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玲 瓏 攝影/加 文
蘇軾,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生于北宋仁宗景 四年(1037年),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去世。
蘇東坡出身名門,父親蘇洵,就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是很用功,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與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在唐宋八大家中蘇家便占了三席。
蘇東坡年少成名,才華橫溢,但仕途不順。伴隨著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幾人的興起更替,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幾起幾落,最后落得流放儋州(今海南儋州市)。雖得大赦,終于在北返路上離世。
雖然官當得不順,幾次由京官外調,但每到一處,他都關心百姓生計,興修水利,深受人民愛戴?!皷|坡處處筑蘇堤”,蘇東坡一生修過三道長堤,除了大家熟知的杭州西湖蘇堤,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并筑堤。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jié)度副使,去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六旬的蘇軾,日夜奔馳,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云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如今,這條蘇堤在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綠帶,橫穿湖心,把湖一分為二,右邊是平湖,左邊是豐湖。
紹圣四年(1097年),年已60歲的蘇東坡被一葉孤舟送到了邊遠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市)。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里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師蘇軾。在之前宋代的100多年里,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xiāng)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比藗円恢卑烟K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蘇東坡在散文、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音樂、佛、道等方面都有相當的成就,人所共知,但恐怕沒有幾個人知道他還是一位養(yǎng)生學家。
蘇東坡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古人有人生四大樂事之說: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蘇東坡則認為,人生賞心樂事很多,不單只有四件,而總結了十六件:“清溪淺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話;暑至臨溪濯足;雨后登樓看山;柳蔭堤畔閑行;花塢樽前微笑;隔江山寺聞鐘;月下東鄰吹簫;晨興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開甕勿逢陶謝;接客不著衣冠;乞得名花盛開;飛來家禽自語;客至汲泉烹茶;撫琴聽者知音?!?/p>
翻譯過來就是:在清溪中行舟;雨夜在床上聊天;夏天在小溪邊洗腳;下雨后登樓遙望青山;在種滿柳樹的河堤上漫步(蘇軾在杭州的時候也極喜愛在西湖邊的堤岸上散步);喝茶飲酒;隔江聽山寺的鐘聲;美女在月下吹簫;早上起來喝茶;中午困了就在藤枕上睡覺;開深埋多年的酒的時候不要遇到陶淵明和謝靈運這樣的好飲之人;與真正熟識知心的朋友在一起,可以穿著便服而不用穿正裝,說想說之話,談樂談之事;求得珍貴的花的綻放;享天倫之樂,“自語”,謙稱自己的兒子;客人來的時候用泉水煮茶;彈琴的時候聽的人能理解音樂,即擁有知音。
看得出來,蘇東坡天性樂觀,善于細品生活中的點滴美好與快樂,放下煩惱,每件小事都值得仔細享受。
蘇東坡養(yǎng)生觀的要點在于培固元氣,使五臟六腑功能強健,相互協(xié)調。在《上皇帝書》中他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養(yǎng)生理論:“人之壽夭在元氣……是以善養(yǎng)生者,慎起居,節(jié)飲食,導引關節(jié),吐故納新,不得已而用藥,則擇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服而無害者,則五臟和平而壽命長?!彼麖娬{人應當注意起居飲食的合理健康,經?;顒铀闹?、關節(jié),不得已用藥時,也要注意藥品的質量。這樣才能使五臟健康,壽命延長。
生活中,蘇東坡采取散步、旅游等健身法,但堅持最久且頗見成效的還是靜坐調息法。
靜坐調息時,不限時間,選一處安靜的地方,端身正坐放開衣帶,使全身放松。兩目垂簾,似閉非閉,用舌頭在嘴里上下左右攪幾次,同時張口吐出濁氣,再用鼻吸進清氣,這樣十幾遍后把口中的津液咽下,然后叩齒數次,舌抵上腭,靜靜地數呼或吸的次數,從一數到十,再由十數到百,一定要專心,記清數目。這樣坐的時間越長越好。如果不想再坐,可以先放松手足,然后再緩緩起身。如此長期堅持,必可使身體健康。這種靜坐調息法是一種很簡便而有效的氣功,練功者身心都集中在呼吸之數上,自然就進入了入靜狀態(tài),全身高度放松,使機體充分休息,自我調節(jié),從而達到防病祛病之目的。
蘇東坡一生起起伏伏,宦途多苦難坎坷,在當時人們普遍平均壽命并不高的情況下得以活到66歲,實屬難得。培固元氣、堅持靜坐的養(yǎng)生理念起到了很大作用,他舉重若輕、苦中作樂的心態(tài)也十分重要,值得今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