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米
你為什么讀書?我在朋友圈里發(fā)問,回答五花八門:為了前程,為了優(yōu)雅,為好心情,為精神高潮,可治療失眠,可排遣孤獨,是內心需要,是一種習慣,在書里另外活一次,在書里遇見有趣的人和事……
我這樣發(fā)問,是因為我遇見了一位88歲的長者,祖上幾代都是讀書人。有人問他為什么讀書,他的回答令我嘆服:“讀書讓人成為勇士?!?/p>
“文革”時,有人要他交代已故父親“反動文人”的罪行,他帶上魯迅的書,去問造反派頭頭:“魯迅是反動還是革命的?”頭頭說當然是革命的。他又問那對魯迅有幫助的是什么人?頭頭說當然也是革命的。
他就翻開魯迅的書給他們看,魯迅說他讀了蔣瑞藻的書“頗獲裨助”,造反派頭頭啞口無言。蔣瑞藻正是他父親,他名叫蔣逸人。在人人不敢多言,逆來順受的年代,他敢與造反派叫陣,真像一個勇士。
北宋初年一次農民起義的地點,歷史書上如此認定,史學家前輩亦如此認定,而蔣逸人在讀史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誤,拿出鑿鑿依據(jù),后來整個史學界都改正了,書上說“據(jù)蔣逸人先生考訂……”那是上世紀50年代初,其時不到三十歲的小蔣,竟敢挑戰(zhàn)權威,真像一個勇士。
后來他被打成了“右派”,這樣的膽識和性格,不成“右派”才奇怪。好在他學土木建筑時,跟工人學過木工、泥工、油漆工、混凝土工、鋼筋工……到農村當了工匠隊頭頭。公社組織政治學習,有個小組都是中學教師,領導指派小蔣當組長。教師們說:“怎么叫一個工頭來領導我們學習?”結果小蔣從《資本論》談起,《資治通鑒》《二十四史》……教師們佩服之至。他不怕命運多舛,真是個勇士。
自古中國,有人讀書讀成書呆子,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是死讀書。讀活了書的,“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啥都有。
也沒錯,讀書首先與生存有關。而讀書讓人成為勇士,與真理有關。
(選自《讀者》2014年第24期,有改動)
寫法出擊
本篇文章使用設問句開頭,引出了各種各樣“你為什么讀書”的回答,又根據(jù)這些回答引出了蔣逸人老人的回答——“讀書讓人成為勇士”。接下來,作者寫了蔣逸人老人的三個事跡,其中前兩個事跡用“真像一個勇士”結尾,而第三個事跡用“真是個勇士”結尾,從“像”到“是”的轉變,是作者的一種認可,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老人的勇氣和作者對這位老人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