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 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巡展,反映了人類歷史發(fā)展歷程中的文化交流,展現(xiàn)全球化與世界性的趨勢。透過對展品的選擇、解讀以及展覽內(nèi)容的對比等方面的觀察,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仍殘余西方中心主義和冷戰(zhàn)思維的影響,但全球化與世界性作為歷史發(fā)展趨勢的主流,不可阻擋。
關鍵詞 大英博物館 全球化 世界性 文物
0 引言
2010年,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廣播公司聯(lián)合制作了系列廣播節(jié)目《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用100件館藏文物共同講述了一個別樣的世界歷史。后來,大英博物館在此基礎上推出了同名圖書和展覽。2014年,“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全球巡展正式啟動。今年,巡展將分別于3月—5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和6月—9月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展覽跨越了200萬年的歷史,涵蓋了世界所有地區(qū)的文明,平等地看待人類曾經(jīng)存在和當代仍然存在的各個文明,力圖發(fā)現(xiàn)每個文明自身的價值及其對人類歷史的貢獻。這些文物(見表1)能帶來歡欣和愉悅、好奇和挑戰(zhàn),能提出問題,也能解答疑惑。最重要的是,它們聚集一處,全面而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變遷,讓觀眾在領略人類文明精華的同時,更加真切地感知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
1 從展覽題目所想到的重要觀念
由題目“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我們可以解讀出展覽的初衷——文物與歷史的關系,并且歷史是“蘊含”在文物中的。狹義的歷史,是指以文本、文獻、史料為研究對象和基礎材料的歷史。在不同情境下文物與歷史的關系,以及如何處理和詮釋二者的關系,則成為本次展覽面對的主要問題。
從中方策展人閆志博士推薦的延伸閱讀來看,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關于人類歷史整體發(fā)展的書籍,二是關于具體一段時間內(nèi)世界某個地域歷史的書籍,三是關于某類物質(zhì)或者器物社會功能的書籍。這充分反映了策劃人的“全球史觀”,同時也是整個展覽的骨架和脈絡。但是關于非洲、阿拉伯和近現(xiàn)代的內(nèi)容卻相對不足,這個現(xiàn)象也在警醒我們:“世界史”其實是人為建構的,世界性文物搜集、博物館展覽存在的固有缺陷阻礙了“世界”這一宏大概念的實現(xiàn)。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以物述史”的觀念。本次展覽主要從兩個角度來詮釋事物:一方面,器物的制造是所在文明和所知“世界體系”的產(chǎn)物,物的各種原料產(chǎn)地以及制造者、運輸者和銷售者的籍貫、使用地、處置地,可以形成一個地理圖譜,用以說明不同時期、不同文明的世界觀念;另一方面器物的裝飾元素、制作工藝等并非是制造文明原生的,往往受到其他文明的啟發(fā)或正是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梢姡@個展覽的出發(fā)點不是歷史學的經(jīng)典文本,而是人類學的跨文化比較。換言之,“以物述史”可以轉(zhuǎn)述為“符號指代”,通過器物在社會中的關系來體現(xiàn)展覽的主題。
2 觀展體驗及分析
從展覽的章節(jié)單元來看,描述對象的基礎在于“文明”層面。具體來說,章節(jié)標題為動詞的,其主語都是“文明”;章節(jié)標題為名詞的,其定語也都是“文明”。而第一、第二單元“開端”和“最初的城市”寓意了“文明起源有大致標準”;最后一個單元“我們創(chuàng)造的世界”則在暗示近現(xiàn)代社會的“世界性”。首尾的“世界性”也反映出本次展覽的宗旨:立足全球視野來審視歷史發(fā)展中的多元化,引導觀眾思考人類社會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
同時可以看出,展覽的結(jié)構是矩陣式的——內(nèi)容和時間分別為矩陣的橫縱坐標。其中,內(nèi)容是指文明的共性——各個文明思考的問題有一定共性,然而在物的表現(xiàn)上則大異其趣。這相比傳統(tǒng)世界史的寫作范式來說(一個文明闡述完成之后再闡述另一個文明,注重文明的特性而非共性),對人類發(fā)展共性的理解和闡發(fā)是非常有利的,這實際上也是各個文明平等性觀念的表現(xiàn)。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這一展覽結(jié)構的范式只能用來探討“全球性”,而無法套用到某個文明的發(fā)展脈絡上,“世界性”仍然是一種事后歸因的建構。
具體到展品的選擇,本次展覽中43件(套)展品與《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一書中提及的文物相同;另有10件(套)是同類代替,即以同一文明同一類別的相似展品來代替;其余則是同時代替,即以同一文明同一時間段的其他展品來代替;此外還加入了1件(套)舉辦地博物館收藏的文物,使展品的總數(shù)達到了101件(套)。結(jié)合展覽本身的特點和世界史的書寫范式來看,展覽無疑受到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在展覽語境下將展品看作歷史研究中破碎的“史料”,而把歷史視為碎片化的;為了克服碎片化則需要用其他方式把碎片連綴起來,盡可能通過文本來展現(xiàn)碎片的整體意義。但不得不說,展覽能夠容納的文本是有限的,對整體性的構建要通過博物館化的手段——置展品于同一空間,創(chuàng)造出展廳的“參觀路線”,體現(xiàn)展品之間的關聯(lián)。
但以本次展覽的實際體驗來說,尋找參觀路線成了一大難題。雖然展品本身具備序號,但是相鄰序號展品所處的位置并不相鄰,以此觀展會造成為數(shù)不少的路線交叉,使得觀眾迷失在展廳之中;而由于展品信息的碎片化,相鄰展品未必能形成具有內(nèi)在邏輯關系的組合,也導致參觀體驗會被隨時打斷。如果觀眾在參觀前已經(jīng)對世界歷史有了清晰的感性認識,那么一切就變得游刃有余,熟悉的國家、文明歸屬將在頭腦中迅速定位。從本質(zhì)上來說,這個展覽是對時間和空間的壓縮。如前所述,觀眾對空間的確定相對容易,但很少有人能把展品的時代與所在文明的社會發(fā)展狀況一一對應??梢?,“世界性”并非只是羅列足夠多的證物,還需要大量的詮釋工作。
本次展覽一反常規(guī),提供了大量的說明文本,甚至在某些展柜中使用了連續(xù)說明牌用來交代比較重要的知識背景,這與國內(nèi)一些博物館的惜墨如金形成了鮮明對比。然而,鑒于展覽選擇了“黑盒子”式設計,環(huán)境照度較低,展品照度較高,雖然凸顯了展品的存在感,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但說明牌處于展品照明的邊緣,其照度不能滿足閱讀的下限(60 lux),對觀眾的閱讀造成了一定障礙。由于觀眾大多不具備背景知識,而展品在缺乏說明的情況下又難以理解,這些都使得本次展覽的參觀體驗并不十分舒適。
展品不能與原書完全一致也是一大遺憾,畢竟所涉及的文物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松散的而半成體系的知識團。例如《女史箴圖》等明星藏品的缺席,勢必將對展覽的號召力帶來不小的影響。但在“世界性”這一觀念中,作為碎片的文物,其符號性意義顯得更為重要。即在展覽中,展品的主要屬性體現(xiàn)為對所處時間、所在文明的指代,而其本身具備的意義——功能結(jié)構、物質(zhì)構成,則退居次要地位。譬如佘盆梅海特內(nèi)棺(見圖1),這是一件來自埃及的女性木乃伊內(nèi)棺。在這里,內(nèi)棺本身的功能已經(jīng)不再重要,而其材料的意義則上升為展覽首要傳播的信息,這些源于黎巴嫩的木材、努比亞的黃金、阿富汗的青金石和兩河流域的瀝青,都說明了即使是古埃及這樣偉大的文明,也與周邊地區(qū)的其他文明產(chǎn)生著交流。事實上,這并非是特定展品才能實現(xiàn)的——同類替代和同時替代對這類信息傳播的損耗非常小。
[圖1 佘盆梅海特內(nèi)棺]
如圖2所示,本次展覽以灰色為主色調(diào),整體突出了歷史感和工業(yè)化。而工業(yè)化正是最后一個單元的時代特質(zhì),在多元化意義建構出來的展覽中,實屬需要批判的觀念。而這一觀念用作形式設計的指導,可以營造出一種“疏離感”,用以告誡觀眾不可過分沉迷于單一展品和單一文明的敘事,要從物的層次上抽身出來反思展覽的核心——世界性。而這種以今看古的形式也在誘導觀眾站在多個維度——全球化、所在文明、歷時性、現(xiàn)世性,避免淪入單一價值觀中。
[圖2 展廳實景]
展覽的本土化。按照規(guī)則,“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巡展每到一館舉辦,會選擇一件當?shù)氐氖詹睾蛠碜源笥⒉┪镳^的其他藏品一同展出。一方面可以暗喻展覽舉辦國以這種方式參與了大英博物館世界性的構建,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大英博物館希圖從世界性入手重新梳理新的秩序。此次,中國國家博物館選擇了“宣布中國重返世貿(mào)組織的木槌和中國重返世貿(mào)組織的簽字筆”(見圖3),顯示了當代中國融入經(jīng)濟全球化的努力,以及始終對世界敞開大門,為社會穩(wěn)定做出貢獻的意愿。而聯(lián)想到前不久英國脫離歐盟的全民公決,這種文化對比似乎帶有一種時空扭轉(zhuǎn)的意味。
4 結(jié)語
“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巡展并非只是回顧歷史,而是同樣肩負著通過解讀過去而創(chuàng)造未來的使命。如果要為本次展覽作個簡單的評價,我認為它是中國觀眾距離世界最近的一次文化機遇,但是在宴饗的同時,我們有必要保持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在這個包羅萬象的展覽中,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引人入勝的故事,而這100件(套)展品的組合,則構成了一部絢爛多彩的世界歷史。與觀眾熟知的歷史敘事模式不同,展覽并非旨在展現(xiàn)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或者各個文明自身的特殊性,而是通過兩條線索突出不同文明之間的共性以及相互交融、彼此影響的事實。其一,資源、技術、思想、文化的傳播與共享,自古以來這種交流從未中斷,造就了人類文明,塑造著文明的軌跡;其二,盡管不同文明擁有風格各異的面貌,但其共同關心、嘗試解決的問題卻是一致的,因此文明的差異并不是產(chǎn)生分歧的理由,而是可供借鑒的契機。雖然展覽的主線仍然是縱向的時間線索,但是在每一部分的闡釋中,上述兩條線索都隱含其中,并帶領觀眾探索社會的多樣性和歷史中的全球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尼爾·麥格雷戈.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M].余燕 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
[2]杉山正明.蒙古顛覆世界史[M].周俊宇 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6.
[3]林德爾·V·普羅特.歷史的見證:有關文物返還問題的文獻作品選編[M].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 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4]尹凱.博物館研究:跨學科的多重路徑[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17(1):67-69.
[5]杜輝.帝國主義與文物返還敘事[J].東南文化,2013(4):11-16.
[6]中國國家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EB/OL].http://
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20170301ahow/index.html
[7]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EB/OL]. http://www.bbc.co.uk/ahistoryofthe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