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萊山勢陡峭,臨江一面,是斧劈刀削一般的高聳入云的鉛灰色懸崖絕壁,畫就在這崖壁上畫。畫幅寬一百三十五米,高四十四米,全是用赤紅色的顏料畫成的。這些顏色與山崖上的石灰石起了化合作用,所以歷經(jīng)兩千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色彩始終鮮艷不衰。由于日長年久,風(fēng)雨的侵蝕、鐘乳石的成長運動、崖縫水的滲腐,掩蓋和剝削了一部分畫像,形成了明顯的三個畫組。至今仍清楚可見的畫像,還有一千三百多個,最大的人像高達三米,最小的也有三十厘米。畫中人物形象鮮明動人,或舞蹈,或跳躍,或騎馬,或揮刀,或持盾,或捧物,形狀豐富多彩,且繪制得粗獷有力,樸素生動。加之懸崖下只有一條巨石嶙峋的狹窄山道,山道下面又是約十來米的陡坡,再下,便是滔滔的明江水了,所以即使機械化水平較高的今天,人們也很難想象出古人怎樣在臨江的危壁上畫成這一幅巨制的,難怪專家學(xué)者們贊嘆不已了。只是崖壁究竟表現(xiàn)了什么主題,因為沒有文字記載,至今專家們?nèi)愿鞒旨阂?,未有統(tǒng)一的定論。
這會兒,晚霞給崖壁畫抹上一層迷人的金色,使它顯得格外壯麗。明江,平靜極了,明鏡一般,攝下了它的影子。漸漸夜色濃了。透過蒼茫的煙靄,那些惟妙惟肖的人物,一個個似乎都活動起來,還似乎時時傳來他們的鼓樂聲和歡笑聲。無比美好的景色,使人涌起多少遐思漫想啊!于是,關(guān)于崖壁畫的許許多多神奇的傳說,自然而然流進了我的記憶:從前有一群仙人云游到這里,對這里的美麗景色流連忘返。公雞打鳴了,他們也不知道。白晝來臨了,他們就一個個都化成了現(xiàn)在崖壁畫上的人像。又說,古代,因為拓荒或狩獵捕魚的勝利,壯族人民通宵達旦地歡歌狂舞,慶祝豐收,山神深受感動,用神筆悄悄地把他們的英姿一個個描下來……
(節(jié)選自凌渡《巴萊崖壁畫》,有改動,題目為編者加)
寫法點撥
作者在描寫壁畫中的人物時,用六個“或”字,描繪了一個群像圖,展示了壁畫的宏偉和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文中還敘述了有關(guān)壁畫的一些傳說,為巴萊崖壁畫增添了神秘色彩。
小露一手
同學(xué)們,我們在描寫景物時,可以根據(jù)需要進行大的場面描寫,也可以進行詳細(xì)的具體描寫,還可以引入一些相關(guān)典故進行敘述,讓你的習(xí)作更加吸引人。大家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