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群
電影講述了一位江湖大佬的墮落與覺醒,再一次拉近了我們對錄像廳時代的香港印記。
這是我第二次在內地的電影院看涉毒電影,上一次是《毒戰(zhàn)》,這一次是《毒·誡》,上一次是緝毒警的臥底與浴血,這一次是古惑仔的墮落與覺醒?!抖緫?zhàn)》屬于原創(chuàng)故事,內地民營資本與港式警匪結合,打響了內地緝毒題材第一戰(zhàn),《毒·誡》繼往開來,以真人真事為衣缽,國有資本在老香港的土地上開墾“惡之花”救贖。
電影由香港“慈云山十三太?!敝钻惿髦テ淙似涫赂木?,講述了一位江湖大佬的墮落與覺醒,再一次拉近了我們對錄像廳時代的香港印記。
香港一向盛產黑幫片,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劉偉強的古惑仔風,杜琪峰的警匪博弈,一代代港人敘說著香港土地上的江湖傳奇,涌現(xiàn)出《英雄本色》《古惑仔》《黑社會》等傳世佳作。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黑幫片,為內地人的地理普及立下汗馬功勞——廟街、九龍城、慈云山、尖沙咀、油麻地等,一度成為香港回歸后內地人自由行的旅游目的地。
所不同的是,昔日港片中熱血沸騰的是非之地,到了旅行中除了繁華徒剩祥和熱土。當我們走進香港,觸摸黑幫拼殺的土地后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引人入勝故事皆為幻化泡影。
《毒·誡》與大多數(shù)黑幫片的不同,在于它的傳記色彩,古惑仔“茅躉華”乃陳慎芝的真實寫照,當現(xiàn)實照進影像,一切變得粗糲又細膩,微妙而生猛,殘酷且親切。
故事以三個時序段落呈現(xiàn),講述了慈云山十三太保茅躉華及其兄弟60年代的不羈,70年代的沉淪以及后來的覺醒與轉身。在不羈的青春故事里,我們看到了劉偉強《古惑仔》的真身,風華少年、一腔熱血、青蔥歲月以及卑微的驕傲。在墮落的壯年期,我們又看到了《黑社會》的身不由己,兄弟情義,江湖道行,絕望愛情以及邊緣化人生。在后來的轉身中,我們還看到了港片鮮有涉足的鏡像:浪子回頭、自我救贖、責任抗肩且依舊義薄云天。
影片既有主旋律電影希冀的落幅,又不乏古惑仔黑幫片的奪人耳目,既有老派江湖片的倒影,又不乏警世醒言的受用性。
任何一個行業(yè)的轉身和轉型都不易,何況是一個吸毒販毒者的轉身與救贖。難得的是,轉身之后的茅躉華并沒有與過往決裂,大哥依舊是大哥,兄弟依舊是兄弟,愛人依舊是愛人,甚至成為江湖紛爭的調和劑,成為沉淪兄弟上岸的擺渡人。正因為如此,個中的轉身有自我的救贖,更有對他人的救贖,并非自省者的決絕與評判。
導演劉國昌,早年為徐克處女作《蝶變》的副導演,擅長微焦之下的小人物刻畫,紀實藝術是他第一標簽,《童黨》的窒息感和《廟街皇后》的辛酸淚皆有此出,后來的《五億探長雷洛傳》和《我要成名》也是這個儀軌,到了《彈·道》和如今的《毒·誡》則完全是紀實背景的再創(chuàng)作。正因為紀實藝術的追求,劉國昌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可信度,對表演的調度追求真實感,這對演員的表演來說既有挑戰(zhàn)性又有刺激度。影片除了劉青云70年代的扮相稍微顯老,一切都是影帝級的奉獻,與古天樂的碰撞也可圈可點。
作為黑幫電影,《毒·誡》在《古惑仔》的層級上點到即止,動作戲方面追求以拳腳棍棒刀械為主,痛感代入強烈,年代質感滿滿,但并沒有大型黑幫片的槍火美學,也不追求群體場面的塑造,喜歡考究年代細節(jié)的觀眾有眼福了,而追逐場面排場的看客則可能要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