁老師不注意玩一些危險物品,做一些危險的事或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玩。
教師要在一日活動中,仔細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利用各種教育契機,提高幼兒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意識。一次,喬喬在關門時手被門掩了一下,孩子們看到喬喬受傷后痛苦的表情后都紛紛說:“以后可不能關門了?!庇變褐啦辉訇P門、玩門了,可能以后幼兒由于玩門受傷的機率就會很小了,但這不是安全教育的目的,這樣會抑制幼兒的探索精神。如果以后幼兒一開門、關門就會想到會掩手,事事需要成人幫忙。這樣,受保護越多就越容易出差錯,幼兒會越來越喪失自我保護的能力。以后如果遇到突發(fā)事件,他們就會束手無策。于是,我請喬喬講講怎么掩得手,幫助幼兒分析怎樣才能不掩手。并教幼兒學習兒歌“開關門”。讓幼兒知道一手扶門框(墻)、一手扶門把兒是正確的方法。并讓幼兒親自實踐,掌握開關門的技能。
三、加強行為訓練,“征服”危險
南京師范大學顧榮芳教授在《保護幼兒生命,促進幼兒健康》(《綱要》幼兒健康教育思想解讀)一文中指出,幼兒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fā)揮幼兒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努力將幼兒的興趣和必要的規(guī)則相結合,使幼兒建立起各種健康行為。
“規(guī)則”,無論是“自律規(guī)則”和“他律規(guī)則”,還是“游戲規(guī)則和社會性規(guī)則”,都具有“利他性”和“互惠性”的特點,能夠引導幼兒在滿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的過程中生成個性和社會性。在提高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過程中,“行為訓練”能夠有效地幫助幼兒“適應環(huán)境、內(nèi)化規(guī)則”。
因此,當幼兒已經(jīng)具備了安全意識,了解了一定的安全常識,獲得了相應的安全技能后,我們應該重視對幼兒加強行為訓練,幫幼兒將已有的認知技能遷移到生活中去,從而固化已有的安全經(jīng)驗,提高幼兒自我保護能力。比如:剛開學,幼兒入廁、喝水常常擁擠,雖不斷的提醒,但不見成效。偶然的一次,我想起了銀行的一米線,于是借用此原理,我在幼兒的小便池、洗手池旁貼上小腳印兒,引導幼兒明白:只有踩上小腳印,才能洗手、接水,沒有小腳印兒時就要在旁邊等一會。再如:每天做早操,我園是集中在操場上做,這樣幼兒在操前和操后上下樓梯時很容易擁擠,造成傷害。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們要求孩子們上下樓梯時要有序靠右行,但低年齡段的幼兒分不清左右,于是我們就采用了在樓梯上畫向上、向下行走式的小腳印線路提醒幼兒上下樓梯時按照小腳印指向的方向走,一段時間過后,擁擠的現(xiàn)象減少了,孩子們也慢慢養(yǎng)成了靠右行走的習慣。這樣即培養(yǎng)了幼兒良好的品德行為,同時幼兒的行為規(guī)范也養(yǎng)成了,自然,安全的隱患也消除了。
總之,培養(yǎng)幼兒自我保護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教師持之以恒,不斷反思,采用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融入生活教育來指導和幫助幼兒,使他們逐漸形成自律,學會“征服”危險,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從而獲得身心的和諧發(fā)展。
(作者單位:潛江市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