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康
議論文的寫作重在推論說理,所以邏輯思路要清楚,思想脈絡要分明。想要讓文章如行云流水般通暢自然,一定要恰當安排過渡銜接。過渡,是文中段與段、層與層之間的橋梁紐帶。過渡自然,會使文章思路清晰,轉換自然,文氣貫通,結構嚴謹,全文渾然一體。從過渡所銜接的內容來分,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由文題材料到觀點的過渡
在材料作文的寫作中,需要對文題中所提供的材料做深刻而富有個性的解讀,進而提煉出既切合文章主題又符合材料意旨的觀點。從材料的引述到觀點的陳述,中間需要巧妙的過渡,才能使材料與論點的結合自然順暢,水到渠成。
如佳作《投身社會生活,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開篇:
如何提升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文題材料給出了三條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這似乎千真萬確、無可厚非,但仔細思考、認真體味,我倒覺得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還在于社會生活實踐。
文章以一個問句開篇,自然引出對文題材料內容的復述,然后用“這似乎……但仔細思考、認真體味,我倒覺得……”這樣一個過渡句,從三條途徑中選出一個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方面,提出行文的觀點——“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還在于社會生活實踐”。過渡自然,思路順暢。
二、由理論論證到事實論證的過渡
一般來說,理論論證的目的是為了使論述走向深刻,事實論證的作用則是使論證更為充實具體,避免泛泛而談。從理論論證到事實論證,也要注意由此及彼的過渡銜接。
1.從理論到事實的過渡
如佳作《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中的片段:
“長江后浪推前浪”的力量,就在這起伏之間。浩渺的海洋不會如一潭湖水般恬靜,清淺的水面容易保持平穩(wěn),但也失去了承載大舟的能量。
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沒有后退,沒有低谷,就沒有前進的動力和空間,也就沒有厚積薄發(fā)的震撼。就像生活在南極的企鵝,想要上岸,并不是掙扎著爬上去,而是先扎進深水。然后憑著一股沖勁兒猛地躍出水面,“華麗”上岸。
前一段文字是對“長江后浪推前浪”內涵的形象闡釋,后一段文字用“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承上啟下,聯(lián)系主題展開生動的事實論證,過渡自然巧妙。
2.從事實到理論的過渡
如佳作《讓教育如春風拂面》中的片段:
讓每個孩子生活在教育的春風中,享受“風乎舞雩”般溫暖的教育,是我們的共同心愿。父母也不應緊盯孩子的分數(shù)高低、成績排名,而應睜大眼睛找找孩子的優(yōu)點和缺點,從而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進步有獎勵,犯錯有勸誡,盡父母之德,行仁義之事。
三毛有詩言:“種桃種李種春風。”愿父母種下的種子,在春風之下,破土而出,抽枝發(fā)葉,茁壯成樹。
這兩段文字,前一段貼近生活、針砭時弊,提出自己的看法,后一段引用三毛的詩句,自然過渡到對全文的總結,提出美好的愿景,銜接過渡自然而有意蘊。
三、由正面論證到反面論證的過渡
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分析說理也有正反兩面。分別從正反兩個方面展開論證,便于是非對比,能使說理更全面、更透徹。行文中,由正面分析自然巧妙過渡到反面分析,能使文章的表達更為順暢,文思更為貫通。
如佳作《標準,你為何如此重要》中的片段:
對學生有一個科學的評判,能夠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努力奮進。錢鍾書在美國留學期間的導師,是他最敬佩的人之一,因為這位導師不止用標準考試的成績衡量學生,也很重視學生平時的表現(xiàn)。
反觀當下,多少人熱衷于追名逐利,所謂求學不過是為求得一紙文憑。為何不把標準看淡些?試想一下,倘若這位導師也像漫畫中的家長一樣,錢鍾書還會成為今天的錢鍾書嗎?危害如此,痛心也在此。
前一段舉錢鍾書導師的正面事例,后一段則以“反觀當下”四字將話題轉入反面論證,批判現(xiàn)實,引發(fā)思考,承轉自然,過渡順暢。
四、論證層次之間的過渡
寫議論文時,分析較為復雜的問題,往往需要分層說理,條分縷析,逐步深入,以使論述的思路更為明晰,論證更為具體。論述層次之間的關系,常見的有并列和遞進兩種。
1.并列關系的過渡
如佳作《咀嚼生活的墨雅書香》中的片段:
咀嚼生活的墨雅書香,可以靜賞風花雪月,是以明心凈氣。朱熹道:“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想,這源頭活水便是生活這本大書吧!語文素養(yǎng)在我們賞秋葉瑟瑟、聞春蜂嗡嗡之時不自覺得以提升。
咀嚼生活的墨雅書香,可以品味人情冷暖、歲月滄桑。是誰在沙洲“揀盡寒枝不肯棲”?是誰在赤壁高歌“大江東去”?蘇軾于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若是沒有這世態(tài)冷暖的浸染,東坡怎能以一詞一句震撼世人的心靈?
咀嚼生活的墨雅書香,成一曲千古絕唱,蘊一縷萬古情長!詩圣自己雖然過著“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生活,卻仍然滿懷悲憫道出“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若是沒有對“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的深刻咀嚼,何來“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萬古豪情?
三段論述文字呈并列關系,每段都以“咀嚼生活的墨雅書香”為首句引出分論點,條理分明,點明了層次間的邏輯關系。
2.遞進關系的過渡
如佳作《巴掌之吻,教育之痛》中的片段:
固然,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與中國向來重視考試的傳統(tǒng)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考試分數(shù)的普遍關注,但有沒有更深層、更本質的原因呢?
將分數(shù)進退當做唯一依據的背后,不正是我們對孩子的成長缺少一個客觀全面的評判標準嗎?古有“為己之學”,以提高修養(yǎng)、完善人格為目標,而非只為謀得一官半職。而今,我們的社會也更需要綜合素質優(yōu)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與吻滋養(yǎng)出的“分數(shù)型人才”。
這兩段文字的論證逐層深入,前一段針對“對考試分數(shù)的普遍關注”的現(xiàn)象提出“有沒有更深層、更本質的原因”的問題,后一段用一個反問句開頭,不僅回答了上文的問題,也順勢將話題帶入更深一層的探討,過渡自然順暢。
(責任編輯 張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