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芝
在京東集團2017年開年大會上,劉強東表示:京東要在2021年前,超越阿里,成為中國第一大B2C平臺。而有意思的是,最近阿里的支付寶也提出了一個五年計劃,要在五年內(nèi)讓中國進入無現(xiàn)金社會。咱們先不看阿里,就看看京東,劉強東的愿望能實現(xiàn)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首先就要明白,相對于阿里,京東的優(yōu)勢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是:物流。
這些年來,京東的報表雖然年年處于虧損狀態(tài),但是大家都知道,這些錢都用在了構筑物流鏈,圈地搞物流倉庫上去了。“晚上下單,第二天一早拿貨”的便捷物流鏈,成為了京東的一大特色。
不過,京東的物流優(yōu)勢真是不可戰(zhàn)勝的嗎?并非如此。咱們知道,在京東平臺有京東自營和第三方兩大“集團”。其中只有京東自營和部分第三方廠商才能夠使用京東的物流鏈,其他產(chǎn)品則還是只能使用傳統(tǒng)物流模式。而用戶的購物需求千奇百怪,開始越來越朝細分領域發(fā)展。比如同樣是貓砂,京東自營所能提供的只有少部分膨潤土、松木和水晶貓砂,卻難以深入到具體某個品牌之中。這時候,像淘寶與天貓這樣的平臺就成為了用戶的優(yōu)先選項。雖然很多第三方品牌也進駐了京東,但在物流占不到便宜的時候,消費習慣決定了用戶“雙腳的走向”。
其次,除了物流鏈之外,京東在其他各大方面,不要說和阿里相比,就算是和其他“小一號”的競爭者相比,都沒有什么太大優(yōu)勢的。比如在海淘領域,像網(wǎng)易考拉海購等專攻海淘市場的平臺早已興起,并站穩(wěn)了腳跟。而在售后服務領域,“二手東”的名號似乎也不是什么雅稱。
最重要的是,京東在支付領域的短板太大。阿里有支付寶、余額寶和花唄,京東靠的卻是預付卡和白條,至于微信支付那是騰訊的東西,并非京東的嫡系人馬。在關鍵的支付系統(tǒng),京東很難培養(yǎng)自己的“親兒子”。這就意味著,阿里可以靠多種不同渠道來獲得更多的現(xiàn)金流,并將其投入再生產(chǎn)之中,而京東靠的就是賣貨、投資、再賣貨。孰優(yōu)孰劣,一目了然。
其實,從京東和阿里這兩個企業(yè)給自己訂下的愿景上,就能看出來一些端倪。京東希望的是在B2C領域超越阿里,而阿里則希望將中國帶入無現(xiàn)金社會。在劉強東想著怎么從馬云身上撕下一塊肉的時候,阿里卻已經(jīng)著眼于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并在此過程中,更深入地參與到整個社會的金融系統(tǒng)之中。很顯然,在阿里眼里,京東似乎連主要對手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