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獼猴:啾啾先生,我聽說孔子不談鬼神,也很少談“利與命”。那時人人都談?wù)撨@樣的話題,他們怎么可能不談?太假了吧!
啾啾先生:你說的是“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這句話吧?到今天人們還在為怎么解讀這句話爭論不休,也沒有定論,各有各的道理,大概只有等我們的讀者長大后細(xì)細(xì)研究《論語》才能告訴你答案了。
小獼猴:那時我也成“老獼猴”了!不談“利與命”,那就請您談?wù)勀菚r的熱門話題—“義利觀”吧!
原文重現(xiàn):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痹唬骸敖裰扇苏吆伪厝??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在《論語》里,孔子經(jīng)常談到“仁”,雖然記載的孔子關(guān)于“利”“命”的言論不多,但也談?wù)摿撕脦状?,所以人們才為怎么?zhǔn)確解釋“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而煩惱、糾結(jié)。有人說,是孔子很少主動講“利”,學(xué)生問到了才講;也有人說,孔子談到“利”總是跟“義”一起談,不單獨談“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畢竟孔子他們想成為君子;也有人說,我們要注意斷句,“與”字是多義詞,正確斷句是“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不管怎么說,孔子和他的弟子主張“見利思義”,而不是“見利忘義”。
同樣致力成為君子的子路有一天問孔子:“老師,我們要怎么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呢?”孔子想了想,回答:“你知道臧武仲這個人吧,魯國大夫,有聰明才智;孟公綽呢,雖然不能說有才干,但很廉潔,沒貪欲;卞莊子,刺殺了兩只老虎,三戰(zhàn)三獲敵人甲首,有勇力;還有冉求同學(xué),多才多藝。如果取這四人的長處,合為一人,再配上禮和樂的教化,差不多就是一個完人了。”
子路說:“這么難?。∧沁€是算了吧,我還是做我自己?!笨鬃优洳粻帲荒芡硕笃浯?,就說:“那就退一步講吧,我們現(xiàn)在要成為完人其實也不必那么完美。不是見利忘義,看到利益的時候能先想到義;在危難時刻,不怕犧牲;自己的承諾,過了很久也還記得。做好這三點,也算是人格完善了。”子路點頭稱是:“老師說得對,謹(jǐn)聽老師教誨。”
除了對子路講如何成為完人時講到要“見利思義”,孔子說君子有九思時說君子是“見得思義”。其實意思都一樣,都是要先義后利。不過后來的人用儒家學(xué)說作為官方道統(tǒng),過于強(qiáng)調(diào)義,忽視了利的作用和意義,壓抑了人們對利的正當(dāng)需求,從而造就了一批“偽君子”,妨礙了社會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這大概是孔子也沒有想到的吧。
啾啾先生提問:
下面四個都是孔子的弟子,其中哪一個沒有遵從“見利思義”,被孔子認(rèn)為“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A.子路 B.冉求 C.子張 D.顏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