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山水畫中所運用的筆墨是古代藝術家的偉大創(chuàng)造,它既能表達出自然界的神,也能使人的精神狀態(tài)意志的外化,與人性高度統(tǒng)一。本文對于中國山水畫中筆墨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進行探討、對其內(nèi)在規(guī)律、深層機制深入挖掘。同時充分認識傳統(tǒng)筆墨的精華所在。
關鍵詞:山水畫;筆墨;人文精神
山水畫中工整認真的作品不被人重視,倒是蘇東坡、米莆、倪云林、黃公望
等文人畫的游戲筆墨被人看重,把倪云林所提出的“逸筆草草,以解胸中逸氣耳”奉為至寶,它首先道出了中國山水畫家作畫的實質(zhì),即孔子所謂的“游于藝”的思想。古人作畫,必先學點文,懂點理,會寫詩,研究儒學,先定下文人的身份,然后業(yè)余作畫,作為一種游戲的手段,以免以此為職業(yè),顯得身份低賤而入畫匠之流。而儒家主張入世,許多人沒有太多時間研究繪畫。道家主張出世,并遁入山林隱居,可以用全部的精力去作畫,所以道家思想對山水畫影響更大。莊子主張“解衣梁礴”,即作畫要隨意自在,毫不拘束,任情發(fā)揮??鬃拥摹坝斡谒嚒迸c莊子主張的“絕對自由”如出一轍。兩種哲學思想的結合,深刻的影響了中國山水畫與它的筆墨追求,寫意山水畫便一直居于中國畫的主流地位。因早期受到儒道精神的熏染,山水畫的筆墨具有其深刻的內(nèi)涵。
水墨代替五色,就有老莊道家精神的滲透,散點透視不受定點約束,也和道家的精神自由之思想相契,“南北宗”中貶南崇北,北宗用筆線條剛勁,犯了老子的“剛強者死之徒”。南宗用筆柔軟,符合他“柔之勝剛”的精神。筆墨追求平淡、縹緲·,超邁塵俗,蘊藏無盡的情趣和奧妙,是莊子主張的“淡”、“無”、“虛”的境界的筆墨精神,把人引向平淡自然的境地。郭熙“三遠”之中的“平遠”就是對這種“沖淡',、“平和”境界的提倡。用墨沉重、蒼蒼茫茫、昏昏暗暗是劉道醇的“格制俱老”、“老”、“厚”美學觀的體現(xiàn)??梢娚剿嫷墓P墨深受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是一種筆墨追求的境界,也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蘇軾是莊子“虛',、“無”思想的發(fā)揚光大者,他的用筆清淡、空靈。他的《枯
木怪石圖》中,一株蛇曲的古木從怪石側傾斜而出,有枝無葉,用松散不經(jīng)意之筆似勾似擦,草草而成。土坡一筆代過,怪石似卷云級,實則無效法,信手寫出,不求形似,蕭散古雅,只不過是一種詼笑之余的筆墨自遣而己。這也是文人游戲筆墨以解胸中盤郁之氣之風的倡導,講究士人作畫不在形似,而在傳其神態(tài),寫其生氣,與米莆的“平淡天真”、“高古”之論,成為董其昌“南北宗論”的理論基礎。這種柔淡、陰柔的筆墨美學觀自王維始,直到董其昌,對凡有力量感的形式一律遭到排斥,要把無限的力量和沖天的氣勢變?yōu)閮?nèi)蘊而去“克剛”,蘇軾提出的用筆要“綿里藏針”為此論的印證。這種思想根基于老莊,得力于明中期興起的心禪之學。
“南宋四大家”皆為剛勁猛烈的大斧辟效,之后的北宗各家均剛猛有魄力,使人振奮。但線條剛硬缺乏彈性,缺乏變化,缺乏內(nèi)蘊,筆墨缺乏蒼茫之氣,缺乏含蓄之氣,這與莊子的精神完全違背,傳統(tǒng)文人難以接受,以致元、明、清以后幾乎無人問津。而“南宗”王維的線條性柔曲卷,自然寫意。他的“破墨山水”把濃墨分破為不同的層次,賦予其以“五色”的效果,以墨色的不同分出了山體的陰陽向背,筆墨清新宛麗。董其昌的筆法也是溫潤柔和,有天趣。之后的“米家父子”、“元四家”均以清、柔為追求目標,米莆的畫甚至連柔性的線條也不多,全作清潤的水墨橫點,一片模糊的云山,是董氏所提倡暗的最理想的筆墨藝術境界。整個“南宗”繪畫筆墨多變而含蓄,內(nèi)蘊豐富,柔潤有韻致,線條富有彈性,有神韻,筆墨風格追求一種蒼茫之感。這種文人思想中的柔潤、重天趣、筆墨缺乏骨力、魄力不足的筆墨形式,導致筆墨漸趨雌化、陰柔化、自然化,影響了后世山水畫筆墨的主流思想。
“南北宗論”有它的歷史局限性,許多大家的山水畫作品都是以“南北宗”兩種筆墨風格同時出現(xiàn)的,“米家父子”畫云山用李將軍勾筆,倪云林對“南宋四
大家”頗有贊詞,董其昌更是稱贊夏圭、李唐“寓二米墨戲于筆端”,兩者風格互相傾慕。李可染用筆用墨尚“暗”,重天趣、重神韻,有蒼茫之感,為“南宗”筆墨推崇之風格,而山水畫的用線與山體結構骨力強盛有北宗筆墨之風格,兩種風格相結合,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梢妰烧叩娘L格應互相借鑒?!澳媳弊凇钡奶岢l(fā)展到“四王”時,己是強調(diào)師古,筆筆從古人來,給后世理論限定了狹窄的路途,畫家的筆墨都向瀟灑、柔和、萎靡、全無生氣,甚至邪、甜、俗、嫩方向發(fā)展,再也無人表現(xiàn)渾厚、剛勁之氣了,帶來了全民族的曲弱、柔和。可見,心禪之學對山水畫筆墨風格影響之大。石濤針對“南北宗”捧腹大笑“筆墨當隨時代”、“我自用我法”,可謂一針見血,確實是一位頭腦最為清醒的藝術家。
康有為批判以禪品畫為一種謬論,對擯棄形似、追求“士氣”、筆墨粗簡之畫風大為不滿,把唐宋院體畫法當作正宗之畫,這在他的學生徐悲鴻身上延續(xù)并發(fā)揚光大。徐悲鴻提倡寫實主義,提出“素描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是繼“南北宗論”之后最具實質(zhì)性的理論,它決定了中國畫形.式的根本變化,也影響了新時期山水畫的筆墨風格,他力反明清以來的繪畫實踐,即力戒方線直線、用筆取巧
而不拙、用色極講究干凈、不用宿墨、臟色的特點,提出“寧方勿圓、寧拙勿巧”筆墨美學觀,追求雄強、樸拙、渾厚,追求氣勢與魄力,以創(chuàng)造新的筆墨形式適應新的時代,改變了以臨寫古人筆法為基礎的傳統(tǒng)畫法,產(chǎn)生了李可染、石魯?shù)纫淮笈囆g家,影響了一代畫史。在此之前的黃賓虹在這方面己作了有力的實踐,他的山水畫不是凈,也不講究用墨細潤,把古人忌用的宿墨(臟墨)變?yōu)樽约旱墓P墨特色。他的用筆還靈活飛動,改變了明清“生靜”的文人畫特色,追求蒼勁雄強、氣勢磅礴的山水畫畫風。還有傅抱石的“抱石效”,也使畫面產(chǎn)生奮躍、飛動、如海天風雨般的激烈效果。筆墨審美觀的改變也是一種民族雄強之勢的體現(xiàn)與實證,山水畫的這種陽剛正氣與雄健之氣正是民族強大意識的寫照。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徽文藝出版社.1999.
[2]林木著.筆墨論[M].上海畫報出版社.002.
作者簡介:胡立芹,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yè)為美術,研究方向為國畫。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