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不同更新方式對興安落葉松林火燒跡地物種組成及多樣性的影響

2017-06-15 15:28王鼎周梅趙鵬武王梓璇馮倩倩葛鵬張波舒洋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跡地興安草本

王鼎,周梅,,趙鵬武,,王梓璇,馮倩倩,葛鵬,張波,舒洋

1.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生態(tài)環(huán)境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2. 內蒙古賽罕烏拉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定位研究站,內蒙古 赤峰 024000

不同更新方式對興安落葉松林火燒跡地物種組成及多樣性的影響

王鼎1,周梅1,2*,趙鵬武1,2,王梓璇1,馮倩倩1,葛鵬1,張波1,舒洋1

1.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生態(tài)環(huán)境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2. 內蒙古賽罕烏拉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定位研究站,內蒙古 赤峰 024000

以內蒙古大興安嶺興安落葉松林火燒跡地為研究對象,采用分層取樣的方法對群落中植被進行了調查,分析比較了不同更新方式下興安落葉松林群落恢復過程中物種組成及多樣性的差異,了解該群落受森林火災干擾的影響程度,為大興安嶺地區(qū)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結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下的群落各層多個α多樣性指數總表現為草本層>灌木層>喬木層的趨勢。3種不同更新方式下,興安落葉松林重度火燒跡地目標樹種興安落葉松的更新速度表現為天然更新>人工促進更新>人工更新。不同更新方式下火燒跡地群落恢復10年后,灌木層物種數和優(yōu)勢度較對照樣地均有所增加,火燒跡地草本和灌木層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數均呈現出人工促進更新>人工更新>天然更新的趨勢。綜合考慮,認為人工促進更新方式比較適合火燒后興安落葉松林植被群落的演替與恢復。

興安落葉松林;火燒跡地;物種組成;多樣性

森林火災是世界性的林業(yè)重大災害,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認為世界八大自然災害之一,可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嚴重干擾,而中國是世界森林火災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朱教君等,2004)。大興安嶺林區(qū)曾經是中國火災高發(fā)區(qū),幾乎所有的森林都受到過一定程度的火干擾(王緒高等,2006;王緒高等,2008)。林地過火后,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物種多樣性的恢復是衡量火干擾后森林群落恢復與重建的重要指標之一。群落物種多樣性不僅反映了其內部結構的多樣性和空間異質性,同時還是反映群落功能的重要特征之一,長期以來都是恢復生態(tài)學和群落生態(tài)學的研究熱點。由于受研究時間和研究對象的限制,目前北方針葉林恢復經營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導致目前對寒溫帶針闊混交次生林的經營管理盲目性較大,經營比較粗放,缺乏比較成熟的經營技術。因此,研究不同更新方式下興安落葉松林群落恢復過程中生物多樣性及物種組成結構的差異,了解該群落受森林火災干擾的影響程度,并制定合適的恢復策略對于大興安嶺地區(qū)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意義。

1 研究區(qū)概況

研究區(qū)位于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根河林業(yè)局開拉氣林場,地理坐標為122°40′~122°45′E,51°24′~51°35′N,地處大興安嶺北部,是典型的寒溫帶針葉林區(qū)、高緯度原始林區(qū)和多年凍土區(qū)(周梅等,2003)。該區(qū)地貌由低山、中山、丘陵、山間盆地等構成,海撥為761~1200 m,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夏季較短。年平均氣溫為-5.3~-5.6 ℃,歷史最低溫度為-60.0 ℃,年降水量大約450~550 mm。研究區(qū)土壤類型主要以棕色針葉林土為主,表層的黑土層薄而黏,一般在8~10 cm之間;腐殖質含量較高,一般在15%~30%之間,具有較強的滯水能力,可使土壤在生長季長期處于濕潤狀態(tài)。主要林型有白樺(Betula platyphylla)-落葉松林、草類-落葉松林、杜香(Ledum palustre)-落葉松林、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落葉松林、柴樺(Betula fruticosa)-落葉松林等。建群種為興安落葉松(Larix gmelini),常見的伴生樹種有白樺、山楊(Populus davidiana)。林下灌木和草本種類較為豐富。

2 研究方法

2.1 試驗樣地選擇與設置

本研究依據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的森林火災記錄,于2015年5月選擇2003年金河—根河森林火災的重度火燒跡地為研究區(qū)域,在根河林業(yè)局開拉氣林場內,選擇3種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依靠天然種源下種更新;人工促進更新:對造林地進行人工或機械整地的基礎上,利用天然種源進行森林更新;人工更新:在造林地采用人工種植的方法進行森林更新)的重度火燒跡地(樹木死亡率大于70%)為試驗樣地,共設置3個研究區(qū),每個研究區(qū)內隨機設置3個20 m×20 m的標準樣地(李攀,2014)。-樣地類型包括:未過火區(qū)(CK)、天然更新-重度火燒跡地(2003SN)、人工促進更新-重度火燒跡地(2003S-M)、人工更新-重度火燒跡地(2003S-A)。樣地基本屬性見表1。

2.2 火燒跡地植被恢復調查

采取分層取樣的方式對植被進行調查。在選定的20 m×20 m樣地內對胸徑≥5 cm的喬木進行每木檢尺;在每個樣地的4角和中心分別布設5個5 m×5 m的灌木樣方用于調查灌木指標;在每個灌木樣方內隨機設置5個1 m×1 m的草本樣方用于調查草本指標。利用GPS測量儀測量每個樣方的經緯度和海拔,坡度計測量坡度,森林羅盤測量坡向。喬木層調查的指標包括樹種、胸徑、樹高、第一枝下高、冠幅大小、郁閉度等。灌草層調查的指標包括種名、株叢數、基徑、高度、蓋度、頻度等。

2.3 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經Excel 2010整理后,采用SPPS 18.0軟件進行處理,計算了火燒后不同類型火燒跡地植被群落各個物種的相對多度、相對頻度、相對顯著度、重要值和植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指數等。多樣性指數計算參照馬克平的方法(馬克平,1994)。主要計算公式如下:

Simpson指數:

式中,Ni為群落中第i個種的個體數,N為群落中所有種的個體數。

Shannon-Wiener指數:

式中,pi=ni/N表明第i個種在全體物種中的重要性比例。

Pielou均勻度指數:

式中,H為實際觀察的物種多樣性指數,Hmax為最大的物種多樣性指數。

Margalef豐富度指數:

式中,S為物種總數量;N為所有物種總個體數。

3 結果與分析

3.1不同更新方式火燒跡地植被群落物種組成及變化

由表2、圖1可知,天然更新落葉松林火燒跡地群落中草本層物種有3種,占群落總物種數的38%。重要值最大的是柳蘭(Epilobium angustifolium L.),為0.50。該群落草本層以柳蘭為優(yōu)勢種,早熟禾(Poa annua L.)、日陰菅(Carexpediformis)為伴生種。群落灌木層物種有3種,占群落總物種數的38%。重要值最大的是杜香(0.63)。該群落灌木層以杜香為優(yōu)勢種,庫頁懸鉤子(Rubus sachalinensis)、柴樺為伴生種。群落喬木層物種有2種,占群落總物種數的25%。重要值最大的是興安落葉松(0.93),為該群落喬木層優(yōu)勢種,白樺為該層伴生種。

表1 試驗樣地基本屬性Table 1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test plots

表2 不同更新方式火燒跡地植物群落物種組成及其重要值Table 2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importance value of burned phytocoenosium after different regenerate modes

圖1 不同更新方式火燒跡地群落各層物種數比較Fig. 1 The number of species comparison in burned phytocoenosium after different regenerate modes

人工促進更新落葉松林火燒跡地群落中草本層物種有6種,占群落總物種數的50%。重要值最大的是日陰菅、手參(Gymnadenia conopsea),分別為0.39、0.28。該群落草本層以日陰菅和手參為優(yōu)勢種,柳蘭、早熟禾、鳶尾(Iris tectorum Maxim.)為伴生種。群落灌木層物種有4種,占群落總物種數的33%。重要值最大的是杜香和篤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分別為0.41、0.35。該群落灌木層以杜香和篤斯越橘為優(yōu)勢種,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山刺玫(Rosa davurica)為伴生種。群落喬木層物種有2種,占群落總物種數的17%。重要值最大的是興安落葉松(0.90),為群落喬木層優(yōu)勢種,白樺為該層伴生種。

人工更新落葉松林火燒跡地群落中草本層物種有3種,占群落總物種數的38%。重要值最大的是手參和早熟禾,分別為0.42、0.38。該群落草本層以手參和早熟禾為優(yōu)勢種,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為該層伴生種。群落灌木層物種有4種,占群落總物種數的44%。重要值最大的是杜香(0.60),為該群落灌木層優(yōu)勢種,越橘、柴樺、山刺玫為該層伴生種。群落喬木層物種有2種,占群落總物種數的22%。重要值最大的是興安落葉松(0.68),為該群落喬木層優(yōu)勢種,其次為白樺(0.32),為該層伴生種。

對照樣地群落中草本層物種有8種,占群落總物種數的67%。重要值最大的是日陰菅和紅花鹿蹄草(Pyrola incarttata),分別為0.16、0.14。該群落草本層以日陰菅和紅花鹿蹄草為優(yōu)勢種,鳳毛菊(Saussurea japonica Thunb)、蚊子草(Filipendulap almata (Pall) Maxim.)等為伴生種。群落灌木層物種有2種,占群落總物種數的17%。重要值較大的是柴樺(0.66),是該群落灌木層的優(yōu)勢種,線葉繡線菊(Spiraeathunbergii)為其伴生種。群落喬木層物種有2種,占群落總物種數的17%。重要值最大的是興安落葉松(0.88),是該層優(yōu)勢種,其次是白樺(0.12),為該層伴生種。

3.2 不同更新方式火燒跡地群落物種多樣性的變化

不同更新方式興安落葉松林群落各層α多樣性指數如圖2所示。從整個恢復過程來看,Simpson、Shannon-Wiener、Pielou、Margalef指數在垂直結構上均呈現草本層>灌木層>喬木層的變化格局。草本層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數在不同更新方式興安落葉松林中均小于對照樣地,并呈現出人工促進更新>人工更新>天然更新的趨勢。灌木層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數在不同更新方式興安落葉松林中均大于對照樣地,并呈現出人工促進更新>人工更新>天然更新的趨勢。喬木層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數在不同更新方式興安落葉松林中呈現出人工更新>人工促進更新>天然更新的趨勢。

草本層Pielou指數在不同更新方式興安落葉松林中均小于對照樣地,并呈現出人工更新>天然更新>人工促進更新的趨勢。灌木層Pielou指數在不同更新方式興安落葉松林中均小于對照樣地,并呈現出人工促進更新>人工更新>天然更新的趨勢。喬木層Pielou指數在不同更新方式興安落葉松林中呈現出人工更新>人工促進更新>天然更新的趨勢。

圖2 不同更新方式火燒跡地群落各層α多樣性指數比較Fig. 2 Different layers α diversity index comparison in burned phytocoenosium after different regenerate modes

草本層Margalef指數在不同更新方式興安落葉松林中均小于對照樣地,并呈現出人工促進更新>人工更新>天然更新的趨勢。灌木層Margalef指數在不同更新方式興安落葉松林中均小于對照樣地,并呈現出人工促進更新>人工更新>天然更新的趨勢。喬木層Margalef指數在不同更新方式興安落葉松林中均小于對照樣地,并呈現人工促進更新>天然更新>人工更新的趨勢。

4 討論與結論

4.1 討論

長期以來,群落物種組成一直是群落生態(tài)學和恢復生態(tài)學的首要認識。研究群落各層植被物種組成變化對于科學指導某一地區(qū)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發(fā)現人工促進更新與天然更新群落目標樹種的更新狀況相似且優(yōu)于人工更新。張文清(2013)在大興安嶺火燒跡地植被更新的研究中指出,人工造林干擾因子較多,如所處的立地條件、氣候條件、栽植手段、動物干擾等因素都會對人工造林產生影響,這也是大興安嶺地區(qū)人工造林成活率較低的原因。本研究也發(fā)現,火燒跡地上的植被恢復與多個環(huán)境因子及人工恢復策略密切相關。高希明等(2011)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地區(qū)的研究也發(fā)現,人工促進更新由于進行了機械整地措施,土壤表層火燒殘渣減少,枯落草皮層被破壞,為母樹下種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整地后的土壤結構與水分狀況良好,有助于植被更新,這也是人工促進更新優(yōu)于人工更新的原因。本研究在實地調查中還發(fā)現,近年來當地春旱嚴重,且在造林過程中存在“假植”的現象,這可能也是造成人工造林效果差的原因。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在不同更新方式下,群落各層物種總數表現為人工促進更新大于人工更新。黃梓良等(2001)在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并指出,火燒跡地人工造林是造成林下物種減少的主導因素。綜合考慮更新狀況和經濟因素,本研究認為人工促進更新方式比較適合火燒后興安落葉松林植被群落的演替與恢復。

物種多樣性的恢復是衡量火干擾后森林群落恢復與重建的重要指標之一。研究森林群落不同演替過程中物種多樣性的變化,對于揭示火干擾后森林群落植被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發(fā)現不同更新方式下的群落各層多個α多樣性指數總表現為草本層>灌木層>喬木層的趨勢。張萬里等(2000)和王麗紅等(2015)的研究均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這可能是由群落各層植被恢復速度不同造成的(李裕元等,2004)。本研究發(fā)現當群落中草本層占優(yōu)勢時其灌木層優(yōu)勢度往往較小,這可能是群落內部種間資源和空間競爭所造成的(王玉濤等,2005;孫家寶等,2010)。不同更新方式火燒跡地草本層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數均大于對照樣地,并呈現出人工促進更新>人工更新>天然更新的趨勢。這也表明人工促進更新對林下草本層生物多樣的恢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本研究認為在火燒跡地的群落恢復過程中人工促進更新方式是介于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的一種中度干擾,固其恢復效果優(yōu)于其他兩種更新方式,這符合中度干擾假說。范海蘭等(2005)對人工林煉山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黃梓良等(2001)在不同更新方式效果的研究中則發(fā)現,人工造林導致了森林群落物種多樣性的下降。這些研究的差異可能是由研究區(qū)大環(huán)境不同造成的。

4.2 結論

總體而言,3種不同更新方式下,興安落葉松林重度火燒跡地目標樹種興安落葉松的更新速度表現為天然更新>人工促進更新>人工更新,由此可知天然更新方式更有利于目標樹種興安落葉松的更新。灌、草層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數均呈現出人工促進更新>人工更新>天然更新的趨勢。綜合火燒跡地整體的恢復水平,認為人工促進更新的恢復策略比較適合火燒后興安落葉松林群落的植被演替與恢復。

范海蘭, 洪滔, 洪偉, 等. 2005. 煉山對南酸棗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種組成結構的影響[J]. 福建林業(yè)科技, 32(4): 44-48.

高希明, 李玉坤, 田曉瑞, 等. 2011. 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不同更新方式與經濟效益的研究[C]//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員會組織部、內蒙古自治區(qū)科學技術協(xié)會、內蒙古自治區(qū)教育廳、內蒙古自治區(qū)科學技術廳、內蒙古自治區(q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推動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內蒙古自治區(qū)第六屆自然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 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員會組織部、內蒙古自治區(qū)科學技術協(xié)會、內蒙古自治區(qū)教育廳、內蒙古自治區(qū)科學技術廳、內蒙古自治區(q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196-201.

黃梓良, 胡永顏. 2001. 不同更新方式對林地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影響[J]. 亞熱帶植物科學, 30(2): 31-34.

李攀. 2014. 寒溫帶針葉林火燒跡地土壤溫室氣體通量研究[D]. 呼和浩特: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李裕元, 邵明安. 2004. 子午嶺植被自然恢復過程中植物多樣性的變化[J]. 生態(tài)學報, 24(2): 252-260.

馬克平. 1994. 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測度方法Ⅰα多樣性的測度方法(上)[J]. 生物多樣性, 2(3): 162-168.

孫家寶, 胡海清. 2010. 大興安嶺興安落葉松林火燒跡地群落演替狀況[J].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 38(5): 30-33.

王麗紅, 辛穎, 鄒夢玲, 等. 2015. 大興安嶺火燒跡地植被恢復中植物多樣性與生物量分配格局[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37(12): 41-47.

王緒高, 李秀珍, 賀紅士, 等. 2006. 1987年特大火災后不同樹種種植比例對大興安嶺森林景觀的長期影響[J]. 應用生態(tài)學報, 17(5): 855-861.

王緒高, 李秀珍, 賀紅士. 2008. 1987年大興安嶺特大火災后不同管理措施對落葉松林的長期影響[J]. 應用生態(tài)學報, 19(4): 915-921.

王玉濤, 侯廣維, 馬欽彥, 等. 2005. 川西高山松林火燒跡地植被天然恢復過程中物種多樣性動態(tài)研究[J]. 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 35(2): 181-186.

張萬里, 李雷鴻. 2000. 黑龍江省東部林區(qū)森林植物生物多樣性與干擾的研究[J].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 44(5): 77-82.

張文清. 2013. 火燒跡地不同更新方式的對比分析[J]. 農業(yè)與技術, 34(1): 5.

周梅, 余新曉, 馮林, 等. 2003. 大興安嶺林區(qū)凍土及濕地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J].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25(6): 91-93.

朱教君, 劉足根. 2004. 森林干擾生態(tài)研究[J]. 應用生態(tài)學報, 15(10): 1703-1710.


Study o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burned phytocoenosium after different regenerate modes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6(4): 570-575.

WANG Ding, ZHOU Mei, ZHAO Pengwu, WANG Zixuan, FENG Qianqian, GE Peng, ZHANG Bo, SHU Yang. 2017.

Study o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of Burned Phytocoenosium after Different Regenerate Modes

WANG Ding1, ZHOU Mei1,2, ZHAO Pengwu1,2, WANG Zixuan1, FENG Qianqian1, GE Peng1, ZHANG Bo1, SHU Yang1
1.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19, China; 2. Inner Mongolia Saihanwula Forest Ecosystem National Research Station, Chifeng 024000, China

In this study, larix gmelinii forest burned areas were experienced in different regenerate modes. The natural regeneration conditions, community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species composition, community biodiversity were observed and researched in 2013.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biodiversity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storation of Larix gmelinii forest communities under different regeneration mode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forest fire disturbance so that we can develop appropriate restor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rapid restor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in Daxing’an Mountains after forest f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lpha diversity index of community each layer in different regenerate modes showed a ranking of herb layer>shrub layer>tree layer. The update status of the target tree species of Larix gmelinii showed a ranking of 2003S-A>2003S-M>2003S-N.After ten years, the species of shrub layer and advantage degree in different regenerate modes of forest burned areas were increased compare with unburned area. The simpson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in both herb and shrub layers showed a ranking of 2003S-M>2003SA>2003S-N. We take all the indicators into account,that the artificially stimulating natural regeneration is more suitable for succession and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communities in Larix gmelinii forest after fire.

Larixgmelini forest; burned area; species composition; diversity of species

10.16258/j.cnki.1674-5906.2017.04.004

Q948; X176

A

1674-5906(2017)04-0570-06

王鼎, 周梅, 趙鵬武, 王梓璇, 馮倩倩, 葛鵬, 張波, 舒洋. 2017. 不同更新方式對興安落葉松林火燒跡地物種組成及多樣性的影響[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6(4): 570-57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63006);內蒙古自治區(qū)科技計劃項目(20130435)

王鼎(1989年生),男,碩士,主要從事森林生態(tài)學研究。E-mail: 15147124612@163.com

*通信作者:周梅(1960年生),女,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森林生態(tài)學研究。E-mail: dxalzhoumei@yahoo.com.cn

2016-12-10

猜你喜歡
跡地興安草本
封二、封三:寒蔥嶺戰(zhàn)跡地 (伏擊戰(zhàn)) 新考
草本心
祝福你興安
彩墨繪草本
興安四月樹
追夢興安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發(fā)30 m分辨率全球火燒跡地數據產品
武漢常見野生草本地被植物及園林應用
火燒跡地造林技術
基于Landsat影像提取大興安嶺區(qū)域火燒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