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加芳 李貴祥 柴勇 和麗萍 孟廣濤
摘 要 使用Li-6400XT便攜式光合儀測定高黎貢山南段2種環(huán)境(野外、大棚)下生長的我國特有種植物瑞麗山龍眼幼苗的光合特性,結(jié)果表明:①2種環(huán)境下生長的幼苗凈光合速率(PN)日變化出現(xiàn)“雙峰”曲線,有“午休”現(xiàn)象,但峰值出現(xiàn)的時刻與大小不同,野外幼苗在10 : 00、16 : 00出現(xiàn)高峰值,分別為4.608、2.118 μmol/(m2·s),大棚幼苗在11 : 00、15 : 00出現(xiàn)2個高峰值,分別為4.102、3.982 μmol/(m2·s);蒸騰速率(Tr)、氣孔導(dǎo)度(Gs)變化趨勢與凈光合速率變化趨勢一致,也有“午休”現(xiàn)象;水分利用率(WUE)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胞間CO2濃度(Ci)與凈光合速率日變化相反。②凈光合速率與環(huán)境因子偏相關(guān)性分析表明,環(huán)境因子:光合有效輻射(PAR)、大氣CO2濃度(Ca)、空氣溫度(Ta)、相對濕度(RH)對幼苗PN值影響均為:PAR>Ca>Ta>RH;③兩地幼苗光飽和點(LSP)均較高,野外為2 674.995 μmol/(m2·s)、大棚幼苗為2 228.754 μmol/(m2·s),光補償點(LCP)分別為38.250、8.322 μmol/(m2·s)。
關(guān)鍵詞 瑞麗山龍眼;幼苗;光合特性;不同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 Q945.11;S667.2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elicia shweliensis W. W. Smith seedlings of two habitats(wild, nursery)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Gaoligong Mountains were measured by Li-6400XT Portable Photosynthesis System.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①The diurnal courses o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of the two seedlings occurred“double peak”curve and“l(fā)unch break”phenomenon, but the peak time was different of the two seedlings, that for the wild appeared at 10 : 00 and 16 : 00 was 4.608 μmol/(m2·s)and 2.118 μmol/(m2·s), and that for the nursery appeared at 11 : 00 and 15 : 00 was 4.102 μmol/(m2·s)and 3.982 μmol/(m2·s). Transpiration rate(Tr), stomatal conductance(Gs)trend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trends. Water use efficiency(WUE)ha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Ci)was opposite to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②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N was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order from high to low: light intensity(PAR), the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Ca), air temperature(Ta), relative humidity(RH). ③The light saturation point(LSP)of the two seedlings were high. That for the wild was 2 674.995 μmol/(m2·s), and that for the nursery was 2 228.754 μmol/(m2·s). The light compensation point(LCP)for the two was 38.250 μmol/(m2·s), 8.322 μmol/(m2·s), respectively.
Key words Helicia shweliensis W. W. Smith; seedlings;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habitats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7.04.009
瑞麗山龍眼(Helicia shweliensis W. W. Smith)屬于山龍眼科(Proteaceae),山龍眼屬(Helicia),多為喬木或灌木,是中國特有種,僅分布于云南西部海拔2 000 m左右的較小范圍內(nèi),在研究中國本土植物地理分布中具有一定意義。近年來由于現(xiàn)有植被破壞嚴重,加之數(shù)量較少,導(dǎo)致其陷入了瀕危境地。從國內(nèi)研究來看,瑞麗山龍眼因為分布較為特殊,目前還未見該植物任何方面的相關(guān)研究報道。
光合作用的研究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有很大意義[1],根據(jù)對一部分瀕危植物的更新能力與瀕危機制的研究,生長環(huán)境的特殊性,光適應(yīng)范圍的寬窄,光合作用的強弱等對于植物的存活有一定影響[2-4]。國內(nèi)研究重點植物的光合特性報道較多[5-8],多從植物的光合日變化、光響應(yīng)機制、CO2響應(yīng)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同時植物的光合作用會受植物自身因素和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故對于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的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也比較常見[9-11]。對于瑞麗山龍眼的光合特性報道還未見,故本研究在瑞麗山龍眼生長旺盛期對其光合作用進行了初步測定,并分析了影響光合作用的主要環(huán)境因子,旨在為其瀕危機制的研究提供方向及科學保護提供一定指導(dǎo)。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于2016年5月中旬的晴朗天氣在云南省高黎貢山南段(東經(jīng)98°45′,北緯24°50′)的大棚和野外荒草地進行,兩地均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海拔2 000~2 400 m,年平均氣溫約15℃,年平均降水量約1 650 mm,分配不均勻,多集中在4~9月,干濕季分明[12]。其中,試驗野外地以腎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為優(yōu)勢種,伴生有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黃毛草莓(Fragaria nilgerrensis Schltdl)等,無灌木與喬木,處于迎風坡,一天內(nèi)溫差較大;試驗大棚平均溫度20 ℃,濕度70%以上,遮蔭網(wǎng)密度15%,溫差幅度較小。
測量儀器選用美國生產(chǎn)的Li-6400便攜式光合作用儀。
大棚內(nèi)幼苗為三年生實生苗,苗圃常規(guī)管理,定時澆水通風;在野外選擇與大棚內(nèi)生長大小一致的實生幼苗材料進行試驗。選兩地幼苗各3株,平均植高35 cm,要求所選葉片大小一致,葉片完整,分別對每一植株的第3至5葉位進行標記。
1.2 方法
1.2.1 光合作用日變化測定 試驗時間為8 : 00~18 : 00,分別對標記的植株葉片依次進行測量,1次/h,每片葉子儀器標記3次。分別得到光合參數(shù)凈光合速率(PN)、氣孔導(dǎo)度(Gs)、蒸騰速率(Tr)、胞間CO2濃度(Ci)、光合有效輻射(PAR)、水分利用率(WUE=PN/Tr)。
以上步驟在典型的晴天中重復(fù)測量3 d。
1.2.2 光響應(yīng)曲線的測定 光響應(yīng)曲線測定試驗時間為9 : 00~11 : 00。進行光響應(yīng)測定時,控制葉溫25 ℃,CO2濃度400 μmol/(m2·s),空氣相對濕度50%,流速500 μmol/s,光合有效輻射梯度從高至低為2 000、1 500、1 000、500、250、120、60、30、15、0 μmol/(m2·s)。光響應(yīng)曲線擬合模型表達式為PN=α·(1-β·PAR)·PAR/(1+γ·PAR)-Rd[13-14];幼苗光飽和點表達式為LSP={[(β+α)/β]1/2-1}/γ[15];幼苗光補償點LCP,即當凈光合速率為0時,所對應(yīng)的光合有效輻射[16-17](α為曲線初始斜率,β為修正系數(shù),γ為α與最大凈光合速率比值,Rd為暗呼吸速率)。
以上步驟重復(fù)測量3 d。
1.3 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繪圖,SPSS Statistics 19.0進行相關(guān)分析處理。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凈光合速率(PN)與光合有效輻射(PAR)日變化
由圖1可以看出,2種不同環(huán)境下生長的瑞麗山龍眼幼苗凈光合速率都在中午時段出現(xiàn)了明顯的“午休”現(xiàn)象,日變化均呈現(xiàn)出“雙峰”曲線,野外幼苗在10 : 00與16 : 00出現(xiàn)高峰值,分別為4.608、2.118 μmol/(m2·s),兩峰值出現(xiàn)的時間相差長,即“午休”時間長;大棚幼苗在11 : 00與15 : 00出現(xiàn)2個高峰值,分別為4.102、3.982 μmol/(m2·s),兩值出現(xiàn)的時間跨度小,即“午休”時間短;兩地幼苗在18 : 00的凈光合速率最小,前者為0.473 μmol/(m2·s),后者為1.624 μmol/(m2·s)。野外環(huán)境的光合有效輻射與大棚環(huán)境光合有效輻射相比較高,二者的日變化均呈現(xiàn)出“單峰”曲線,在8 : 00~11 : 00,光合有效輻射值快速上升,11 : 00~15 : 00變化幅度較小,16 : 00之后,光合有效輻射值逐漸下降;其中,野外光合有效輻射值在12 : 00達到最大值,為1 642.370 μmol/(m2·s),大棚光合有效輻射值在11 : 00達到最大值,為1 317.160 μmol/(m2·s),二者的最低光合有效輻射值都在18 : 00后,均低至300 μmol/(m2·s)左右。
2.2 氣孔導(dǎo)度(Gs)與蒸騰速率(Tr)日變化
氣孔導(dǎo)度與蒸騰速率也是植物光合特性的重要參數(shù),一般情況下,二者的日變化趨勢與凈光合速率的日變化趨勢相似。圖2中,兩環(huán)境下幼苗的變化趨勢都不同程度上呈現(xiàn)“雙峰”型,其中大棚幼苗的雙峰趨勢較為明顯。氣孔導(dǎo)度日變化中,野外幼苗在9 : 00出現(xiàn)一天中的最高值,為0.060 mol/(m2·s),17 : 00出現(xiàn)下午時段的小高峰值,為0.039 mol/(m2·s);大棚幼苗的2個高值出現(xiàn)在11 : 00和15 : 00,分別為0.068、0.063 mol/(m2·s)。二者的最低值都出現(xiàn)在18 : 00,分別為0.029、0.033 mol/(m2·s)。
蒸騰速率日變化中,野外幼苗的蒸騰速率日變化較為平穩(wěn),9 : 00出現(xiàn)一天中的最高值,為1.499 mol/(m2·s);但18 : 00出現(xiàn)極速下降,是一天中的最低值,為0.530 mmol/(m2·s)。大棚幼苗的2個高峰值為1.949、2.051 mmol/(m2·s),分別出現(xiàn)在11 : 00和15 : 00左右,其中15 : 00是一天中的最高值,最低值也是出現(xiàn)在18 : 00,為0.732 mmol/(m2·s)。
2.3 胞間CO2濃度(Ci)與水分利用率(WUE)日變化
胞間CO2濃度的日變化趨勢與凈光合速率變化趨勢明顯相反,這與瀕危植物長序榆幼苗[18]、孑遺植物四合木[19]等植物相似,但從圖3中可以看出,相比于大棚幼苗,野外幼苗的變化趨勢較為平穩(wěn),一天中二者的最低值都出現(xiàn)在9 : 00~12 : 00,野外幼苗為200.006 μmol/mol,大棚幼苗為190.205 μmol/mol。
水分利用率的強弱與植物抗旱能力相關(guān),2種環(huán)境下幼苗的水分利用率均未呈現(xiàn)出任何變化規(guī)律。相比而言,野外幼苗波動明顯,在10 : 00達到一天中的最大值,為3.110 μmol/mmol,之后一直下降,在16 : 00~17 : 00又出現(xiàn)一個小高峰值,為1.752 μmol/mmol,在18 : 00值為0.892 μmol/mmol,是一天中的最低值;大棚幼苗的水分利用率值較平穩(wěn),都在1.5~2.5 μmol/mmol間波動。
2.4 光響應(yīng)曲線
從圖4中可知,2種不同環(huán)境下生長的幼苗,在光合有效輻射低于250 μmol/(m2·s)時,幼苗的凈光合速率呈直線上升;在500~2000 μmol/(m2·s)時,上升趨勢逐漸緩慢,但仍在上升,都未出現(xiàn)光抑制現(xiàn)象。且在相同的光合有效輻射下,大棚幼苗的凈光合速率值高于野外幼苗。
通過光響應(yīng)模型計算得知,表1中大棚幼苗的光飽和點(LSP)高于野外幼苗,對于光補償點(LCP),大棚幼苗低于野外幼苗。
2.5 凈光合速率與環(huán)境因子相關(guān)性分析
光合作用是一個復(fù)雜的過程,凈光合速率的強弱不但與植物自身因素有關(guān),還會受到植物生長環(huán)境中各因子的影響。通過合并計算野外生長和大棚生長的瑞麗山龍眼幼苗凈光合速率(PN)與光合有效輻射(PAR)、大氣CO2濃度(Ca)、空氣溫度(Ta)、相對濕度(RH)的偏相關(guān)性表明,各環(huán)境因子瑞麗山龍眼幼苗的影響大小為PAR(r=0.689,p=0.059)>Ca(r=0.516,p=0.191)>Ta(r=-0.478,p=0.231)>RH(r=0.221,p=0.598)。表2中,同時分析了幾個環(huán)境因子之間也存在一定相關(guān)性,其中光合有效輻射與空氣溫度相關(guān)性最大。
3 討論
在夏季晴朗的天氣下,通過測定2種環(huán)境中生長的瑞麗山龍眼幼苗的各光合參數(shù)日變化,發(fā)現(xiàn)兩地幼苗的凈光合速率均為“雙峰”曲線,中午會出現(xiàn)“午休”現(xiàn)象,同時兩地幼苗的氣孔導(dǎo)度與蒸騰速率在一天內(nèi)的變化趨勢與凈光合速率的變化趨勢存在一致性,9 : 00~11 : 00出現(xiàn)第一次高峰,15 : 00~17 : 00出現(xiàn)第二次高峰,而胞間CO2濃度的日變化則與凈光合速率相反,水分利用率則無明顯變化趨勢。首先,根據(jù)And等[20]學者觀點,可以認為,造成凈光合速率、氣孔導(dǎo)度、蒸騰速率變化趨勢一致的原因是葉片氣孔的閉合。夏季中午時段水分供應(yīng)緊張,空氣溫度低,光合有效輻射增強,引起葉片氣孔關(guān)閉。氣孔導(dǎo)度減小,凈光合速率也減小。而氣孔導(dǎo)度會影響植物對水分的利用,氣孔導(dǎo)度大,蒸騰速率增大[21],反之則小,所以三者變化呈現(xiàn)一致。其次,凈光合速率與蒸騰速率的改變會制約水分利用率,莫凌等[22]通過研究瀕危植物狹葉坡壘就曾表明,水分利用率低是造成該植物生長緩慢的一大原因,但在本研究中,水分利用率無明顯變化趨勢,具體原因以及是否對瑞麗山龍眼幼苗的生長具有影響需要進一步探究。最后,凈光合速率與胞間CO2濃度的變化趨勢相反,原因可能是外界CO2進入葉片細胞會存在一定阻力,凈光合速率增大時,CO2供應(yīng)量也增加,但由于存在進入阻力,胞內(nèi)CO2得不到快速補充,濃度也就不高,反之,凈光合速率減小,胞間CO2出現(xiàn)盈余,濃度就高[18]。但總體來說,凈光合速率、氣孔導(dǎo)度、蒸騰速率、胞間CO2濃度和水分利用率的趨勢變化并不是完全由單因子引起,而是幾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
探究到外界環(huán)境因素對凈光合速率的影響,通過相關(guān)性分析,外界光合有效輻射,大氣CO2濃度,空氣溫度,相對濕度對兩地的幼苗都存在一定的影響。分析可知,光合有效輻射的影響一定存在,整個光合作用的系統(tǒng)動力都源于此,研究表明:瀕危植物長葉榧[2]、金花茶[3]、狹葉坡壘[22]等的瀕危機制就包括了光合有效輻射不足;CO2的影響同樣重要,CO2是凈光合速率產(chǎn)生不可或缺的原料;而溫度主要通過影響參與光合作用的酶的活性起作用。
在光響應(yīng)試驗中,兩地幼苗的光飽和點都在2 000 μmol/(m2·s)以上,說明瑞麗山龍眼屬于陽生植物,人工育苗時可增加其的光照。二者的光補償點野外幼苗高,為45.982 μmol/(m2·s),大棚幼苗為8.032 μmol/(m2·s)。總體來說,幼苗的光補償點與光飽和點差值大,特別是大棚幼苗,說明瑞麗山龍眼能適應(yīng)更大的光照幅度,這也與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瑞麗山龍眼能分布在郁閉度較高的密林和較低的疏林中有關(guān)。
從整個試驗看,兩地幼苗生長階段一致,但大棚幼苗由于生長小環(huán)境優(yōu)越,長勢更好,光合特性參數(shù)變化趨勢也比野外幼苗好;所以,在人工種植時應(yīng)更加注重瑞麗山龍眼幼苗從大棚移植戶外時幼苗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性,做好煉苗過程。
參考文獻
[1] 潘瑞熾. 植物生理學(第7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0.
[2] 王 強, 金澤新, 郭水良, 等. 瀕危植物長葉榧的光合生理生態(tài)特性[J]. 生態(tài)學報, 2014, 34(22): 6 460-6 470.
[3] 韋 霄, 郭 辰, 李吉濤, 等. 金花茶的瀕危機制及保育對策[J]. 廣西科學院學報, 2016, 32(1): 1-5.
[4] 劉 鵬, 康華靖, 廖承川, 等. 浙江九龍山自然保護區(qū)長序榆群落結(jié)構(gòu)特征研究[J].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30(4): 435-439.
[5] Cui N B, Du T S, Kang S Z,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ble carbon isotope discriminatio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under regulated deficit irrigation of pear-jujube tree[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9, 96(11): 1 615-1 622.
[6] Zhang H N, Su P X, Li S J. Indicative effect of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plant photosynthetic organ on WUE in desert regio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3, 33(16): 4 909-4 918.
[7] Barber J. Photosynthetic energy conversion: natural and artificial[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09, 38(1): 185-189.
[8] 李林鋒, 吳小鳳, 劉素青. 湛江5種紅樹林樹種光合作用特性及光合固碳能力研究[J]. 廣西植物, 2015(6): 825-832.
[9] 林開文, 楊自云, 姜永雷, 等. 小葉女貞秋季光合速率日變化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相關(guān)性[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 2016, 44(1): 213-215.
[10] 高 輝, 黎云祥.不同遮蔭條件下峨眉巖白菜光合特性初探[J].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 2015, 28(5): 1 992-1 997.
[11] 廖菊陽, 彭春良, 劉 艷, 等. 溪畔杜鵑光合特性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關(guān)系研究[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5, 31(13): 135-138.
[12] 袁春明, 孟廣濤, 方向京, 等. 珍稀瀕危植物長蕊木蘭種群的年齡結(jié)構(gòu)與空間分布[J]. 生態(tài)學報, 2012, 32(12): 3 866-3 872.
[13] 葉子飄. 光響應(yīng)模型在超級雜交稻組合-Ⅱ優(yōu)明86中的應(yīng)用[J]. 生態(tài)學雜志, 2007, 28(8): 1 323-1 326.
[14] 宋佩東. 5種光響應(yīng)模型對小葉楊的適用性分析[J]. 遼寧林業(yè)科技, 2015(3): 9-12.
[15] 鐘 楚, 朱 勇. 幾種光合作用光響應(yīng)模型對煙草的適應(yīng)性分析[J]. 中國農(nóng)業(yè)氣象, 2013, 34(1): 74-80.
[16] 葉子飄, 康華靖. 植物光響應(yīng)修正模型中系數(shù)的生物學意義研究[J]. 揚州大學學報(農(nóng)業(yè)與生命科學版), 2012, 33(2): 51-57.
[17] 劉宇鋒, 蕭浪濤, 童建華, 等. 非直線雙曲線模型在光合響應(yīng)曲線數(shù)據(jù)分析中的應(yīng)用[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05, 21(8): 76-79.
[18] 高建國, 徐根娣, 李文巧, 等. 瀕危植物長序榆(Ulmus elongata)幼苗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1, 20(1): 66-71.
[19] 智穎飆, 李紅麗, 崔 艷, 等. 孑遺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遷地保護中的光合作用日變化特征與生理生態(tài)適應(yīng)性[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5, 24(1): 14-21.
[20] And G D F, Sharkey T D.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Photosynthesis[J]. Annual Reviews of Plant Physiology, 2003, 33(33): 317-345.
[21] 郭二輝, 胡 聃, 田朝陽, 等. 城市環(huán)境下紫丁香與火炬樹的光合生理特征研究[J].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9, 36(4): 639-644.
[22] 莫 凌, 唐文秀, 毛世忠, 等. 珍稀瀕危植物狹葉坡壘的光合特性[J]. 福建林學院學報, 2009, 29(4): 357-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