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羈
按照武俠小說的描述,輕功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一種可以跳得很高,代表是郭靖郭大俠的“上天梯”?!渡竦駛b侶》中有類似的描寫:郭大俠左足在城墻上一點,身子陡然拔高丈余,右足跟著在城墻上一點,再升高了丈余。
一種是可以跑得很快,比如類似于青翼蝠王韋一笑的草上飛,獨步天下,來去如電。
還有一種就是走得輕巧,比如段譽的凌波微步。
當然,這些輕功的共同之處,都是能夠“脫離”地心引力,能夠踏雪無痕。但是,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輕功呢?
《莊子·逍遙游》中說,列子可以“御風而行”,但是莊子經(jīng)常講近似神話的寓言故事,所以他的話算不得數(shù)。
秦漢時代,貴族喜歡求仙,《淮南子》里有他們輕盈飛升的記載,那說的是修仙得道的人。史書里還記述過一個方士,他叫趙炳,能跑到茅屋頂上燒飯,卻不會壓壞屋頂,還能夠坐在傘里過河。
這時候,飛來飛去或者身輕如燕的人,往往還跟神仙或者法術(shù)聯(lián)系在一起。會輕功的不是和尚、道士,就是術(shù)士。
輕功成為傳說中俠客的絕技,大概要追溯到唐代。在傳奇里,有了比較多的對輕功的描寫。比如唐宋傳奇《劍俠傳》中,崔生與一個歌姬很談得來,他家的昆侖奴磨勒就在夜里背著他越過十重高墻,跟歌姬相會。后來,崔生被官兵圍捕,磨勒“持匕首飛出高垣,瞥若翅翕,疾同鷹隼”。官兵的箭如雨下,但是沒有射得中的。
到了清代的小說當中,輕功就成了行走江湖的基礎(chǔ)。不會飛檐走壁的功夫,武林人士都不好意思行走江湖。
清代石玉昆的小說《三俠五義》,里面的展昭展護衛(wèi)是個輕功高手。他給皇帝展示功夫:忽見他的身體一縮,腰背一弓,嗖的一聲,猶如云中飛燕一般,早已輕輕落在高閣之上。于是,皇帝就賜給他“御貓”的名號。
之后,武俠小說中的輕功被描寫得越來越神奇,到金庸、古龍、溫瑞安、梁羽生四位武俠大家的作品當中時,輕功已經(jīng)成為中華武學(xué)的超級技能,大有獨步天下之勢。
解放以后,輕功熱還隨著氣功熱火了一把,很多電視、報刊報道過一些擅長輕功的奇人……
說了半天,這些對輕功的記敘基本是在小說或者江湖傳說中。實際上,輕功到底存不存在,已經(jīng)無需辟謠。某一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論述武術(shù)的書中,對輕功的定義大意是:輕功,又稱彈跳功,泛指通過各種專門的練習方法和手段,以達到增強彈跳能力而蹦得高、跳得遠之功效的運動。說白了,輕功就是一種彈跳功夫。
更何況早在民國時期,那些神乎其神的輕功傳說,就已經(jīng)被人批評好多次了。
民國四年,也就是1915年,一本“奇書”被出版,它叫“少林拳術(shù)秘訣”,里面記載了一種輕功,數(shù)年便能練成,之后便可以飛躍數(shù)丈。后來,武術(shù)史學(xué)家唐豪先生看不下去了,揭穿了書中的不靠譜。
他在《少林拳術(shù)秘訣考證》中提出類似質(zhì)疑:如果從出版之時起就有人練習此法,那么從民國十九年到民國二十五年之間,已經(jīng)舉辦過幾屆遠東運動會的中國就應(yīng)該有幾批高手練成。然而,遠東運動會的跳高紀錄,依然只有約兩米,而且是外國人創(chuàng)造的。
所以,輕功的神奇,我們只在觀看影視劇和讀小說時驚奇、贊嘆一下就好了,對中華武學(xué)某些技能的盲目崇拜或驕傲,恐怕會惹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