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軍
摘要 耐密性是一個復雜的綜合表現(xiàn),培育耐密型品種是玉米產量提高的重要方法。本文就玉米耐密性的影響因素和重要性及耐密性對玉米產量的影響等情況進行了分析,以期促進玉米產量的提高。
關鍵詞 玉米;耐密性;育種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9-0076-01
玉米在我國有470多年的栽培歷史,其營養(yǎng)豐富,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工業(yè)原料、飼料原料及藥用原料[1]。種植密度是玉米生產過程中產量形成的限制條件之一,耐密性是多種性狀的綜合表現(xiàn),選育耐密型品種是高產穩(wěn)產育種、栽培的發(fā)展趨勢。
1 玉米耐密性的定義
玉米耐密性是指玉米在不同種植密度條件下,單株產量表現(xiàn)出的穩(wěn)定程度,穩(wěn)定程度與耐密性成正比。耐密性是與高稈、適于稀植大穗的平展型玉米品種相對的概念,是植株在整個生育期內各個性狀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產生的復雜的綜合特性。耐密型品種的最適密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時期通過提高種植密度,能夠獲得較高的產量效益[2]。
在大于6萬株/hm2的種植密度下表現(xiàn)出抗倒伏、產量高、產量穩(wěn)定等特點的玉米品種就屬于耐密型玉米。耐密型玉米品種通常也表現(xiàn)為緊湊型,這樣有利于群體的透光通風,保證了群體中每個植株的養(yǎng)分充足,結實性好,植株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耐密型玉米品種在增加產量方面有較好的優(yōu)勢和實力[3]。
2 玉米耐密性的影響因素
玉米的株型能夠影響群體葉面積指數(shù)、受光能力、固氮能力、干物質積累、抗逆能力、產量、光能利用效率、田間透光率、群體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進而影響生物產量和經濟效益[4]。早熟矮稈玉米品種比晚熟高稈玉米品種遭遇較少的逆境,倒伏、穗柄折斷、空稈和花絲延遲現(xiàn)象也較少出現(xiàn),因此能在更高的密度下獲得更高的產量。研究發(fā)現(xiàn),與玉米籽粒產量遺傳改良直接相關的生理反應是在高密度下粒數(shù)的增加,抽絲后生物量的合成和向生殖器官轉運的加強。此外,生長環(huán)境、栽培條件、管理水平等因素對玉米耐密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3 玉米耐密性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當前玉米產量的不斷增長與雜種優(yōu)勢沒有關系,通過提高玉米單株生產力而大幅增加玉米產量這一途徑已相當困難。因此,逐漸加大玉米的種植密度成為玉米增產的發(fā)展趨勢[5]。研究顯示,玉米種植密度與有效穗數(shù)成正比,但增長比例越來越??;而與穗粒數(shù)、粒重成反比[6]。合理密植能增加產量是因為穗數(shù)增加的產量大于粒數(shù)與粒重降低引起下降的產量;如果小于則說明過密。研究得出,玉米干物質量與產量呈顯著正相關。在同等群體干物質積累情況下,緊湊型的耐密型玉米可能將更多的干物質轉移給籽粒,從而提高了玉米的產量。
4 培育耐密型玉米新品種的方法
4.1 高密度壓力選擇技術
高密度育種是美國先鋒公司采用的育種技術,高密度是檢驗品種對壓力環(huán)境耐性的有效方法,可用于玉米耐密型新品種的選育。高密度壓力育種技術就是以增強單個植株的耐密性為方法,以增強玉米群體產量效益為目標,且對不同的群體密度反應遲鈍的一種育種方案,其目的是通過個體耐密性的增強來增大種植密度,最終達到群體大幅度增產穩(wěn)產的目的。
4.2 耐密性狀的選擇
株型是耐密性品種的重要性狀之一,耐密型品種區(qū)別于非耐密型品種的顯著特點之一是上部穗位的平均葉向值大并且與棒3葉平均值相差較大。在篩選耐密型玉米品種時,應注意選擇生育期、穗長、穗粗、百粒重、粒深、出籽率比較穩(wěn)定、行粒數(shù)較多且群體內外較一致、邊際效應指數(shù)小的類型。另外,育種專家還應加大對莖粗、單株產量、穗長、干重、莖葉夾角、單株葉面積及氣生根條數(shù)等性狀的選擇,構建合理的群體結構,便于提高玉米光能利用率,產生更多的光合作用產物,實現(xiàn)穩(wěn)產高產目的。
5 結語
培育耐密型玉米品種和提高玉米篩選密度已經成為大多數(shù)育種家的共識。玉米產量與種植密度呈曲線關系,產量在最適密度時最高,品種不同,最適種植密度也不同。在保持玉米單株產量不變的情況下,進一步降低植株高度和穗位高度、挖掘籽粒深度和容重、提高抗倒性、增加耐密性是玉米育種突破的關鍵。
6 參考文獻
[1] 王艷青.北京通州區(qū)設施蔬菜產業(yè)發(fā)展的研究與對策[J].農業(yè)科技通訊,2009(11):13-15.
[2] 趙久然,王榮煥.再議玉米耐密型品種的選育鑒定及配套栽培技術[J].玉米科學,2008,16(4):5-7.
[3] 楊孝忱,高旭東,薛兵東,等.玉米的耐密性及耐密型品種的選育[J].種子世界,2010(1):31-32.
[4] 馮鵬,申曉慧,鄭海燕,等.種植密度對玉米籽粒灌漿及脫水特性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4(6):92-100.
[5] 劉京寶,朱衛(wèi)紅,黃璐,等.玉米耐密育種技術研究進展[J].江西農業(yè)學報,2011,23(7):93-96.
[6] 夏海豐,高瑋,王丕武,等.耐密型玉米育種淺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31):15180-1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