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遠
完善刑事訴訟中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不僅需要從實體法的角度對相關(guān)問題進行探討,而且也需要從程序法的角度對此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對其中的疑難問題來說,更應當從刑事程序的獨特情況出發(fā),以程序公正為基本要求展開研究。
認罪認罰不只是實體法意義上的從寬、程序法意義上的從簡,在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中的含義存在明顯差別:在實體法中主要是作為量刑的一個情節(jié);而在程序法中主要應作為一種證據(jù),在偵查、起訴、審判等不同階段均有其價值。應當以認罪認罰在刑事程序中的證據(jù)價值為基礎(chǔ),堅持無罪推定、權(quán)利保障、職權(quán)規(guī)制等原則,研究解決完善刑事訴訟中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之相關(guān)疑難問題。
被刑事追訴之人的權(quán)利保障蘊含著刑事訴訟中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底線,應予特別關(guān)注。堅持刑事實體法意義上的底線,即不能突破實體法對犯罪與刑罰的規(guī)定。由此,針對被追訴人之自愿供述“吸引力”不足的問題,可以從刑事訴訟程序法的角度重新解讀自首與坦白。從刑事程序法的要求,應明確刑事訴訟的職能部門在訴訟的不同階段,應將被追訴之人的認罪認罰實體法效果和程序法效果確定化,使其如實供述能得到的利益具有確定性,不再由職能部門任意決定。為此,應確定被追訴人的訴訟主體地位,保障其辯護權(quán)的有效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