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娟
春季溫暖多風,萬物復蘇,百花盛開。但這些因素也加速了花粉、塵螨的傳播,因此瘙癢癥多發(fā),據河南省中醫(yī)院皮膚科方玉甫主任醫(yī)師介紹,瘙癢癥是一種僅有皮膚瘙癢而無原發(fā)性皮損的皮膚病,由于瘙癢難忍,患者不斷搔抓,皮膚上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著及苔蘚樣化等繼發(fā)損害。
中醫(yī)認為,全身性皮膚瘙癢癥內因多與氣血相關,外因常與風濕相聯。血虛風燥,肌膚失養(yǎng),衛(wèi)外失固或風濕蘊阻肌膚,復感外邪;加之食入辛辣炙搏、腥發(fā)動風之品及外界環(huán)境刺激等,均可發(fā)為本病。過敏性皮膚瘙癢發(fā)作時表現為陣發(fā)性劇烈瘙癢,病發(fā)常有定時,精神變化、氣溫變化、食入辛辣刺激物等,往往最易引起劇烈痛癢,且難以遏止,直至強力搔抓至皮破血流方可平息。癢止后又一切如常?;颊呷砀魈師o原發(fā)性損害。皮膚上常可見抓痕、血痂、色素沉著、濕疹化、苔癬化等繼發(fā)皮損。
非過敏性的皮膚瘙癢多見于老年人,冬季易發(fā),春暖癥狀則明顯減輕至愈。皮膚瘙癢癥泛發(fā)全身者,常由一處開始,逐漸擴散,遍布全身。除老年人皮膚萎縮、干燥易發(fā)病外,患有癌瘤、肝病、糖尿病等系統性疾病患者,亦容易伴發(fā)本癥。
中醫(yī)臨床上常把瘙癢癥分為多種證型,根據其不同的病因、病情,辨證施治。
1.血虛風燥型:多見年老或體虛之人。皮膚干燥,遍布抓痕、血痂,夜間瘙癢尤甚。經常搔抓部位皮損常變得肥厚,且體表有細碎鱗屑,甚者呈苔蘚化。由于瘙癢晝夜難眠,患者伴有神情倦怠、面色恍白、晝不精、夜不安、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舌質淡,舌苔薄白,脈象弦緩或弦滑。治療上宜養(yǎng)血潤膚、疏風止癢??蛇x當歸飲子加減(荊芥10克,防風10克,當歸10克,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黃芪15克,制何首烏12克,刺蒺藜15克,甘草6克)。
2.風濕蘊阻型:多見于青壯年,以長夏秋日多發(fā)。皮膚瘙癢劇烈,常繼發(fā)濕疹樣化,時見有水皰、濕爛、滲出等。病處不潔,常見繼發(fā)感染。舌苔白膩,脈象弦滑。
除這兩種常見證型外,還有陰虛陽亢、脾虛濕盛、血熱、血瘀等證型。治療上以清熱利濕止癢為主,可選龍膽瀉肝湯加減。藥用龍膽草、苦參、梔子、黃芩、川木通、澤瀉等為治,以疏風祛濕、潤膚止癢。方用膽草6克,黃芩10克,生地10克,刺蒺藜15克,苦參10克,白鮮皮15克,澤瀉10克,黃柏10克,當歸10克,首烏藤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早晚分服。
日常生活中還可用藥浴或熏洗療法,適于各型瘙癢癥。
1.藳本250克,煮水洗浴。
2.苦參15克,白鮮皮15克,百部15克,蛇床子15克。煮水洗浴。
3.荊芥、防風、苦參、絲瓜絡、蛇床子、當歸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10~20分鐘,2~3次/日,1劑/日,連用5~7天。
4.艾葉100克,加水1 000毫升,文火煎30分鐘,取汁。待水溫達35~40℃后,以汁薰洗皮膚瘙癢處,每次薰洗10~15分鐘,1日1~2次。
患者平時應保持愉快的心情,轉移對“癢”的注意力,防止精神因素加重瘙癢。皮膚瘙癢時可以輕輕地拍打皮膚以止癢,減少對皮膚的搔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