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語文試卷中,文學類文本閱讀主要選用散文和小說。就2016年高考看,選考小說的試卷有6套(其中全國Ⅱ卷選擇了外國小說)。小說文本的設題,突出了以下五個方面:(1)人物形象以及特征。(2)故事情節(jié)以及主題。(3)表現手法以及作用。(4)語言理解以及賞析。(5)題目含意解析以及探究。
一、關于“小說三要素”
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huán)境,是小說必備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1.人物。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之為“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是作者把現實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經過提煉、整合、加工而形成的,屬于“雜取種種,合成一個”。小說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說是以第一人稱來敘述的。
2.故事情節(jié)。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主題的。故事情節(jié)來源于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與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fā)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也更具代表性。
3.環(huán)境。環(huán)境包括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跟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環(huán)境描寫中,社會環(huán)境是重點,主要指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自然環(huán)境指人物活動的具體場景,描寫自然環(huán)境對表現人物心情及渲染氣氛等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由“三要素”契入
步驟一:梳理故事情節(jié)
梳理作品情節(jié),有兩個注意點:
1.明確情節(jié)的推進過程。小說中的矛盾沖突,往往經歷從開端到發(fā)展,再到高潮,最后結束的過程。如孫犁的《荷花淀》,由三大板塊組成——夫妻話別、尋夫遇敵、助夫殲敵;結尾處交代婦女們成立隊伍,“這一年秋季,她們學會了射擊”,敵人來“圍剿”時“她們配合子弟兵作戰(zhàn),出入在那蘆葦的海里”。前后各部分之間有著嚴密的因果關系,并構成了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
2.明確小說情節(jié)的作用。構設小說情節(jié),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組合好人物關系,二是形成小說的基本框架,三是發(fā)展人物性格。在故事情節(jié)中,常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如汪曾祺的《侯銀匠》一文,第二段寫到兩個方面,一是“侯銀匠中年喪妻,身邊只有一個女兒”,二是女兒侯菊“已經把家務全撐了起來”“事事都做得很精到”。這對全文情節(jié)展開有哪些作用呢?具體說來包括兩點,一是從父女相依為命著眼,為下文寫選女婿、打陪嫁首飾、在女兒出嫁后父親的孤獨這些情節(jié)提供依據;二是從突出侯菊的精細能干著眼,為寫侯菊改裝花轎、出租花轎、成為陸家當家媳婦等情節(jié)提供了依據。
步驟二:分析社會環(huán)境描寫
社會環(huán)境是人物性格形成、發(fā)展的土壤,影響著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對客觀生活的理解、認識,從而使人物對現實生活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
1.根據作品自身分析小說的社會環(huán)境。如師陀的《郵差先生》,文中寫“在這小城里,他兼任郵務員、售票員,仍有許多剩余時間”,寫“其實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肅的方位……遠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們的小米飯或大頭菜”,又寫“他在空曠少人的街上走著,如果碰見母豬帶領著小豬,便從旁邊繞過去”“手里的信反正總有時間送到,又沒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著他”以及郵差先生與路人開玩笑,可見小城生活的特點在于“平靜,恬淡,人際關系友善,生活節(jié)奏舒緩”。
2.了解社會環(huán)境與人物形象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社會環(huán)境決定、影響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人物性格也對社會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影響,二者相互統(tǒng)一。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膽小怕事,恐懼變革,只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可以說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與心靈,他本身是沙皇統(tǒng)治的受害者;同時,他的所作所為又對環(huán)境產生影響——長期轄制著整個中學乃至全城,給眾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
步驟三:解讀人物形象
小說藝術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借以表達作者的思想傾向,并與時代精神相應和。解讀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是:
1.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把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等各種手法的運用。如老舍的《馬褲先生》,主要運用語言描寫,配以神態(tài)、外貌描寫,刻畫了市儈主義者馬褲先生這樣一個“頤指氣使,目中無人,缺乏公德”“斤斤計較,愛占小便宜,自私自利”且“不講衛(wèi)生,不顧他人感受,趣味低下”的人物形象。小說中主人公出場的一身行頭(上身穿“青緞子洋服”,下身“穿馬褲”,“足蹬青絨快靴”),可謂不倫不類?!按髌焦庋坨R”“胸袋插著小楷羊毫”,一派紳士風度;說話和氣,但一句“你也是從北平上車”泄露了天機(“火車還沒動呢,不從北平上車,由哪兒呢”)。接下來詳寫馬褲先生的語言,突出其喊叫“連火車好似都震得直動”“火車確是嘩啦了半天”“背后打了個霹靂”“站臺上送客的跑過一群來,以為車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運用夸張手法,極力寫出了馬褲先生在公共場所肆無忌憚、自私自利、毫無社會公德的小市民的丑態(tài)。除了語言、外貌描寫,作品中一些細節(jié)不容忽視,比如馬褲先生“挖鼻孔”“擊打靴底”“說夢話”“照顧了車頂的吐痰”等,巧用幽默,窮形盡相。此外,心理描寫(即對人物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能深刻、細膩地揭示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使形象更為豐滿、充實。如《項鏈》中對瑪蒂爾德的一段心理描寫:“她看著那個替她做瑣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亂的夢想?!蛘吒切┮话闩怂钛瞿阶顦酚诮Y識的男子閑談?!边@段描寫突出了瑪蒂爾德不滿于目前的生活,愛慕虛榮、向往奢華生活的心理狀態(tài),她以后的一系列不幸遭遇,都與這種心理有著直接關系。
2.分析形象的復雜性,把握人物性格的全面性。小說中人物性格往往是復雜的,具有多重性,應多角度地加以分析。如歐·亨利《二十年以后》中的鮑勃,既有“重視友情,信守諾言”“樂觀開朗,心直口快”這值得褒揚的一面,又有“企圖逃避法律”的理應批判的另一面。此外,有些作品是寫人物成長的,我們應在把握情節(jié)的基礎上,留意人物思想性格的發(fā)展過程。
真題回放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2016年山東卷)
天氣晴朗,藍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愜意。你眼中的世界實際是你心理的投射,吳秋明如果在旁邊肯定會這樣說的。馬驍馭不禁微微一笑。
到達小區(qū),門口的保安照例攔住了馬驍馭的車,他報了門牌號碼和戶主姓名,欄桿抬了起來。①他忽然感覺自己心里的那根欄桿,也是這樣抬起來的,只是從欄桿下通過的,應該是吳秋明。
馬驍馭從后視鏡里看了眼自己,感覺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減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還不錯。
吳秋明快速走來,難得地穿了件藍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舊的。馬驍馭心里打了一個閃,想起了母親。也許是注意到了馬驍馭的眼光,吳秋明上車后主動解釋說,這件衣服會讓孩子們感到親切。
馬驍馭說,你真有心。
吳秋明說,你知道那個著名的“絨布媽媽”實驗吧?
馬驍馭說,不知道。
吳秋明說,是上個世紀一個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學家做的實驗,他把剛剛出生的小猴子和媽媽分開,關在籠子里用奶瓶喂養(yǎng)。他發(fā)現這樣喂養(yǎng)的小猴子雖然更強壯一些,但卻總是吮手指頭,發(fā)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愛的緣故,于是給小猴子做了兩個假媽媽,一個是有奶的“鐵皮媽媽”,一個是沒有奶的“絨布媽媽”。結果哈洛驚奇地發(fā)現,小猴子只會在餓了時才去“鐵皮媽媽”那里吃奶,絕大多數時間,它們都依偎在“絨布媽媽”的懷里。這個實驗說明,母親并不僅僅意味著有食物,還要有溫暖的懷抱。溫暖的懷抱對小猴子來說非常重要。
馬驍馭說,不愧是心理學博士,太有意思了。
吳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兒童村,都要一個個挨著去擁抱那些孩子。尤其是兩三歲的孩子,我會多抱他們一會兒。我給不了他們一個完整的家,但至少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懷抱。我知道那對他們來說有多重要,也許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何況我不僅僅是“絨布媽媽”,我還有溫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愛他們。
馬驍馭忽然有了一種擁抱吳秋明的沖動。
他暗想,也許吳秋明沒有意識到,這擁抱其實是彼此需要的。她作為一個女人,肯定有做母親的天性,每周和孩子們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處。何況,一個長期單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擁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車,他們一起走入一條小巷。
吳秋明雖然個子矮小,步子卻很大。馬驍馭感覺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蠻接近。進入一條小巷,眼前出現了一個舊木門。馬驍馭一眼看到了門旁邊掛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兒童村。
吳秋明熟門熟路地進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們圍上來叫吳媽媽。吳秋明左攬右抱,踉蹌地往里走,和迎上來的老師們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馬驍馭介紹給他們。
后院停著一輛卡車,幾個老師在搬運卸下來的紙箱,大一點兒的孩子也在幫忙搬。馬驍馭也連忙過去幫忙,但被老師們阻止了,她們熱情地把他拉進辦公室,要他喝茶。馬驍馭咨詢了老師們很多關于孩子的問題。這些孩子大多是被遺棄的,和正常家庭長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許多不同。馬驍馭邊聽邊產生了做課題研究的沖動。
馬驍馭從辦公室出來,一眼看到院子里一個場景——吳秋明挽著袖子在給幾個女孩子洗頭。初秋的陽光灑在院子里,讓這普通的場景呈現出非同一般的美麗。一個已經洗好頭的女孩兒,披著濕漉漉的頭發(fā)在一旁遞毛巾,吳秋明舀起一瓢水,緩慢地淋到水池邊另一個女孩子的頭上。陽光穿透水柱,發(fā)出寶石的光芒。
馬驍馭定定地站在那里。這樣的場景他在哪里見過?他仿佛見到了自己的靈魂,隨時都在,卻無法捕捉。他一動不敢動,害怕驚動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動心了,再次動心了。一個人對一個人的動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們這個年齡,需要無數次的小動心,才能匯合成沖破藩籬的勇氣。
他看到吳秋明擰干毛巾,給孩子擦頭發(fā),很認真,很仔細,臉上洋溢著一種光芒,這光芒讓馬驍馭忽然有了一種把吳秋明擁入懷中的沖動。
他走過去,幫吳秋明把用過的毛巾搓干凈,一一晾在鐵絲上,轉過身時,②看見一個頭發(fā)濕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吳秋明的懷里,左右搖晃,半個臉埋在她懷里,半個臉沐浴在陽光下。另一個小男孩兒跑過來說,還有我,還有我,吳媽媽!吳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摟住了他。
馬驍馭拿出手機,拍下了這個畫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邊,以從未有過的語調說,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來!
(節(jié)選自裘山山《琴聲何來》,有刪改)
19.小說寫吳秋明講述“絨布媽媽”實驗,有什么作用?(4分)
解析:這是一道作用題,作用題一般從兩個方面作答:一是文本具體內容,二是在結構上的作用。從內容看,交待“絨布媽媽”給孩子的心理安慰,體現吳秋明心理學博士的特點;也介紹了為何穿花棉衣,是為了給孩子溫暖。結構上的作用:引起下文,寫對吳秋明有了新認識;對下文展開吳秋明兒童村活動起鋪墊作用。
參考答案:①突出了吳秋明心理學博士的身份,說明她懂得“溫暖的懷抱”對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吳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兒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馬曉馭對吳秋明產生了新認識;④為下文吳秋明在兒童村與孩子們的親密互動做鋪墊。
20.閱讀文中畫線部分,完成下面題目。(4分)
(1)解釋畫線①處的含意。(2分)
(2)分析畫線②處的表現手法與表達效果。(2分)
解析:關于語句理解、賞析,應注意三個方面:表層意蘊+深層意蘊+主旨情感。表層意蘊主要指本句的表層意思、表現手法、上下文提示、段落內容、人物狀態(tài)等;深層意蘊則是結合上下文,揭示文句所承載的觀點、態(tài)度、主張、觀念等;主旨情感,則是指全文的主旨、中心、主題思想等。答題時,首先要從文本找“依據”,找“暗示”,找“顯性與隱性”的語句,通俗的說法,就是“抄”文本中的內容。其次是推斷、整合、提煉與升華主題、中心、情感等。如(1)“自己心里的那根欄桿”“抬起來”,“通過的”“應該是吳秋明”,表層意蘊就是馬驍馭的心扉打開了;深層意蘊就是心里已經有了愛的人吳秋明;主旨情感就是馬驍馭喜歡上了吳秋明。(2)表層意蘊是細節(jié)描寫,動作十分明顯;深層意蘊,就是吳秋明的母愛、溫暖情懷;主旨情感,就是孩子對吳秋明的依戀與吳秋明對孩子的無限愛意。
參考答案:(1)馬驍馭對吳秋明敞開了心扉,把吳秋明放在了自己的心里。(2)細節(jié)描寫。用“扒”“搖晃”“埋”等動詞,描寫出一個充滿母愛光輝的溫馨而圣潔的畫面,體現出女孩子對吳秋明深深的依戀和吳秋明對孩子濃濃的愛意。
21.文中的吳秋明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請作簡要概括。(4分)
解析:形象題的答題規(guī)范是“小概念+大概念”,如“她是一個很認真、很仔細、很有愛心的心理學女單身博士”。再就是總結要全面,不要忘掉一些文本中現成的內容,如單身、心理學博士、正被男人追慕的、充滿吸引力的、積極向上的女性等。如果要求“分析人物形象”,還要具體指出哪些方面展現了她的性格,表述的方式是“性格+陳述”。如體貼:穿花棉衣,給女孩子洗頭;認真、細心:擰干毛巾,擦頭發(fā),晾毛巾;熱情:幫助兒童村等。
參考答案:吳秋明是一個細心、耐心,有愛心,充滿吸引力的單身心理學女博士的形象。
22.文中為什么要寫到馬驍馭的三次心理沖動?結合全文,談談你的認識。(6分)
解析:本題是心理描寫的探究題,涉及三次心理沖動,可以用概括綜合的方式探究,也可以按照三次心理沖動的具體內容分層探究。做探究題的規(guī)律何在?一是一定要結合文本陳述、提煉、升華,而不是光照抄文本。二是提煉答題方法,就是“抽取相關句子+分析作者態(tài)度(主張什么,反對什么)+主旨中心”。三是一定要提煉出作者的態(tài)度與感悟。如三次心理沖動是什么?三次心理沖動突出的是誰?三次心理沖動的作用是什么?三次心理沖動與主題有何關聯?如果分層探究,其層次如下:第一次聽“絨布媽媽”的故事,產生想擁抱吳秋明的沖動,表現了馬驍馭被吳秋明溫暖的故事所感染,對吳秋明產生愛慕之情;側面突出了吳秋明的愛心。第二次沖動,是馬驍馭要做課題實驗的沖動,說明他開始關注孤兒;也從側面說明吳秋明對他的積極影響。第三次心理沖動,看到吳秋明給孩子擦頭發(fā),引發(fā)了馬驍馭對吳秋明的愛戀與動心;這是吳秋明對孤兒的認真細心與愛心感染了他;吳秋明也獲得了馬驍馭的愛戀。三次心理沖動逐層遞進,從側面展示了吳秋明愛心與善意的過程。三次心理沖動,整體展現了馬驍馭被吳秋明愛心感染與對吳秋明的愛戀,逐層深入,豐厚、深化了主題。
參考答案:①三次心理沖動將馬曉馭對吳秋明的了解認識逐層展開,使小說脈絡更加清晰;②三次心理沖動寫出了馬曉馭不同的思想感情,從側面塑造了吳秋明的形象;③三次心理沖動都源于吳秋明對孤兒的獨特關愛所呈現的善心與愛意,吳秋明付出愛的同時也獲得了愛,深化了主題。
(作者:唐惠忠,江蘇省常熟國際學校)
中學課程輔導·高考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