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圈傳出一張復旦大學教授的工資圖片,據說把網友們都驚呆了。這個工資條結構非常復雜,不過中間數額可以忽略不計,最后兩個數額一個是應發(fā)金額15335元,一個是實發(fā)金額8271.95元。
同樣一張“復旦教授工資條”,有人看到了稅負太高,有人看到教授工資太少,有人看到教授福利補貼多,有人看到教授的房租便宜。還有人拿其與保姆、建筑工等藍領的收入比較,認為教授還不如他們,得出“知識貶值”的結論。
莫因“復旦教授工資條”產生反智思想
由于每個人的社會觀念、社會經驗、職業(yè)等不同,對“復旦教授工資條”的理解也不盡相同,這并不奇怪。
拿教授的收入來說,工資條只是反映他在制度內的合法收入,包括基本工資、補貼、津貼等,都是有著相應的標準。在扣掉五險一金、教師公寓費用后,收入看上去少了近一半,但其已經享受到低廉的房租福利,扣除的公積金、養(yǎng)老金等,最終也是落到個人賬上,只是暫時不歸自己自由支配而已。
現在大學教授的收入來源廣泛,很多人并不僅靠工資收入,而是靠講課、出書、申請項目等,收入來源比普通人相對較多。比如部分知名高校教授在外面講課,一個小時就有數千元收入,這種身份溢價,不是尋常的保姆、建筑工所能比的。而且,教授的資歷越老,其價碼也越高,而保姆、建筑工等到了老年時,就干不動了,收入更不要提了。
可見,將教授與保姆、建筑工的收入做簡單比較,并沒有實際意義,反而會誤導普通民眾,輕視知識的價值,形成“知識貶值”的反智主義。從社會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看,知識的社會價值會越來越大,相反體力勞動、低技術工作的價值會大幅降低,被機器人、人工智能大規(guī)模替代掉。如果還拿陳舊的勞動觀念看待,漠視知識的力量,就會面臨被時代淘汰的悲劇。
大學教授的工資要體現知識的價值
《南方都市報》
教授個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巨大,有富豪教授,也有窮苦教授。但整體而言,大學教授的工資不高,恐怕大家異議不多。
有人說,大學教授有課題收入,沒有體現在工資條中。其實,這個也是誤讀。大學的課題費管理模式,并不是會把課題費直接打給申請者,而是要到學校財務去報銷,報銷意味著是已支出費用,并不是工資增量。而且,報銷本身是個技術活,被財務幾次打回來重新核準報銷材料,找各種領導簽字,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寫論文都難。
在報銷這個問題上,如果抵擋不住誘惑,比如虛開發(fā)票,即使是在自己名下的課題經費,同樣是觸犯法律的。其實,不光是教授的工資問題,大學里被稱為“青椒”(中青年教師)的工資可能更成問題。國家主張給大學教師們增加工資,但是,落實起來雷聲大雨點小。
大學教授的工資多高算合適?答案是相對的。一是相對于其他群體,比如相比那些不需要高學歷的群體,如何體現知識的價值,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有著重要影響;二是相對于生活壓力,一份不能提供讓人安坐在書桌前讀書與寫作的大學工資,應該會讓很多人另謀財路,無法全身心撲在教學科研上。對“青椒們”而言,這個問題可能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