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娟
摘要:要探討我國的刑事自訴制度,首先必須明確的是與刑事自訴制度有關的概念和理論基礎。刑事自訴制度是一個包含自訴案件和程序但又不限于二者在內(nèi)的更為廣闊的范疇。自訴人是刑事自訴程序的啟動主體,而被害人往往和刑事自訴人是同一人,自訴人包含被害人但又不限于被害人,因此也要論述刑事自訴人和被害人的概念。其次,論述了自訴制度的歷史沿革。最后,分析了自訴制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刑事自訴;歷史沿革
一、刑事自訴制度及相關范疇
1.刑事自訴制度
刑事自訴制度是和公訴制度相對應的起訴制度,是指在刑事訴訟活動中,不是由專門的國家機關追訴,而是由自訴人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制度。制度是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一般是要求大家普遍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目的都是要使各項工作達到目標。而在刑事司法領域當中,刑事自訴制度也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筆者將其定義為:自訴制度是以設定自訴的主體范圍及其所有的權利與義務,案件的范圍和適用條件,以及主體起訴和受理主體受理與否的行為等方面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該規(guī)則由法律法規(guī)及相關司法解釋所規(guī)范的總和。其本質(zhì)仍是一種追訴制度。
2.自訴人
自訴人一般來講是屬于刑事自訴案件當中的被害人,是自訴案件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主體。具體是指公民遭受人身、財產(chǎn)和其他權益侵害后,以自己名義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當事人,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而被害人的概念較小,是指在刑事自訴案件中,其人身、財產(chǎn)和其他權益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筆者以為,要分析刑事自訴人的概念,必須要搞清楚的重要問題是自訴人的范圍是什么。
《刑事訴訟法》第112條給出了答案,自訴案件原則上只能由被害人提起,這是法律賦予被害人的專有權利。在一定條件下,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親屬也可以代被害人起訴。但該主體要自訴人起訴是有一定的置條件的,即只有特定情況下被害人本人不能行使訴權,這時,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才能起訴。
綜上所述,自訴人是刑訴法賦予被害人專有的主體資格,只有在被害人死亡或喪失主體資格時,才發(fā)生權利的移轉(zhuǎn),其權利轉(zhuǎn)移給法定代理人或近親屬所有。
二、刑事自訴制度的歷史沿革
在中國,刑事自訴的起源最早起源于古代的血親復仇,即“殺人償命”的觀念,當個人利益遭受侵犯時,其糾紛是由所屬的部落或氏族來解決。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進入奴隸社會后奴隸主建立了國家機器,彈劾式訴訟模式開始形成。在這種訴訟模式中,國家沒有設立專門的司法機關,遭受犯罪侵害的個人需要自己主動向國家相關的職能部門告訴,(這里不包括奴隸,奴隸不享有公民權,沒有獨立的人格)。這種模式與當今的刑事自訴有著一定的差異,但在本質(zhì)上控訴的主體都是被害人,所以我們可以將其歸入到自訴制度范疇。舉例論證,古巴比倫王朝頒布的《漢漠拉比法典》中第一條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在當時的古巴比倫沒有區(qū)分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告訴權完全由私人行使,且法律用嚴懲誣告者的規(guī)定來防止濫訴。與此相類似還有我國秦朝時《秦律》的規(guī)定,《秦簡·法律問答》中的誣告反坐制度,以其所誣告的罪對控告人進行治罪處罰。到了古羅馬時期,彈劾式訴訟逐步分化成兩部分,羅馬法將公民個人案件分離出來,即將公訴與私訴分離,但并非是當代學界刑訴與民訴的區(qū)分,而是根據(jù)侵犯利益主體的不同,侵犯的是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屬于公訴的范疇,侵犯公民個人的利益屬于私訴的范疇。中國是全世界最早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統(tǒng)治階層開始在中央和地方設置專門的司法機關(如刑部、大理院)來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即糾問式的訴訟模式。封建統(tǒng)治階級逐漸意識到犯罪侵犯的不只是公民個人權益,更是破壞了國家所保護的社會秩序。于是追究違法犯罪不再以被害人的主動告訴為唯一條件,國家開始主動打擊違法犯罪以達到維護自身統(tǒng)治秩序的目的。這種訴訟模式由法官集偵查與審判權于一身,代表國家對被告人行使控訴權,并采取有罪推定原則,負責審理案件的法官為了獲得口供可以刑訊逼供,因此產(chǎn)生大量的冤假錯案。隨著世界范圍內(nèi)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爆發(fā),民主與法制的觀念深入人心,資產(chǎn)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國家機器得到了空前強化。刑事法律制度開始變得完備。特別是創(chuàng)設了現(xiàn)代檢察制度,將偵查、控訴與審判職能相分離,形成三方相互監(jiān)督、相互制衡的關系。根據(jù)刑事案件的性_質(zhì)以及社會危害性等方面的不同,將一部分輕微的刑事案件劃歸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自行選擇告訴與否,這就是刑事自訴制度。世界法治國家普遍保留了自訴案件的范圍,以公訴為主要起訴方式,自訴案件的范圍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其在整個刑事訴訟中所占比重日益縮小?,F(xiàn)代世界各國普遍采納“削弱自訴、強化公訴”的立場,比如日本,刑事案件全部實行起訴國家壟斷主義。我國是世界上保留自訴制度為數(shù)不多的國家之一。79年的刑訴法規(guī)定了兩類自訴案件,自訴制度得到正式確立。96年修改后的刑訴法增加了第三類自訴案件——公訴轉(zhuǎn)自訴案件,幾乎可以將所有侵犯公民人身、財產(chǎn)權利的案件都納入到自訴案件的范圍,使我國刑事自訴案件的范圍得到了空前擴大,這激起了學術界、實務界對這一立法修訂的質(zhì)疑和討論。事實上,在96年刑訴法關于自訴制度的修改之前,有關自訴制度存廢問題的爭論早已存在。自訴制度的核心問題是自訴權如何行使。立法機關將起訴權賦予公民個人是基本前提;其次,自訴人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向法院起訴,這是刑事自訴程序的啟動條件;最后,自訴人在訴訟過程中,可以隨時處分、決定刑事自訴程序的進程(如撤訴、和解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