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梁
【摘要】 新編歷史壯劇《馮子材》是廣西戲劇院歷時兩年打造的大型舞臺劇。該劇以1885年的鎮(zhèn)南關大捷為題材,在真實歷史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情節(jié)虛構和補充,通過虛實互襯、有意無意結合、有形與無形相扣等手法,塑造了清朝名將馮子材、壯族女首領青鳳、下屬九命貓、馮老夫人、孫女靈兒等人物形象,歌頌了愛國軍官和壯鄉(xiāng)兒女保家衛(wèi)國、寧死不屈的精神,展現(xiàn)了該劇獨特的美學思想。
【關鍵詞】 壯劇《馮子材》;大象無形;鎮(zhèn)南關戰(zhàn)役;美學
[中圖分類號]J82 [文獻標識碼]A
鎮(zhèn)南關大捷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戰(zhàn)爭史上戰(zhàn)績顯赫的戰(zhàn)役之一,是中法戰(zhàn)爭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而馮子材以70高齡,臨危受命,掛帥出征的英雄形象成了歷史的豐碑。那么如何塑造馮子材這個人物形象則關系到壯劇《馮子材》的靈魂鑄造。該劇總共分為八幕:探關、受命、闖寨、點兵、出征、馳援、血戰(zhàn)、祭墻,以散點—聚焦、直接—間接等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式鋪陳、勾勒,多位一體地刻畫了馮子材的形象、本質與靈魂,體現(xiàn)了大象無形鑄英魂的敘述手法和美學意義。
一、從散到聚的故事推演
壯劇《馮子材》分為八幕,每一幕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小故事,且每一幕重點敘述的事件都有所不同,但是幕與幕之間又有相連性并最終構成了壯劇《馮子材》的完整性。第一幕“探關”——青鳳率眾出關殺法軍,被阻憤怒拿下九命貓。這一幕可作為故事的背景:指出了事件發(fā)生的緣由——法軍入侵;帶出了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民不聊生;埋伏了青鳳與九命貓的恩怨——叔侄關系卻有殺父之仇,從而有交代有鋪墊地推動了《馮子材》的發(fā)展。第二幕“受命”——馮子材臨危受命,老當益壯任前敵統(tǒng)帥。這一幕在第一幕背景交代的進展中,回歸到《馮子材》的主線上:清政府的態(tài)度,戰(zhàn)爭的局面,馮子材的使命,點燃了壯劇《馮子材》一觸即發(fā)的反侵略戰(zhàn)爭。第三幕“闖寨”——馮子材獨闖鳳凰寨,不恥下跪救九命貓。這一幕既回應了第一幕埋下的伏筆,揭開了青鳳與九命貓的恩怨,又恰到好處地以穿插“額外事件”的形式調整了壯劇《馮子材》的發(fā)展節(jié)奏,摒棄了“為戰(zhàn)爭而戰(zhàn)爭”地發(fā)展事件,從而回應并豐富了整出戲的內(nèi)容,并為后面情節(jié)的發(fā)展設下伏筆。第四幕“點兵”——馮老夫人霸氣點兵,靈兒撒嬌求上戰(zhàn)場。如果說第三幕從馮子材直接切入戰(zhàn)前的準備,那么第四幕就是從馮老夫人間接地進入戰(zhàn)前準備,并為下文重點刻畫靈兒的故事作鋪墊。第五幕“出征”——馮子材精巧布陣,抬棺赴戰(zhàn)鼓士氣。從而掀起壯劇《馮子材》全劇的情感高潮:具體詮釋了該劇核心精神——視死如歸、保家衛(wèi)國,既暗示了鎮(zhèn)南關大戰(zhàn)的殘酷、慘烈以及士兵的英勇奮戰(zhàn),同時為下一幕敵我雙方正面斗爭作伏筆。第六幕“馳援”——青鳳被法軍圍困,九命貓舍命救青鳳。青鳳抵抗法軍回應了第三幕青鳳與馮子材達成的作戰(zhàn)計劃;而青鳳與九命貓的冰釋前嫌呼應了第一幕兩人之間的恩仇;同時也從側面描述了戰(zhàn)爭的慘烈,承接了第五幕。第七幕“血戰(zhàn)”,鎮(zhèn)南關大戰(zhàn),靈兒犧牲。第一次正面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場面,推進壯劇《馮子材》劇情發(fā)展的高潮,回應了第五幕、第六幕對戰(zhàn)爭殘酷的鋪墊及第四幕靈兒的結局。第八幕“祭墻”,馮子材拜祭英魂,淚灑城墻。英雄有淚不輕彈,只緣未到傷心處,馮子材由戰(zhàn)前提拔的腰桿、昂揚的氣勢,到戰(zhàn)后面對犧牲部下牌位時的老態(tài)龍鐘及盈眶熱淚,由外到內(nèi)形象地刻畫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俠骨有柔情的民族英雄。
綜上可知,壯劇《馮子材》幕與幕之間具有獨立性,從而形成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故事與故事之間又彼此關聯(lián),甚至是跨越式的埋伏或呼應。由此可見,壯劇《馮子材》在故事情節(jié)的編排中始終是有一個核心事件的,并圍繞該事件有計劃、有節(jié)奏地層層推演,以至于該劇的八幕戲中,每幕所講的故事最終都匯集到“馮子材與鎮(zhèn)南關戰(zhàn)役”這一事件上,而每一幕或是作為主事件的背景、或是鋪墊、或是延伸、或是暗示。也正是因為整出戲主要還是從外圍來烘托、渲染,正面刻畫得比較少,這就直接導致了壯劇《馮子材》“散化”的表現(xiàn);但是從戲劇的結構、從故事的演進、從人物的表演以及情感力度的厚積薄發(fā)等角度來看,壯劇《馮子材》的情節(jié)關系是很嚴謹?shù)模哂袑哟胃?、承接性,而不是斷裂式的互不相干。也就是說不管每一幕的故事如何走,其目的都是為了表達或者呈現(xiàn)“馮子材與鎮(zhèn)南關戰(zhàn)役”,而壯劇《馮子材》的故事編排確實也做到了這點??偠灾?,如果說壯劇《馮子材》是一棵大樹,那么“馮子材”就是個樹干,每一幕就是樹枝,枝葉越是繁榮茂盛,樹干就越是強壯,反之亦然。因而壯劇《馮子材》場幕的內(nèi)容越是豐富就越能突顯整出戲的文化厚度與價值意義。
二、從形到質的人物塑造
故事情節(jié)如此,人物塑造亦是如此。壯劇《馮子材》每一幕的人物重點都有所不同:第一幕“探關”,突出青鳳作為女首領的勇敢果斷、愛憎分明;第二幕“受命”,突出馮子材老當益壯,不負使命的老英雄形象;第三幕“闖寨”,凸顯馮子材能屈能伸的大局精神和寬闊的胸懷;第四幕“點兵”,突出馮老夫人巾幗不讓須眉的女中豪杰以及靈兒的乖巧和豪邁氣概;第五幕“出征”,突出馮子材的智謀及視死如歸的精神;第六幕“馳援”,塑造九命貓的果敢與擔當;第七幕“血戰(zhàn)”,突顯馮子材的謀略與氣勢;第八幕“祭墻”,突顯馮子材的鐵漢柔情、堅毅與悲壯。
從上面具體每一幕的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壯劇《馮子材》的靈魂人物是馮子材,但是在場幕的設置和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編排過程中,并不是每一幕都以馮子材為主,而是有所側重,有所分散。所以整出戲下來,除了馮子材,觀眾還能看到很多鮮活的人物形象,如英勇霸氣、快意恩仇的青鳳;忠貞護主、有膽有識、敢作敢當?shù)木琶?;巾幗不讓須眉、豪氣沖天的馮老夫人;古靈精怪、豪爽的靈兒……如此看來,各色人物的多樣化塑造,在有限的兩個多小時的舞臺表演中,必然會擠壓作為靈魂人物的馮子材的刻畫,如此馮子材的形象有可能會被弱化、被搶戲。然而由于編劇始終緊扣情節(jié)發(fā)展的核心事件,雖然馮子材并不是在每一幕表演中都是主要人物,但是他的氣場始終都貫穿其中,并且呈現(xiàn)出“舍我取誰”的氣勢。究其原因,得益于該劇大膽的敘述手法。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出了“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美學觀念,強調一種自然而然、潤物無聲的變化與呈現(xiàn)。該劇的人物塑造,契合了老子的“自然觀”,對馮子材的塑造,無疑是水到渠成,沒有任何的刻意,但又無所不在地或隱或顯地沖刺著舞臺。從側面而言,不管主角是青鳳、九命貓還是馮老夫人、靈兒,不變的是,馮子材會時刻縈繞著劇情的發(fā)展?!疤疥P”無疑是以青鳳的魯莽從側面展示馮子材的身經(jīng)百戰(zhàn)、老謀深算;“闖寨”以青鳳的咄咄逼人同時從正面與側面來表現(xiàn)馮子材的孤膽英雄、義薄云天;“點兵”以馮老夫人“整備萃營、守好后院”的賢能體現(xiàn)馮子材夫妻的琴瑟和鳴,以靈兒的“一身武藝一身膽”非要上戰(zhàn)場體現(xiàn)了馮子材對晚輩的言傳身教,以九命貓的忠心無私體現(xiàn)了馮子材與下屬之間的赤膽相呈,以馮家軍的迅速性、紀律性、嚴謹性顯示了馮子材對軍隊訓練的重視。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作為“上梁”的馮子材直接影響著“下梁”——下屬的塑造,反過來,透過下屬的言行舉止可以反襯“上梁”馮子材的修養(yǎng)作為、姿態(tài)風度;同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圍繞在馮子材身邊這群人,無論是家人、朋友,還是下屬,都體現(xiàn)了一種“舍身為國,豪情壯志”的情操。如此,以外部作為馮子材潛移默化的陪襯,顯得客觀、可信,那么人物形象的展示就越發(fā)顯得豐滿具有說服力,再加上馮子材正面的言行舉止表現(xiàn),使得人物在內(nèi)外結合的演繹下、在主客觀的平衡下,360度呈現(xiàn)他的品質與人格魅力。從這可以看出一種散化的無意識,聚焦的有意識的敘事手法,使得人物的塑造無論是外在表現(xiàn),還是內(nèi)在品質顯現(xiàn),都表現(xiàn)為一種強大的張力。
三、形散而神不散的美學意義
馮子材作為《馮子材》的靈魂人物,從整出戲的表面而言,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的話,圍繞著他而發(fā)生的故事,容易給人片段化的印象,也容易出現(xiàn)次要人物搶戲的風險,正如前面所說的,主角馮子材并非每場都是主場人物。對整出戲而言,無論是故事本身還是人物塑造本身,都有很多場外戲的表演,即間接性的表演形式。如《馮子材》的故事核心是馮子材70歲掛帥出征,打敗洋鬼子,取得了鎮(zhèn)南關大捷;但是核心之外,還有很多小故事,如鳳凰寨女首領青鳳與九命貓的恩怨、馮老夫人守護馮家后院的延伸、靈兒要上戰(zhàn)場的執(zhí)著……正因如此,馮子材在出征、籌謀、征戰(zhàn)、大捷等過程中,不是一蹴而就、簡單的戰(zhàn)爭場面,而是有很充裕、飽滿的鋪墊,即與眾多人物的故事雜糅一塊:如馮子材先穩(wěn)定青鳳的暴躁與魯莽,再解決青鳳與九命貓之間的恩怨;如馮子材在大前方無所顧忌地沖鋒陷陣,得益于馮老夫人在后方的強大后盾;如馮子材作戰(zhàn)果斷、深謀遠慮,在靈兒面前卻俠骨柔情……這一系列的小插曲在強化主題內(nèi)容的同時,也豐滿了人物個性。通過這些“額外的事件”,完成了馮子材的行—象—道的升華:他愛國,但也愛家、愛孩子;他懂得運籌作戰(zhàn),也懂得悲傷疼痛;他明知戰(zhàn)爭的殘酷,也了然人性的溫暖;他剛如磐石,亦柔如春水。這才是簡單而復雜,有血有肉的馮子材,這樣的人物性格,不是一兩場正面戲就能鑄就的。當然,“額外事件”較多的話也容易造成故事的散化,畢竟在《馮子材》中每一出戲的故事性都很強,所以觀眾如果沒有深入地了解《馮子材》的真正內(nèi)涵,沒能了解編劇這樣做的真正用意,思維就很容易被分化了的場次所切割,造成觀戲時對戲劇理解的片段化和人物的零碎感。而《馮子材》敘事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故事的準繩始終都是馮子材,并通過他把散化了的故事最終匯集到一塊,集中表現(xiàn)《馮子材》的主題,即鎮(zhèn)南關大捷;眾多人物的出現(xiàn),都是為了烘托、渲染馮子材的人物形象,但又恰如其分同時地塑造了其他鮮明的人物形象。這樣的一種敘事手法,在借鑒了散文的神韻——“形散而神不散”的同時也契合了中國“形與象”之間的傳統(tǒng)美學觀,即它有主線,且其他的支線都是為了主線服務,看起來是零散的、無意識的,但始終有條線牽引著,并把零散的事件串起來,重新整合為主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的來說,壯劇《馮子材》場面恢宏、氣勢磅礴,其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而壯劇《馮子材》以包容百態(tài)、不刻意顯示、不過分強調、自然渠成的敘事方法彰顯了一代歷史人物的英雄形象,既體現(xiàn)了《馮子材》的主題思想,也契合了中國傳統(tǒng)“無形即有形”的美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