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仕新
【摘 要】本文針對在日常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無效提問的現(xiàn)象,提出精心設計好課堂提問的問題和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
課堂提問作為教師的“常規(guī)武器”,是日常教學中所運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但在日常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無效提問的現(xiàn)象。這些提問有些是過于簡單,只有形式而沒有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沒有思考價值;有些是提問空泛、難度大,不利于學生積極思維;還有些是教師提問數(shù)量過多,過于瑣碎且無意義的問題。這些提問不是擠占了學生閱讀思考的時間,就是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最終不但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思維訓練更是無從談起,這樣的教學“高耗低效”,與我們所追求的有效教學相去甚遠。
記得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蹦敲矗n堂提問作為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問什么、怎么問,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本文認為關鍵是在于老師如何結合文本和學生實際提高設計問題的能力。對于有效問題的設計,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問題設置入手:
一、激發(fā)探索性問題——解讀文本
每一節(jié)課問題的設計必須緊扣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把教學目標問題化,巧妙設計出具有探索性問題。通過一兩個探索性問題來牽動課文與學生,這樣學生的思維神經(jīng)才能被課文內(nèi)容緊緊吸引住。例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為了達成探究人物、把握小說主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菲利普夫婦態(tài)度變化的經(jīng)過和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金錢關系這一主題,可問:“菲利普夫婦是怎樣對待親弟弟于勒的?他們變來變?nèi)サ氖菓B(tài)度,不變的是什么?”這樣一節(jié)課一兩個探索性的問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給予學生明確的思考方向,這樣就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圍繞著課文主要內(nèi)容來解讀課文。
有時還可在課文內(nèi)細節(jié)性的難點處也可以巧設一些探索性問題。例如在講授《孔乙己》時,課文介紹孔乙己第一次出場時寫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教學時可問:“為什么孔乙己穿了長衫卻站著喝酒?他‘唯一在何處?這句話作用是什么?”如果學生解決了這個疑難問題,也就能把握住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點,這個小問題就成了學生分析整篇文章的鑰匙。一篇課文的許多細微之處常常隱藏著疑難的問題,因此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領悟透文本,并能設計出恰當?shù)奶剿餍詥栴}來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揣測作者的想法,深入感悟文本,達到開發(fā)學生思維的教學效果。
總之,每一節(jié)課都需要教師根據(jù)教材特點,全盤考慮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及難點,巧妙設計出這一節(jié)課的有效性問題,解決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這樣不僅輕松了學生,也輕松了老師。
二、誘引體驗性問題——體驗文本
任何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傾注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面對文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欣賞的主體?!坝幸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必定導致閱讀體驗千差萬別。這也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與老師、作者間的差異,珍視每個學生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感受理解,巧妙設計出蘊含學生感受與生活接近的體驗性問題,用這種問題給學生搭架一座與課文作者、與其他人對話探討的橋梁,引導學生學會結合自己的體驗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解決問題,最終達成對學生有效的情感體驗和對應價值觀的教育?;隗w驗性問題與學生自己聯(lián)系密切,最容易觸動學生。例如在教《晏子使楚》時,可先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臨楚王的誣蔑:齊人固善盜乎?可設問:“此時你是晏子,你該將如何反駁楚王呢?”在教學《藤野先生》,教師在引導學生把握藤野先生這一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后,可設問:“魯迅一直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掛在書桌對面,因為他覺得先生能時刻給他激勵和鞭策。你要在自己的床頭張貼誰的照片?你為什么喜歡他(她)?”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可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可問:“濟南的冬天和我們本地的冬天有什么不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課堂教學借助這些巧妙的體驗性提問,創(chuàng)設一種藝術情境和情感氣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情感體驗機會,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中經(jīng)歷生活、積累感情、豐富體驗,這樣就提高了學生對文本、對生活的感受力。
三、巧設品味性問題——感悟語言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要“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語言”等。要達成這一目標,核心就是“品味語言”,語文教學就是要“咬文嚼字”。教師要注意挖掘課文中典范而精妙的語句,設計好問題來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訓練學生思維,從語言細節(jié)中去理解、分析、推敲、比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領悟能力。
例如教學《背影》,結合文中描寫父親爬月臺為兒子去買橘子這一感人片斷:“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笨商釂枺骸啊省s‘微傾這幾個動詞,讓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感受到:雖是素描式的簡單勾勒,形象卻異常鮮明,“攀”“縮”等詞語細膩而簡練,表現(xiàn)出父親舉動艱難,表現(xiàn)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再如教學《孔乙己》,可問:“排出九文大錢的‘排字,能否換成‘拿字?”引導學生領會到:“排”字把孔乙己在“短衣幫”面前擺闊氣的那種悠閑自得的神態(tài)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非常準確地塑造了人物性格,換成“拿”就沒有這種效果。很多經(jīng)典的課文,如《春》《我的老師》等,這些優(yōu)秀作品中的一個標點、一個詞語、人物的一個細小動作,一句似乎無關緊要的話,往往都蘊涵著深刻的含義,體現(xiàn)作者的匠心及高超的語言表現(xiàn)力,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借助提問來引導學生好好揣摩。
四、開啟延展性問題——拓寬視野
教師要注意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巧妙設計延展性問題,用問題串起和同類課文的比較閱讀,用問題為學生鋪就一條由課內(nèi)通往課外閱讀的興趣之路,把學生思維拓展到開闊的閱讀上。
例如在教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以這首詩為“引子”,遷引出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一系列古代送別詩,設計問題以便讓學生比較這些詩中各自抒寫了詩人怎樣的離別之情。在教讀《陳涉世家》《皇帝的新裝》等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延展性問題促使學生有意識地去讀其他相關的著作,擴大他們閱讀、思考的視野。如可問:“《史記》中的陳勝后來的命運如何?在《安徒生童話和故事選》中,你還喜歡哪些作品?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等。這些問題教師不一定馬上要求學生完成,或者給他們幾天、幾周乃至更長時間來完成,因為重要的是教師給予了學生不斷思考、閱讀學習的動力,同時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我想這樣的“引”,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課堂的有效提問,要巧妙設計課堂提問,把問題問得巧妙,問得有水準,從而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思維。這正如朱紹禹先生所說:“在語文有效教學中,使問題貫穿于語文課堂的始終,是‘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的基本保證,是‘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必要條件?!痹谟行Ы虒W中,由教師引領和學生發(fā)現(xiàn)而提出的富有一定思維含量、合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需要學生認真思考、對知識進行加工重組的“問題”,應該是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為之努力的方向。當課堂提問有效了,我們的課堂教學離有效教學更定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