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創(chuàng)作的靈魂是什么
最近,一部沒有任何“小鮮肉”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大火,演員們演技在線,也給“數字先生”“摳圖小姐”們上了一課,之于影視創(chuàng)作,究竟是實力創(chuàng)作還是要流量擔當?
“流量擔當”看上去很美,盲目追求卻有“毒”
文丨■ 葉建明
筆者以前曾在裝修行業(yè)干過一段時間,對木工的發(fā)展變化了解不少?,F(xiàn)在的木工,由于采用了夾心板,三合板等方便板材,以及使用了木工機床,氣釘槍,電動刨等現(xiàn)代工具,使得即便是不會鋸不會刨不會打眼的學徒,也能馬馬虎虎做出一件家具來。
影視制作的發(fā)展與變化,和木工的發(fā)展變化有些類似:配音與綠幕技術,電腦特技與電腦合成的使用,也使得現(xiàn)在一個演員,即便是不會背臺詞,演戲基本功不扎實,也能湊合演完一部戲的主角。而正是由于有了影視科技影視工具的保證,一些導演才敢“要流量不要實力”,花大價錢聘請一些不是影視科班出身甚至連臺詞都不會背的“小鮮肉”來演主角。
但是,“流量擔當”就等同“收視擔當”嗎?顯然不能劃上等號。比如,鄭爽和馬天宇攜手的《美人私房菜》,從收視率到點擊量、好評度等方面的數據都很尷尬。比如,鮮肉花旦云集的《誅仙青云志》,開播后反響卻一路走低。不可否認,“流量擔當”開頭確實能帶來一定的“流量”和收視,但如果戲演得馬馬虎虎,拍得馬馬虎虎,聲畫不同軌,粗濫摳圖屢屢出現(xiàn),粉絲失望,觀眾一片倒差評,以至于后面收視率越來越低,同樣難以取得成功。
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粉絲心理現(xiàn)象是,很多粉絲都是“完美主義者”:即對偶像要求盡可能的完美,容不下偶像人品道德上的黑點。找替身用倒膜,背臺詞數數,濫用摳圖等,如此種種不敬業(yè),沒有職業(yè)道德的行為,只會傷了粉絲們的心,引發(fā)他們的質疑聲討。這樣對于一部大打“流量”牌的爛劇而言,反而可能加速其“臭名遠揚”。
事實上,“流量擔當”看上去很美,但盲目追求卻有“毒”。一則,因為有了所謂的“流量擔當”,有些導演劇組容易放松要求,放棄了對影視制作的精益求精,到頭來花大價聘請“小鮮肉”的錢打了水漂,丟了口碑,害了自己。二則“流量擔當”不僅不等于“收視擔當”“口碑擔當”,相反,因為曝光率太高,一旦影視粗制濫造,或收視率和預期相差太大,更容易被架上輿論的火山口上烤。三則網絡流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乃至欺騙性。網絡上部分年輕粉絲,難以代表全國觀眾。而不少刷流量刷粉絲量的造假數據,更是會讓一些導演劇組當了“冤大頭”。
其實,無論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之于影視創(chuàng)作,演員的實力都是最重要的。在演員的選擇上,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實力與形象是否合適。演員的實力,精良的制作,觀眾的口碑,才是最好最靠得住的“收視擔當”?!叭嗣竦拿x”沒有“小鮮肉”, 開播前也沒有大張旗鼓宣傳,之所以還能大火,收視率節(jié)節(jié)攀升,靠的就是戲骨的實力,觀眾的口碑,好評的口耳相傳。若為了“流量”犧牲實力,“牛頭不對馬嘴”硬套主角,濫用摳圖,這不只是會惡心到觀眾,更會損害影視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要不得。
別把實力和流量對立起來
文丨■ 關育兵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大火,不僅紅了“達康書記”,引發(fā)了對祁同偉為代表的寒門子弟命運的探討,也引發(fā)了對“小鮮肉”和“老戲骨”的爭論。
小鮮肉,近段時間似乎成了一個貶義詞,圍繞其發(fā)生的是非爭論不少。何謂小鮮肉?筆者百度了一下:小,對應的就是年輕有活力;鮮,對應的就是情感方面經歷少,沒有太負面的花邊新聞;肉:對應的就是健碩的肌肉,給人很健康的感覺。由這個定義來看,小鮮肉是新生事物,是陽光、青春和健康的代名詞。小鮮肉是何時被污名化的,不得而知。但可知道的是,人們現(xiàn)在一談起小鮮肉,似乎就是耍大牌、靠粉絲玩流量、靠長相俊俏、要高出場費的代名詞。
更有人把小鮮肉和實力對立起來,認為小鮮肉就是花瓶,這實是錯誤的。不能否認,小鮮肉中,也有魚目混雜者,但就此認為小鮮肉們是輕飄、浮夸者,并不恰當。試想,能夠符合小鮮肉定義的人并不少,但真正能走紅的卻為何不多,因為他們最終還要靠實力、靠作品說話。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好作品的人,會擁有眾多的粉絲,這是不切實際的。
其實,許多小鮮肉,是有實力的。比如公認的小鮮肉的代表柯震東,就曾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小時代》等影視劇中有精彩表演,深得人心,并曾獲得第48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所以,說小鮮肉們沒演技,并不符合實際。
事實上,每個時代都有小鮮肉,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比如我們曾經說的“奶油小生”,就相當于曾經時代的小鮮肉。但無論是唐國強,還是林志穎,這些曾經的“奶油小生”,今天誰又能否認他們的成績呢?演員本就是“靚麗”的事業(yè),擁有先天的優(yōu)勢,不是壞事,而是好事。無論對于自己的事業(yè)發(fā)展,還是對于觀眾來說,都是如此。人們畢竟還是喜歡美的事物,這美本就包括物質的成分,年輕、活力、健康。小鮮肉身上有問題,但這問題其他演員未必就不存在,指出問題,幫助他們改正,才是正途。成功的小鮮肉,最終會成為老戲骨;而今天的老戲骨,或許就是曾經的小鮮肉。所以,把老戲骨和小鮮肉完全對立起來的看法,并不恰當。
小鮮肉能夠帶來流量,對于影視事業(yè)的發(fā)展,何嘗不是好事?老戲骨有實力,這種實力如何體現(xiàn),最終還是要靠作品贏得觀眾,也就是流量。所不同的是,小鮮肉們現(xiàn)在在流量的贏得上,要更輕易一些,這是年輕的資本,無可非議。這就要求老戲骨們,以更精湛的演技,更有影響力的作品,去打造自己的粉絲,去帶來更多的流量。這才是正道。《人民的名義》大火,并不是因為沒有小鮮肉,而是因為好的作品,精湛的演技。這是我們應該得到的正確啟示。
把實力和流量對立起來的看法,是錯誤的。雖然實力和流量并不一定成正比。但可以肯定的是,真正有實力的作品,必然是有流量的;而真正有流量的作品,也一定會具有一定的實力。更何況,文藝本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再好的作品,人民不喜歡,那就容易變成孤芳自賞了。這反倒是值得警惕的!
吐槽“小鮮肉”是風暴式提示
文丨■ 王甄言
“小鮮肉”從大受歡迎到“集體吐槽”,畫風突變,也許令人感到有些奇怪和不適應,尤其是那些曾經嘗到了甜頭的“小鮮肉”們。
那么“小鮮肉”錯在哪兒?“小鮮肉”并無原罪,年輕、鮮嫩不是錯,錯就錯在“小鮮肉”不僅要價高,片酬占80%的成本,還缺乏敬業(yè)精神,不鉆研,不練功,能力和演技一般,連臺詞都不背,成了“數字先生”“摳圖小姐”,全靠臉蛋和身材吃飯,卻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還驕傲自滿,所以遭業(yè)內專業(yè)人士批斗,遭輿論吐槽。
“小鮮肉”自恃有臉蛋和身材,有名氣和粉絲,受歡迎、有市場,漠視演技,甚至連臺詞都懶得背,甘當“數字先生”“摳圖小姐”,以至于配音演員對口型也成了一件困難的事,甚至拒絕配音,真是一種奇恥大辱,也是對觀眾和粉絲的羞辱,更是對自己的不愛惜和尊重,“小鮮肉”們應該感到臉紅。
“小鮮肉”如此“任性”,而要價又特別高,自然不可能在圈里走得太遠。同時,一旦“小鮮肉”的畫皮被人揭穿了,讓人看到了廬山真面目,網友不可避免要吐槽?!靶□r肉”由大受歡迎到“集體吐槽”,是一種忍無可忍,也是一種提醒和警示,值得“小鮮肉”警醒。
臉蛋和身材誰都有過,但終究會伴隨歲月逝去,青春不再,靠臉蛋和身材吃飯的日子就過去了,所以,要想在圈里持續(xù)發(fā)展下去,且受人尊重,始終獲觀眾好評,就得練就一身真功夫,從演技到敬業(yè)精神,一個都不能少,這才叫德藝雙馨。
事實上,“小鮮肉”被捧紅,在演藝事業(yè)的長河中還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要想永立潮頭,一直紅下去,就要借臉蛋和身材打頭陣,然后還要靠技藝,尤其要尊重事業(yè),敬畏觀眾,盡心竭力,演好每一部戲,不讓人失望,而是受人點贊,才會有持久的支持率,否則,就會被拋棄,這是非常失敗的。
毋庸置疑,從央視質疑片酬到業(yè)內人士“集體吐槽”,這意味著有的“小鮮肉”并沒有好好把握自己,而是在演藝事業(yè)途中忘乎所以,壞了自己的名頭,十分遺憾,也非常可惜,不過,現(xiàn)在還不算太晚,只是不知道“小鮮肉”們是否意識到了,是否能夠接受批評。
吐槽“小鮮肉”,有兩種意思,一方面“小鮮肉”還是有市場,但希望“小鮮肉”自珍自愛,把握好自己,做一個一直受歡迎的好演員,另一方面提醒“小鮮肉”,如果自恃年輕和名頭,不學無術,被市場拋棄是遲早的事,“小鮮肉”要好自為之。
人貴有自知之明,面對前輩批評、輿論吐槽,“小鮮肉”要自警自省,把敬業(yè)精神和演技擺在第一位,刻苦鉆研,精益求精,不斷進步,與老戲骨拼一拼實力,才能真正打天下,也才能守住天下,一旦名聲盡毀,后悔就遲了。
影視劇表演脫離實力何談人民的名義
文丨■ 苗鳳軍
最近電視連續(xù)劇《人民的名義》火了,該劇之所以火,除了該劇內容緊扣時代反腐主題外,還有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所有的參演演員,在拍攝該劇過程中,都是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的,其敬業(yè)精神也贏得了廣大百姓的關注,廣大百姓同樣以熱烈的掌聲獻給這些藝術家們。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無論從電視劇內容上,還是從演職員的敬業(yè)精神上,都向廣大百姓交上一份合格的考卷,其事件出現(xiàn),也讓廣大百姓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在當今時代娛樂圈所存在的一些怪象,那就是某些年輕的偶像派青年演員,他們拍攝電視劇的時候,更講究的是自己出場費的價錢,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就在于,他們青春,他們亮麗,他們有更多的年青人癡迷,年青人是他們的粉絲,他們的所演的電視劇,或者是參加電視臺的選秀活動,更多是年青影迷們的支持。正是無數年青人對于他們相當癡迷,讓他們所拍得影視劇收視率一直有可驕傲自豪的地方,養(yǎng)成了他們在演藝圈所存在的臭毛病,那就是奉獻精神少了,索取的時候多了。
他們索取多了,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呢?那就是他們在拍影視劇時,更注重個人出場費,或者是在拍攝的時候,總是拿大牌,晚來早走,或者在相關鏡頭需要他們上鏡時,卻不講道理地離開,沒辦法,相關的拍攝部門只能采取科技手段用“摳圖”的方式來彌補其在劇中所存在的不足。正是這樣,一部電視劇出現(xiàn)無數摳圖,讓一部挺好的影視劇作品變得粗制濫造,缺少內涵。同時這樣的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xiàn),更讓廣大百姓質疑,這小鮮肉難道真沒有敬業(yè)精神嗎?沒有敬業(yè)精神的小鮮肉,真得還能夠在影視圈走得很遠嗎?
小鮮肉還年輕,還有帥氣和漂亮的外表做賭注,可是人不可能永遠年輕,當他們老的時候,他們還能夠永遠憑借著自己的臉蛋和身材在影視圈立足嗎?再者就是他們沒有奉獻精神,他們所拍的影視劇作品一定會遠離人民,時間久了廣大百姓還會支持他們嗎?他們自己的任性耍大牌行為最終的結果會毀了自己。
在娛樂圈中有很多老藝術家的奉獻精神值得點贊,如趙麗蓉老師,秦怡老師,張少華老師,李雪健老師等等,他們熱愛藝術,獻身藝術,他們都是當代小鮮肉學習的榜樣,他們在藝術的道路上,植根于人民,他們的作品更有深刻的藝術內涵,更讓廣大百姓永遠不會忘記,因此廣大百姓更希望小鮮肉們能夠脫離俗氣,在影視劇拍攝工作中能夠放下架子,踏踏實實地拍劇,真正在工作中體現(xiàn)出自身的責任來,讓自己的行為更符合人民,讓自己所拍攝得作品更對得起人民,這樣的才能夠在未來成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家,這樣的小鮮肉才更有時代范兒。
好影視需有“三魂七魄”
文丨■ 黃磊
正如一個健康的人需有三魂七魄一般,一部叫好又賣座的影視也需要具備“三魂七魄”,離開這些要素,或淪為五毛錢特效,或虛同泡沫,或味同嚼蠟,也可能成為滄海遺珠。
毫無疑問,一部好的影視首先要有精神內核。它要能夠透析、展現(xiàn)人性中的美好元素,能夠透射、直面時代深層次問題,能夠引起人們共鳴、引發(fā)人們思考、指引人們樹立正確導向。一部沒有靈魂的影視作品,場面再絢麗、再有流量擔當,終究只是過眼云煙、鏡花水月。因為影視作品的精神內核,其價值位階置于其他之上。
這個內核正如道家“胎光、爽靈、幽精”的三魂一樣,胎光代表的是主神、元神,應對的正是影視的價值導向,也就是有沒有人文價值蘊含其中,如果電視劇看完都不知作者倡導什么、傳遞什么,那就是沒有主神;爽靈代表的是智力、判斷力、邏輯能力,我們常說一些影視無腦、神劇、無聊之極、拉低智商,就是講影視沒有爽靈;幽精代表的是繁衍,應對的是影視在人際間的再次傳播能力,其低下的表現(xiàn)就是一看電視想換臺,影評則是一片吐槽聲。
三魂雖然重要,但僅有三魂并不足以支撐一部好的影視,尤其是在國外大片連連轟襲、國產影視不斷頻出的背景之下。換而言之,即便是《人民的名義》,如果沒有最高檢影視中心的剪輯、包裝、制作,沒有諸多老戲骨的加盟和演繹,沒有像檢察系統(tǒng)、廣電總局等各單位的配合和推動,這部影視要像現(xiàn)在這般大熱,恐怕很難。畢竟泥沙俱下之下,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吹盡黃沙始到金呢?
可見,“七魄”的形式元素雖然價值位階在“三魂”之下,但是也是熱播、熱議、熱傳的必要載體,這就像我們不能成為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一般,但也不能成為一個沒有肉身,整天晃蕩的靈魂。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有魂有魄是上品,有魂無魄是中品,有魄無魂是下品,無魂無魄垃圾品。
以實力為基,方有演藝常青樹
文丨■ 李兆清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走紅,演員的表演功不可沒。
侯勇把“兩面派”的貪官趙德漢演繹得入木三分,張志堅把一個隱藏很深的貪官高育良演得非常出彩,吳剛把霸道卻很愛民的李達康演繹得非常出色。這部電視劇告一段落了,但劇中演員的精彩表現(xiàn)讓人印象深刻。
這部電視劇中近40位老戲骨,片酬總共加起來4800萬。少數小鮮肉片酬上億,但表演功力卻讓人不敢恭維。演了這部電視劇,這些老戲骨再次走紅,這說支撐起好的演藝作品的歸根到底還是要靠演員的演技。有了這些老戲骨的精彩演繹,《人民的名義》成為十幾年來收視率最高的一部電視劇,并不是偶然的。
少數電視劇追捧小鮮肉,使得小鮮肉的價位水漲船高,甚至超出了正常的市場價位。當然,有需求就有市場。一些人喜歡看小鮮肉,但要知道,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今天的小鮮肉過段時間就會被后來者替代。青春是短暫的,如果僅僅靠臉吃飯,再帥的帥哥也會老去,再漂亮的姑娘也會人老珠黃。但是,演技就不同了。有了好的演技,即便年齡大了,出演電視劇足夠敬業(yè),就能持續(xù)走紅,這樣的演員才能成為演藝常青樹。
演員是個好的行業(yè),能夠賺到很多錢,社會曝光率也高。但是,幾十年后、上百年后,人們記得的演員還有多少?到那個時候,人們記得的是演技出色的演員,并非某個時間段內的小鮮肉演員。當然,不是說小鮮肉演員一定不好。大部分小鮮肉演員還是能夠認認真真演戲的。但也有一些小鮮肉演員不認真演戲,有的甚至耍大牌,還有的自己不到場、讓替身代替演出。這樣不敬業(yè)的小鮮肉演員也值得那么高的價碼嗎?一部影視劇的投入總共就這么多,給小鮮肉那么多,其他人分得的部分就少了。但其實,其他人投入的精力、敬業(yè)程度并不一定比小鮮肉差。
作為演員,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演技上。提升演技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有的演員可能只可以演一種角色,而有的演員應對不同的角色都能游刃有余,這是因為他們的演技比較高超。要有高超的演技,就要有豐富的生活積淀,這樣才能演什么像什么。有的影視劇在開拍前會花一段時間讓演員去體驗生活,就是為了讓演員感知一下自己扮演的角色該是什么樣,然后將這種體驗與演員自身對演技的理解結合起來。這樣一來,演員對角色的演繹就比較到位了。體驗生活,要真正深入進去,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身入并且心入,體驗生活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員的主要精力不應該放在應酬上,應該放在體驗生活上。有了豐厚的生活積淀,扮演角色時才能栩栩如生。
以實力為基,方有演藝常青樹,這是《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給演藝工作者的啟示。
漫畫(小栗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