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缺
時維三月,東風又起,令人沉醉的天街小雨、無邊煙柳如約而至。自古三月多佳話,但盡管人人都說三月好,卻未必人人皆知三月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那個被我們忽略許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寒食節(jié)。
寒食節(jié)歷史悠久,亦稱“禁煙節(jié)”“冷節(jié)”“百五節(jié)”,其具體日期各地說法略有差別,如今較為通用的是冬至后的第105天,故又別稱“百五節(jié)”。東漢末年的《明罰令》中有這樣的記載:“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后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子推?!蓖瑫r點明了寒食節(jié)的日期和主題。
寒食節(jié)起源于遠古時期祖先對火的崇拜。古人的生活與火息息相關,但火能助人,亦能傷人,所以他們相信有火神,必須祭祀。而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這便形成了寒食節(jié)的雛形:禁火節(jié)?!昂澈螅菩褏s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蘇軾這首《望江南·超然臺作》中的句子,便提到了寒食節(jié)后的火是重新燃起的“新火”。唐代詩人伍唐珪(guī)在《寒食日獻郡守》中同樣寫道:“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闭f的是鄰居提醒寒食節(jié)到了,需要“斷火”了。
到春秋時期,禁火節(jié)轉(zhuǎn)變?yōu)楹彻?jié),用以紀念晉國的國士介子推。傳說,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時,生活極度窘迫,缺衣少食,介子推曾割下自己的肉讓重耳吃。后來秦穆公助重耳歸國為君,稱為晉文公。晉文公飲水思源,論功行賞,唯獨介子推不肯接受,甚至為此隱居綿山。晉文公為逼出介子推,下令放火燒山,可誰想介子推寧死不出,和母親一起被燒死在山上。介子推死后,晉文公為緬懷他,下令今后在介子推的祭日不準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jié)。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寒食寄京師諸弟中》寫道:“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狈从车恼呛彻?jié)禁火吃冷食的習俗。
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取消了寒食節(jié)禁火一月的習俗。到了兩晉,禁火習俗被恢復,時間為三天。正是在這一時期,寒食節(jié)被擴展到各地,成為全國性的節(jié)日。由于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在時間上接近,到了唐代,寒食節(jié)就與清明節(jié)合而為一。
寒食節(jié)的習俗并不只是禁火和吃冷食,還包括祭祖、插柳、踏青、蹴(cù) 球、詠詩、秋千等。這些習俗與清明節(jié)的極為相似,可能是兩者相互影響的緣故。這些習俗在不少古籍中都有記載。比如宋代李之彥在《東谷所見》中說:“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蔽宕跞试!堕_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jié)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
如今,寒食節(jié)漸漸被人遺忘,但它所緬懷的那位功不言祿的無雙國士不應被歲月塵封。介子推代表的是“忠孝”,是中國古代士人的精神。但愿這種精神和寒食節(jié)的真義,能被我們銘記、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