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霞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無數專家學者或以親身的經歷感受指出: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需要緊抓課外和課內。其中主體是課內閱讀,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能力以及習慣都需要通過課內閱讀來進行培養(yǎng);而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一種補充,其內容非常的豐富多樣,學生在選擇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從而彌補課內閱讀存在的不足。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鏈接,可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加深理解文本的內涵和對生活的體驗。開展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究竟該如何進行課內與課外的結合?
一、課前注重閱讀。涉獵課外資料
新課標要求教學的時候必須從學生的發(fā)展出發(fā),將生活中具備的相關資源科學的利用起來,溝通課內容,進行語文教學體系的建設。在預習的時候,教師應該讓學生多看一些和課文有關的內容,讓學生閱讀更多的題材類似的素材,這樣能夠讓學生的感知更加的豐富,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也會有很大的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也會提高。
如上《桂林山水》前,教師讓學生課外收集關于桂林風景的圖片、描寫“桂林”的散文、詩句、地理知識等等。上課時根據學生各自準備的材料交流、匯報。同學們在介紹自己所了解的桂林時,既有制成PPT的有關桂林的地理方位圖,又有各種圖片,還有文字說明。也有如贊美桂林山水的詩句,“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等。課前搜集讓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產生“心理近區(qū)”。學生在查找、收集、閱讀、辨別、思考的過程中,不經意間已獲得了許多知識。這樣走進課堂,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激發(fā)了閱讀的興趣,調動各種感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做到了課外課內閱讀的有機銜接。
二、課內引導讀法。拓展教材內涵
課堂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總是以自己的知識貯存,生活經驗,認識能力豐富課文的意蘊。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勤于思考,進行感悟,要明確閱讀的目和注意閱讀的過程,擴大閱讀含量,拓展主題閱讀,做好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通過擴展學生閱讀面、知識面,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學習《窮人》,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教師應該將自己的要求提出來,并認真的進行課文閱讀,找到人物描寫的方法,認真的進行體會。教師需要和學生一起進行詞句的分析,用投影出示: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作者通過對她的忐忑不安和矛盾心理的描寫,也可以看出桑娜內心的善良,寧可自己挨打、挨罵也義無返顧。在學生閱讀后,老師引導學生,對本單元的“人”這一主題進行閱讀。教師在課堂上就從“導”字下功夫,使學生懂得學習方法,再把課內學到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課外的閱讀實踐中去,在課內指導的基礎上,應有目的地向學生推薦一些蘊含這些語文技能的文章,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體驗、自主提高。通過教師的引導把學生帶進作品所營造的意境,使學生能在充裕的時間內通過閱讀分析來熟練掌握語文技能。這樣地把課內學過的方法用到課外相關閱讀上,激活了學生課外閱讀儲存,能促進學生感悟,也是學生寫作技能訓練的最佳途徑。
三、課尾延伸文本。架設閱讀橋梁
在課堂結束的時候,教師需要重視課內往課外的延伸,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課外閱讀。比如,在進行《將相和》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藺相如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體會著讀,討論人物特點,進而感受藺相如機智勇敢、甘于奉獻的高尚品德。這樣,學生便會從中總結出讀描寫人物文章的方法,從而將它運用到閱讀課外讀物中去。課文收尾時讓學生閱讀《東周列國故事選》,學生對課外書籍的喜愛之情也溢于言表,在閱讀中摘錄優(yōu)美詞句、寫下收獲與感想等,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就會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四、課后安排閱讀。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教師科學利用教室,進行圖書角的設置,可以每月讓學生進行好書的推薦和交流;每月安排時間進行閱讀教學,給學生機會讓學生交流閱讀的心得,這樣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指導學生選擇健康和有意義的內容進行閱讀;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閱讀。教師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收集材料、匯總信息,結合課堂教學,讓學生顯露個人閱讀情況、交流經驗心得、展示精彩的知識信息世界,學生通過閱讀書籍,從而達到自我信息獲得的能力和習慣。這樣課外閱讀也會反饋到日常教學中來,閱讀的目的也能夠真正的實現。學生積累比較多,閱讀量比較大,不但能夠讓學生記憶更加準確,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寫作。這樣,既能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更好地服務于課堂,又能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有計劃地加強學生的主題閱讀指導,構筑起學生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的橋梁?!傲⒆阏n內,經營課外”,讓學生帶著課堂學習的收獲融入課外閱讀,融入生活實際,并帶著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課堂,真正體現閱讀教學的“內引外聯(lián)”,雙翼并舉,實現課內外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