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揚(yáng)
摘要:張川村的許志強(qiáng)48年來堅(jiān)持在黃土高原植樹造林。從房前屋后開始栽植松柏,沿坡延伸周邊,通過土地置換,綠化數(shù)百畝荒坡。通過建淤地壩,減少了水土的流失,增加了樹木種植面積,也改變了黃土地的小氣候。許的執(zhí)著、勤勞與智慧詮釋了黃土高坡變成“森林公園”的基本道理。
關(guān)鍵詞:植樹造林;黃土高原;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hào):S73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hào):1674-9324(2017)25-0092-02
2016年7月,我們慕名來到位于甘肅省通渭縣張川村的許志強(qiáng)老人家,參觀了老人種植的樹木和山林環(huán)境,了解了他為種植樹木而對(duì)當(dāng)?shù)氐匦巍⒌孛菜鞯呐Α?/p>
木制的牌坊前是兩只半人高的石獅子。正對(duì)著牌坊的是一條兩米左右寬的磁磚鋪的小徑,小徑兩旁栽植著松樹,松樹已長高,有三十多年的歷史。
小徑盡頭是一木門,穿過木門便進(jìn)入了主人家居住的小院。院中的主體建筑是一幢木制平層,木屋下部由石磚架高約一米,水磨石磚上雕花繁復(fù)精致。木制房屋由幾根粗木支撐,屋頂為人字型,與傳統(tǒng)民居結(jié)構(gòu)略有不同。木屋面朝山中深林而建,較普通民居更加恢宏,像是深山中的一座小行宮。
屋前修有一處水泥魚池,池水是由降水積成。池子的邊長雖然只有兩米左右,卻是當(dāng)?shù)馗珊禋夂驐l件下少有的景致。
亭子一側(cè)的土墻上開有一處月亮門,門內(nèi)是一處偏院,院側(cè)有一排土蜂房。蜂房由黃土做成,高約半米,形如鐘罩,只留一個(gè)約5厘米的圓孔供蜜蜂出入。參觀時(shí),老人將用煙熏蜂房,驅(qū)出房中的蜜蜂,使我們清晰地從小洞中看到金黃的蜂窩。蜂房中飼養(yǎng)的是當(dāng)?shù)氐耐练?,因其不易攻擊人,主人居住的門前都放著蜂房,加起來總共有20來座蜂房。
從蜂房走回大院,沿亭前一條小路向下走,通過一扇門,不久就來到一片空地??盏厣显苑N的整片松林。松樹雖然不足碗口粗,卻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地面上的土似乎剛被翻過,因而地面上的雜草很少。
從小路走到另一塊空地,我們就見到了一些南方特有的樹種,如芒果樹。芒果本是喜暖濕的南方植物,要求最低月均溫度高于15℃,因此北回歸線是我國芒果經(jīng)濟(jì)栽培的邊絕了。黃土高原丘陵地帶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冷涼氣候區(qū)。老人表示,現(xiàn)在栽種五年以上的樹木就不需澆水等特殊關(guān)照了,但如芒果這樣的植物在過冬時(shí)還需人采取保暖措施。
從這一平臺(tái)向下的路是一處曲折的“隧道”?!八淼馈睘榇u砌,頂部為拱形,底部為臺(tái)階。隧道不寬,僅容一人通過,且需低頭,并且臺(tái)階盤曲,很有幾分曲徑通幽的意境。這一“曲徑通幽”的靈感來自電視畫面中的江南景色。
從“隧道”出,便是狹窄的小道。小道緊貼崖壁,連接了黃土高坡的多層平臺(tái)。路向外的一側(cè)斜種著半人多高的柏樹。老人介紹說,有些柏樹是由他身系繩索從高處下到崖壁挖土洞種上的,種上后還需要澆水、管理,否則就根本沒法成活。沿柏樹小路下到谷底,是一條半干的河床。因上一日下過雨,谷底淤泥低洼處還盛著水。
經(jīng)過谷底爬上對(duì)面的山,我們在密林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栽種著苗圃的平臺(tái)。平臺(tái)上密集地種著樹齡不等的松樹。老人告訴我們,苗圃里的苗木主要用于發(fā)展山中樹木種植,少量向外銷售。
我們參觀的兩座山丘有百畝山林。有些地是許家承包的耕地,有些是老人與別人交換獲得的土地。其中一部分是老人用自己的好地交換人家的荒地,所以許家擁有了更多的種植面積。
老人還以另一種方式擴(kuò)大了種植樹木的面積。在兩山之間的峽谷中,我們觀察到了老人如何利用淤地壩攔截出一階一階的平臺(tái)。谷底有4—5級(jí)堤壩按高矮排列。由于上一夜有降水,山中的水都匯集到谷底的土壤中。原本要流出疏松黃土的水受到了堤壩的阻攔,水中的泥土沉淀下來,變成淤泥,被雨水沖刷的谷底逐漸地形成一塊平坦的沃土,成為新的一級(jí)平臺(tái)(臺(tái)地)。搭建堤壩的材料是林中的枯木、樹枝等。為了實(shí)現(xiàn)入目皆為江南風(fēng)景的目標(biāo),老人將山中不太想要的樹木伐去,改種松柏和其他優(yōu)良樹種,于是被砍伐的樹木變成了堤壩的“筋骨”。
沿著谷底往上走,一路上我們都能看到淤地壩的痕跡。每層平臺(tái)與平臺(tái)之間都是用層層樹木固定而成的淤地壩。如今這些樹木已漸漸成為土壤的一部分,成為下一代樹的扎根之所。
從坐落于半山腰的許家宅院到谷底有很多級(jí)平臺(tái),都是通過淤地壩筑成的。由此可見,修筑平臺(tái)的工程量是巨大的,難度也是極大的。但是老人幾十年如一日,日積月累,堅(jiān)持修建淤地壩,生成許多新平臺(tái)。
淤地壩的建造減少了山中的水土流失。黃土高原雨水比較集中于夏季,暴雨一過,大量黃土沖刷、流失。通過建淤地壩,不僅保住了流失的黃土,還大大增加了樹木種植面積。上游沖刷下來的黃土,淤積成平臺(tái),是水土皆優(yōu)的沃土。大面積的山林,改變了黃土地的小氣候,在許家宅院周圍,明顯地比周圍其他的地方濕潤一些。
許家的“森林公園”改變了人們對(duì)黃土高原的認(rèn)知。老人通過自己48年如一日的執(zhí)著、勤勞與智慧詮釋了“沒有樹是種不活的”,演繹了黃土高原變成“森林公園”的道理。置身滿目蒼翠,我想,黃土高原過去由于過度開墾、過度放牧、無節(jié)制地砍伐森林而產(chǎn)生的植被破壞問題,可以被許家這樣的植樹造林者改變。如果黃土高坡的人家都能夠自覺種植林木、愛護(hù)植被,也許黃土高原就會(huì)改變千溝萬壑、滿目蒼黃的模樣。
Jiangnan Scenery in the Loess Plateau
CHEN Jia-yang
(Jin Ling High School,Nanjing,Jiangsu 210093,China)
Abstract:XU Zhiqiang,a villager of Zhangchuan village,has been reforesting the losess plateau for 48 years .Pines and cypresses are planted in front of and at back of his house and finally in the nearby area along the slope. Barren slopes of hundreds of mu have been reforested after land functional replacement,whil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positing land dams decreases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and increases the reforestation area,and further changes the microclimate of loessland. Xu's perseverance,diligence and wisdom annotat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ransforming the losess plateau into a "forest park".
Key words:afforestation;loess plateau;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