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思安, 邱文龍, 陳栩茜, 胡文鵬
(華南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1)
初中生社會智力的結構及其發(fā)展特點研究
許思安, 邱文龍, 陳栩茜*, 胡文鵬
(華南師范大學 心理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1)
近年來,社會智力作為區(qū)別于抽象智力和具體智力的第三種智力受到關注。研究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fā), 將社會智力看作是一種性格力量或人格特質, 基于詞匯學假說, 探查初中生的社會智力結構和發(fā)展趨勢。結果發(fā)現(xiàn), 初中生的社會智力存在“親和與溫暖”維度, 且各維度在初二時均出現(xiàn)了發(fā)展的低谷期, 這與以往基于能力和知識的社會智力觀所獲得的結果不同。研究的發(fā)現(xiàn)支持了社會智力的積極心理學的觀點。
社會智力;積極心理學;性格力量;初中生
初中階段是人身心發(fā)展與成熟的重要階段,是人格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青少年將面臨著自我同一性的危機[1],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青少年將整合自身的社會角色定位、產(chǎn)生相應的自我認同、學會客觀地評價他人,并對所在的群體基于相應的滿意度評定等。這些能力發(fā)展的水平與“社會智力”發(fā)展的程度密不可分。本研究將基于立足人格的詞匯學假說,探查初中生的社會智力結構和發(fā)展趨勢,為社會智力積極心理觀的合理性提供證據(jù)。
自從1879年科學心理學誕生以后,關于智力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且熱門的領域,被廣泛應用于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有研究者指出,傳統(tǒng)智力的內(nèi)涵局限于學業(yè)智力 (如言語能力、推理能力、數(shù)理邏輯能力、記憶能力等),雖能預測人的學業(yè)和認知發(fā)展水平,卻不能很好地預測人們社會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力和將來事業(yè)成功與否[2]。因此,人們試圖在傳統(tǒng)智力范圍之外尋找與個體成功密切相關的因素。有研究者認為,社會智力是區(qū)別于抽象智力和具體智力的第三種重要智力[3],涉及到“理解和應對各類人群,并能妥善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 (Thorndike,1920,P.228)”。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亦提到了人際能力,即一種與人交往且能和睦相處的能力,如理解別人的行為、動機或情緒[4]。這一概念的建立,擴展了人們對智力的理解,近年來受到教育者極大的關注。
隨著研究的深入,許多研究者從認知、行為效率等多個角度將社會智力視為智力或能力的一種,其結論以及相關的問卷也是基于智力和能力理論獲得的[5]。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積極心理學家認為“社會智力”是一種性格力量或一種人格特質,性格力量在某種意義上是特質性的,具有個體的差異,需要被單獨進行定義和測量[6]107?;诖?,人類的力量和美德受到研究者的重視[7],認為即使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和內(nèi)外在條件存在種種困難,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過一種相對滿意的、有尊嚴的生活;因此應該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 。然而,目前基于這種假設的研究比較欠缺。為了探討這一假設的可能性,有必要采用探索人格特質的方法對社會智力結構進行研究。
此外,社會智力的發(fā)展可以發(fā)生在多個階段。以往的研究多以成年人、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初中生這一特殊年齡階段群體的研究較少。然而,當“社會智力”可被解讀為性格力量或者人格特質時,初中這個人格發(fā)展的特殊階段,也正是社會智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
(一) 研究1 初中生社會智力詞匯評級問卷的編制
1. 研究目的
編制適用于初中生的社會智力問卷,為研究2提供有效的分析指標。
2. 研究步驟
通過4步完成對初中生社會智力詞匯評級問卷的編制:(1) 團體開放式問卷調查:采用團體開放式問卷調查的方法,要求每個被試寫下至少10個描述社會智力的詞。對問卷中所獲得的候選詞進行統(tǒng)計,選出頻數(shù)較高、富有代表性的詞匯形成初次施測問卷;(2) 探索性因素分析:將從開放式問卷調查中所獲得的候選詞隨機排序并打印在 A4紙上構成《初中生社會智力詞匯評級初測問卷》,要求被試評定其描述“社會智力”的符合程度 (1=非常不符合,5=完全符合)。根據(jù)因素分析結果,選取載荷值高于標準的項目,構成《初中生社會智力詞匯評級問卷》的目標項目,并根據(jù)分析結果區(qū)分不同的維度;(3)驗證性因素分析:要求被試根據(jù)目標項目與社會智力的關系,對《初中生社會智力詞匯評級問卷》中詞匯進行5級評定 (1=非常不適用于定義社會智力,5=非常符合用于定義社會智力);(4)《初中生社會智力詞匯評級問卷》信效度分析:比較《初中生社會智力詞匯評級問卷》、《同伴評定社會智力量表》[8]以及班級社會測量得分的相關程度,評定《初中生社會智力詞匯評級問卷》信度和效度。
3. 被試
廣東省廣州市及深圳市共1,321名初中學生參與調查,其中,444名初中生參與團體開放式問卷調查;431名初中生參與填寫《初中生社會智力詞匯評級初測問卷》(簡稱《初測問卷》) (探索性因素分析);328名初中生參與填寫《初中生社會智力詞匯評級問卷》 (簡稱《社會智力問卷》) (驗證性因素分析)和《同伴評定社會智力量表 (PESI)》 (效度分析);118名中學生參與班級社會測量 (效度分析)。
4. 結果
(1)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
使用Excel2007統(tǒng)計問卷所產(chǎn)生詞匯的頻數(shù)。被試列出與社會智力相關的詞匯共計311個。按頻數(shù)的大小對詞匯進行排序,保留累積頻數(shù)之和前50%的詞匯。最終獲得描繪社會智力的詞匯共54個 (占詞數(shù)17.36%),構成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初測問卷》。
(2)探索性分析結果
發(fā)放《初測問卷》431份,回收有效問卷403份(回收率為88.3%)。采用SPSS21.0對數(shù)據(jù)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KMO檢驗 (KMO=0.949) 和Bartlett球形檢驗(χ2=115 15.51,df=143 1,P<0.001) 結果表明, 數(shù)據(jù)適用于進一步因素分析。對數(shù)據(jù)進行主成分分析法,并采用方差極大正交旋轉法,抽取特征根大于或等于1.0的因素,最終抽取4個因子,并對因子中的題項做進一步處理: (1) 刪除因子載荷均小于0.5的題項,(2) 刪除在多個因子上的載荷均比較高(均大于0.5)的題項。結果保留27個題項構成《社會智力問卷》的四個因素。根據(jù)每個因素內(nèi)詞匯的意義與歸類,四個因素分別命名為:(1) 親和與溫暖、(2)認知與處理、(3) 智力與技巧、(4) 社會與群體。最終保留的項目可以解釋總變異的55.73%。進一步相關分析表明,各維度之間、維度與總問卷之間存在高相關,各維度之間有著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并能有效解釋總問卷。
(3)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
發(fā)放《社會智力問卷》共328份,回收有效問卷304份 (回收率為92.7%)。使用SPSS21.0和Amos21.0對有效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分析的模型配適度良好,二階模型和數(shù)據(jù) (χ2/ df=2.104,GFI=0.864,AGFI=0.84,RMSEA=0.06,IFI=0.889,TLI=0.877,CFI=0.888) 的擬合度均達到較為理想的水平。
(4)《社會智力問卷》的信效度分析
對問卷的信效度分析表明,問卷的一致性信度、同質性信度和結構效度均較高。同質性信度分析結果顯示,總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21,各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依次為α親和與溫暖=0.887,α認知與處理=0.849,α智力與技巧=0.720,α社會與群體=0752。
對問卷的結構效度分析發(fā)現(xiàn),以潛在變量的組成信度 (CR) 和AVE值作為結構效度指標。本研究所所建構的《社會智力問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各項擬合指標,見表1)。
表1 社會智力二階模型的各項模型指標
此外,效標效度分析結果表明,“親和與溫暖”維度上的得分與提名次數(shù)顯著相關t(54)=0.698,P<0.05。
(二) 研究2 初中生社會智力發(fā)展特點研究
1. 研究目的
考察初中生智力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特點。
2. 研究方法
選取廣州市兩所初中和深圳市一所初中共383名初中生進行正式施測,發(fā)放問卷383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54份,回收率為92.4%。其中,173名有效被試為初中女生,占總比例的48.9%;各年級有效被試的分布情況分別為初一75人、初二214人、初三65人。實驗2的被試與實驗1的被試同質,且每個被試只完成一個實驗。
發(fā)放《社會智力問卷》(包括4個維度,共計27個題項),要求被試根據(jù)其實際情況與詞匯相符合的程度進行5點評分 (1=非常不符合,5=完全符合)。采用 SPSS21.0對所有有效問卷的得分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
對不同年級被試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除社會與群體這一維度外,F(xiàn)(2,303) = 1.00,p=0.37,各年級被試的社會智力發(fā)展水平在其他維度上均出現(xiàn)顯著差異 (見表2)。
表2 不同年級初中生社會智力比較 (M±SD)
F親和與溫暖(2,303) = 3.44,p=0.03;F認知與處理(2,303) = 7.40,p=0.00;F智力與技巧(2,303) = 3.58,p=0.03。進一步多重比較表明,在總分及三個存在顯著差異的維度得分上均存在相同的趨勢,即,初一與初三的得分差異不顯著,初二學生的各維度及總分均顯著低于另外兩個年級的學生。
對不同性別被試的得分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在親和與溫暖溫度上,女性得分顯著高于男性,F(xiàn)(1,303)=5.81,p<0.05。而在問卷總分及其他三個維度上,男女得分差異均不顯著。結合性別與年級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初二男生在在親和與溫暖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初一和初三男生,初一至初三女生以及初一和初二男生在這一維度上的得分差異不顯著,F(xiàn)(2,303)=3.09,p<0.05。在其他三個維度的分析中,未發(fā)現(xiàn)性別和年級的交互作用,F(xiàn)認知與處理(2,303)=0.08,p=0.93;F智力與技巧(2,303)=0.07,p=0.93; F社會與群體(2,303)=0.90,p=0.41。
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初中生社會智力由四個部分(維度) 構成,即親和與溫暖、認知與處理、智力與技巧和社會與群體。其中,親和與溫暖維度有別于傳統(tǒng)的智力、能力觀下的社會智力維度,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的解釋力亦顯著高于其他三個維度。同時,研究亦發(fā)現(xiàn),不同性別的被試在親和與溫暖維度上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趨勢;與之相對,在探查社會智力的其他三個維度的發(fā)展趨勢時,并未發(fā)現(xiàn)類似的性別差異。
(一) 初中生的社會智力結構
性格力量在某種意義上是特質性的,具有個體的差異,需要被單獨進行定義和測量[6]107。基于這一假設,本研究采用人格特質的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從人格特質理論的角度對社會智力的結構進行研究。人格特質研究方法的第一步是開放式問卷調查,即被試根據(jù)目標詞匯 (社會智力) 自由產(chǎn)生與之相關的詞條。研究者認為,這一方法有利于解釋被試心理詞典中關于某一詞條的概念結構[9]。本研究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是,除了與傳統(tǒng)觀念中涉及的知識、能力 (“認知與處理”、“智力與技巧”維度) 和社會認知(“社會與群體”),社會智力還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積極的人格特質和性格力量 (“親和與溫暖”)。這一維度 (“親和與溫暖”) 的得分可以對學生的受歡迎程度和受贊賞程度做出很好的預測。這一發(fā)現(xiàn)與積極心理觀一致。
目前,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涉及了對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個性特征、積極的心理過程的探討。“親和與溫暖”維度中涉及的高頻詞條恰恰體現(xiàn)了積極的情緒和體驗以及積極的心理過程相。此外,“親和與溫暖”與VIA關于性格力量的分類一致。人道主義力量是 VIA 的六種核心美德之一,其中涉及了善良、愛與社會智力。積極心理學認為,在人道主義力量作用下,人是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懂得關心、照顧別人的,也重視自身與他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尤其是彼此之間能夠分享和關照,能夠親近他人[6]191。可見,初中生積極、溫暖的與人相處的一面,體現(xiàn)了他們重視與同伴的親密關系,彼此關照愛護、待人友好的性情。初中生認為“親和與溫暖”是最能描述社會智力這一概念的,也是他們認為的社會智力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因此,初中生已經(jīng)能比較全面地理解社會智力的概念。即,社會智力不僅包含了理解自己、洞察他人等認知層面的內(nèi)容,也包含了交往中恰當?shù)男袨?、有效的策略等行為層面的?nèi)容。根據(jù)目前的研究結果,我們也更傾向于將社會智力理解為一種積極的人格特質和性格力量。
(二) 初中生的社會智力發(fā)展趨勢
在探討初中生的社會智力發(fā)展趨勢時,發(fā)現(xiàn)兩個有趣的結果:(1) 除了“社會與群體”維度,初二學生的社會智力其余各維度顯著低于初一和初三兩個年級;(2) 在親和與溫暖維度上,男女發(fā)展趨勢存在顯著差異。即,女生在這一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男生。這一性別差異主要發(fā)生在初二。這兩個結果共同表明,初二是社會智力發(fā)展過程中比較特殊的時期。
如果從智力“是一系列能力的集合,這些能力又可通過對個體在一系列認知任務上的操作結果進行因素分析來確定[10]”的概念看,本研究所獲得的社會智力四維度中,“認知與處理”和“智力與技巧”兩個維度的描述與智力的概念最為相關。然而,從發(fā)展趨勢看,這兩個維度與傳統(tǒng)的智力發(fā)展趨勢并不一致。即,兩維度的得分在初二明顯較低。與之類似,作為最具有解釋力和預測力的維度,“親和與溫暖”的得分也在初二呈現(xiàn)劣勢。這種變化趨勢受社會智力的內(nèi)涵以及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特點的共同影響。
社會智力包含兩個部分:(1) 理解他人;(2) 在社會情境中明智的行動[11]。事實上,無論是理解他人還是行動,都離不開具體的社會情景。對情景信息的識別和信息組合方式在社會智力結構中有重要的作用[10]。從本研究的研究1中所獲得的題項可知,這種識別和組合方式是一種動態(tài)的、涉及交往雙方的變量。例如,“親和與溫暖”中提到了“互幫互助“(這個詞條強調了相互性,有別于另一個詞條“樂于助人”的單向性),在“認知與處理”提到了“應變能力”和“應對能力” (強調了動態(tài)變化的特征),在“智力與技巧”中也提到了“聰慧”。在研究者看來,聰慧與社會推理能力有一定的關系。對動態(tài)的相互的情景信息的處理會受到信息收受者自身特點的影響。與初一輕松、愉快的生活不同,初二是學生心理和學業(yè)壓力的轉折點,學生不僅面臨功課負擔的增加,也要面對身體急速發(fā)育帶來的變化。在這一階段,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的互動與交往會受到影響。因此,社會智力自評分數(shù)整體下降。初三的學業(yè)壓力并未減弱,然而,隨著個體心智的成熟與發(fā)展,問題處理能力的提高,因此這一階段的社會智力自評分數(shù)得以提高。
此外,與以往的相關的研究[2]類似,本研究發(fā)現(xiàn)了女性性別優(yōu)勢。但這只出現(xiàn)在“親和與溫暖”維度上,女生未如男生般出現(xiàn)低谷狀態(tài)。究其原因,有可能是不同性別學生在各維度所涉及的能力發(fā)展速度不一致所致。即,初中男生在認知能力和智力水平等方面與女生的差距開始縮小,而在涉及細膩敏感的情感和舉動等方面,仍落后于女生。這只是基于現(xiàn)實情況所作出的推論,是否確實如此,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進行驗證。
參考文獻:
[1]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7.
[2]劉在花.小學生社會智力的結構、特點、影響因素及其干預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 2008.
[3]Thorndike E L. Intelligence and its use[J]. Harper's Magazine,1920(14): 227-235.
[4]加德納.智能的結構 [M].沈致隆,譯.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77.
[5]Silvera D H,Martinussen M,Dahl T I. The tromso social intelligence scale: A self-report measure of social intelligence[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1(42):313-319.
[6]Christopher P. 積極心理學[M].徐紅,譯. 北京: 群言出版社,2010.
[7]Sheldon M L.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3):216-217.
[8]Kaukiainen A. Peer-estimated social intelligence[M].Turku: University of Turku,1995:19-21.
[9]Chen X. B Liu,Lin S,Is accessing of words affected by affective valence only? A discrete emotion view on the emotional congruency effect[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6(7): 916.
[10]謝寶珍, 金盛華.實踐智力、社會智力、情緒智力的概念及其教育價值[J]. 心理學探新,2001(2):21-25.
[11]Walker R E, Foley J M. Social intelligence: It's history and measurement[J]. Psychological Reports,1973(33):839-864.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Profil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Social Intelligence
XU Si-an, QIU Wen-long, CHEN Xu-xi, HU Wen-peng
(College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uangdong, China)
Social intelligence,which was distinguished from abstract intelligence and mechanical intelligence,was considered to be an essential intelligence that people can use it to forecast a man’s abilities on problem solving in social life and success making in career. However,researchers have mainly discussed social intelligenc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ditional intelligence,making it a part of traditional intelligence,and then its predictive power might be weake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tried to build up a new profile of social intelligenc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at is,social intelligence should be seen as a kind of character strength. Results showed a new,and highly predictable,factor of social intelligenc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tructure,a profil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intelligence was drawn. We believed that the present profile should be more conformed to the reality.
social intelligence; positive psychology; character strength;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444
A
1007-5348(2017)04-0075-05
(責任編輯:廖筱萍)
2017-03-08
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中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理論與教育信息化平臺的構建”(16JJD880025)
許思安(1975-),女,廣東羅定人,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