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華 姜華
所謂的“翻轉課堂”也被稱為“顛倒課堂”,就是打破傳統(tǒng)教育形式,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由課程教師課前編輯,將所要講述的內容創(chuàng)建成學習視頻,學生在課堂以外的時間觀看,然后利用課堂時間師生面對面溝通和交流的一種教學模式?!胺D課堂”“翻”的是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轉”到將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顛倒安排,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地位發(fā)生改變,更適合學生掌握知識,更加個性化的新的教育模式上來。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給教育界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是新課改形式下出現(xiàn)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
筆者在“翻轉課堂”模式下進行具體的教學實踐時發(fā)現(xiàn),如何設計問題,引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是關鍵。也許有的教師會說,現(xiàn)在的“翻轉課堂”“以學定教”,教師已沒有了設計問題的主動權,已不需要對學生進行問題的引領。筆者認為,“翻轉課堂”問題的設計不僅不能丟棄,還應該得到強化。原因有二:一是“翻轉課堂”前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單”,要有針對性的問題,問題的導向能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變得輕松;二是教師需根據(jù)課程內容和學生在課前觀看視頻以及完成練習時產生的疑惑,總結出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供學生選擇探究。所以說問題設計是學生自主學習取得實效的重要手段,我們教師必須在設計問題上下功夫。那么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如何設計問題,筆者有一些心得體會,與大家探討。
一、設計以小切口入題又能觀照全篇的問題
文本教學前,教師一定要對文本進行深入全面的研讀,只有這樣,才能高屋建瓴地謀劃整節(jié)課,把疑難問題分解成小問題、簡單問題、可操作性強的問題,如果問題設計的范圍過大、過難,學生不知如何入手,那么問題的設計也就失去了意義。例如:在初教《情真意切釋猜嫌》這篇文章時,我曾經設計過這樣一個問題:“曹雪芹的《紅樓夢》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寫作風格和思想內容上有何區(qū)別?他們的作品各有什么特點?他們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怎樣?”這個問題就設計的范圍過大,學生需要查閱大量資料,在短時間內學生把答案組織不出來,也并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學生會頓時感覺沒意思,思維陷入一種茫然狀況,無法在問題的引導下繼續(xù)投入自主學習。后來我進行了改進,結合課文設計了一個小問題:“找出黛玉情態(tài)變化的詞語,從這些變化中可以看出什么?”這個問題小而具體,可操作性強,又貫穿全篇,學生需仔細閱讀整篇課文才能找出來,筆者認為這樣的問題可以督促學生去看課本,去思考。
二、設計避免雷同而有新意的問題
課本教學如果每次都設計成:“這篇課文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的主題是什么?寫作上有什么特色?”這樣的問題千篇一律的,對老師來說是簡單的重復,對學生來說也是無聊的折磨,不僅浪費時間,毫無教學效果,也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每篇文章都是新的,視頻中問題的設計形式也要不斷更新和改進,為了達到激起學生興趣的教學目的,我在教《情真意切釋猜嫌》前的微視頻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標題是《情真意切釋猜嫌》,那么寶黛之間的‘猜嫌從何而來?”學生經過閱讀和思考,會很快得出“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我道是你心中藏奸”的正確答案,興趣也會隨之而來:黛玉怎么會認為寶釵心中藏奸呢?這就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閱讀中一定會伴隨著思考,進而去看《紅樓夢》或者查找有關《紅樓夢》的資料,弄清黛玉認為寶釵心中藏奸的原因,學習也變得主動起來。
三、設計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問題
探究性問題是指教師在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設計出讓學生經過思考、探索后才能得出結論的問題。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學生從中也能體驗到探究成功的愉悅。如我在教《情真意切釋猜嫌》時,就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寶釵和黛玉,你更欣賞喜歡哪一個?如果讓你選一個作妻子,你會選擇誰?”這個問題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迅速展開討論,進行探究。有的說黛玉真誠而寶釵虛偽,黛玉熱情而寶釵冷漠;有的說黛玉只是一味地癡情,心胸狹窄,只有文墨之才,寶釵卻是有德有才;也有的說談戀愛希望找黛玉,找妻子還須寶釵這樣的人。課堂的爭論聲、探究聲此起彼伏。其實這樣的探究,我們也無需總結什么正確答案,重要的是能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文章有更深入的思考,對文章內容、作者情感的理解更深一點。
四、設計能夠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目標性,要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習目標來設計。問題是為目標服務的,本節(jié)課設計怎樣的問題,設計幾個問題,設計的問題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學生經過討論后會得出什么答案,培養(yǎng)學生哪方面的能力,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就需要教師認真揣摩教材,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從有利于幫助學生解決重難點的原則,設計的問題既有啟發(fā)性,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突破重難點。比如,我在教《情真意切釋猜嫌》時,認真研究、琢磨課文,想到既然題目是《情真意切釋猜嫌》,那么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寶釵的情真意切?猜嫌是如何釋的?這是本課的重難點。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寶釵的情真意切是如何體現(xiàn)的?怎樣才能釋‘猜嫌呢?”學生圍繞以上問題認真閱讀整篇課文,經過分析、篩選、爭論,得出答案:望候體諒,從不苛責;談論病癥,提出建議;推心置腹,排遣煩悶;贈送燕窩,解決煩難;離開之時,答應再來。這些表現(xiàn)出寶釵是如此地情真意切,文章的重難點也得到解決。所以只有很好地解決了那些大家普遍認同的重難點問題,“翻轉課堂”的課堂效率才能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