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丨 鄒 杰
尋找大同
文圖丨 鄒 杰
當(dāng)自己的皮鞋踏在街石上,清空中或許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于是有了些許“大同”的心境??上麄兘K究要返回,返回到紅塵滾滾的浮世中去。
從赤水到大同,倒也不遠(yuǎn),僅六公里行程。到了大同已是暮色四合,偏巧天公不作美,惱人的秋雨不期而至。
昏黃的燈光照著密密麻麻的雨線,屋外的路泥濘難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而我,一個異鄉(xiāng)人,只能死心塌地在雨簾包圍中默默端坐。房主人送上一壺茶后款款離去。你可別小看這茶,當(dāng)?shù)厝私邢x茶,是赤水的特產(chǎn)。這里有一種特殊的昆蟲,極嗜茶,當(dāng)?shù)厝司陀貌枞~喂這種小蟲,小蟲的排泄物經(jīng)加工后便成了蟲茶,茶的湯色極美,紅紅的。飲之頓感清涼、回甜,細(xì)品則回味無窮。怪不得主人說“去去心火”。
屋外什么都看不見,夜雨又剝奪了人的活力。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而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專注、格外遙遠(yuǎn)。以前讀《禮記》,總有一個名詞讓人揮之不去:大同。這是一個烏托邦式、夢一樣的名詞,生活在夢里的所有人都心地善良、誠實無欺、與世無爭……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大概緣于此吧。真巧,這個小鎮(zhèn),居然有一個被書寫和呼喚了上千年的名字——大同……
枕著“大同”睡了一晚,第二天總算放晴了,大同古鎮(zhèn)就在腳下。鎮(zhèn)上有一條不長的小街,屋檐將小街的天空擠成一條線,雨水和陽光都只能顫顫悠悠地扶著瓦棱和木墻徐徐而下。小街清一色用石板鋪就,那是暗紅色的丹霞石,人走了幾百年,陽光風(fēng)雨也走了幾百年,所以石板已經(jīng)磨得十分光滑。偶爾有穿高跟鞋的女子走過,“嗒嗒嗒”的脆響竟能敲碎一條街的寂靜。
也許年輕人不太喜歡太慢的生活節(jié)奏,也不太安分于古鎮(zhèn)的過于寂靜,因此大同鎮(zhèn)成為老人們的世界。坐在磨得發(fā)白的門檻上曬太陽的是老人,三五成堆躺在竹椅上打雀牌的是老人,搖著吱吱呀呀的竹床逗孫子的也是老人……即便幾個游客拿起相機(jī)沖著老人們照相,他們也只是淡淡一笑,那恬淡、悠然的神情,真有點(diǎn)“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味道了。
從石板街拾級而下,到了大同河邊。以前這里是一個碼頭,現(xiàn)在早已不見停泊的商船,河水一次次擊打岸邊零亂不堪的階石,又一次次寂寞地回去。還好,有母親帶著幼子在竹影婆娑的河邊戲水,才使這個寬敞的碼頭不至于太寂寞。旁邊的半山腰有一棵古老的黃桷樹,探出半個身子俯望大同河。這里有一個故事是關(guān)于船公和船娘的:船公朝出暮還,迎來送往的船娘在船上系了一匹紅綢,既是風(fēng)俗又表情愫。講故事的老人說,你看黃桷樹上系的紅綢,就是這樣來的。也許,這棵老樹已把小鎮(zhèn)昨日的浪漫與今日的感傷交融在一起了。
在這樣一個雨后陽光的秋日,在這樣一個時空斑駁的古鎮(zhèn),多半有一種時空停滯帶來的惘悵與感慨;沒有生命的東西,也會曾經(jīng)有過生命的痕跡而唏噓不已。從碼頭上岸,沿著古老的街市走過,穿過時空隧道,走到遙遠(yuǎn)的明清時代、民國時代。那時,這里是一個繁忙的碼頭,常常停泊著滿載貨物的商船。
現(xiàn)在,隨著公路的開通,運(yùn)輸線路的轉(zhuǎn)移,曾經(jīng)繁華的古鎮(zhèn)已經(jīng)沉寂下來,并在沉寂中漸漸老去。
花開花落,云卷云舒。一如世間萬物,絢爛之后總會歸于平淡。而都市里的人們來到這里,暫時擺脫了平日的人事紛擾、滔滔名利、爾虞我詐,當(dāng)自己的皮鞋踏在街石上,清空中或許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于是有了些許“大同”的心境??上麄兘K究要返回,返回到紅塵滾滾的浮世中去。
“大同”與其說是一個名詞、一個地名,不如說是一種追求已久的心境。(選自《品味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