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反腐進程的不斷深化,加大對財產刑的處罰力度、關注對違法所得的追繳、沒收已成為新時期打擊貪污賄賂犯罪的重點,由此也帶來了對貪污賄賂犯罪偵查階段涉案財物處置問題的關注。為落實中央規(guī)范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要求,中辦、國辦聯發(fā)文件對涉案財物處置工作做出了進一步指示。在此基礎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原有司法解釋上對檢察院涉案財物處置工作進行了完善。但以上文件均沒有對貪污賄賂案件給予特別的關注,對貪污賄賂犯罪的追訴改革收效不明顯。為此,本文認為有必要在大力懲治腐敗犯罪的今天對貪污賄賂犯罪偵查程序中涉案財物處置問題進行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 貪污賄賂 犯罪 涉案財物 財物混同 分級處置
作者簡介:王藝璇,北京市密云區(qū)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029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首次提出了“刑事涉案財物處置”的說法,將刑事訴訟中涉案財物處置提上了國家法治建設的日程。隨后在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中辦、國辦意見),進一步健全了處置涉案財物的程序、制度和機制。另外在《人民檢察院扣押、凍結涉案款物工作規(guī)定》的基礎上,2015年3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發(fā)布了《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涉案財物管理規(guī)定》(以下簡稱高檢規(guī)定),進一步明確了涉案財物的范圍及涉案財物處置部分程序。幾項政策與法律文件的出臺,使得我國刑事涉案財物處置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有法可依,但適用于貪污賄賂犯罪時仍存在一定問題,不能發(fā)揮程序服務于實體的價值,如:如何區(qū)分貪污賄賂中大量的混同財物;如何解決貪污賄賂犯罪空判率高等問題。導致以上問題的原因多是由于在偵查階段不當的財產處置程序造成的,偵查程序對于整個刑事訴訟程序來講具有基礎作用,能否對涉案財物予以公正處置,對于幾乎每件案件都有財產可查的貪污賄賂犯罪案件更是如此。
一、基本概念界析
(一)刑事涉案財物
在我國現行法律規(guī)定中,刑事涉案財物這一名詞表述并沒有明確使用在狹義的法律中,而在高檢規(guī)定對刑事涉案財物含義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界定。按照高檢規(guī)定的要求,刑事涉案財物“須與案件有關”,但筆者認為此界定欠妥,因為并不能保證所有進入刑事程序的財產都能與案件有關,處置與案件無關的財物的程序保障問題也是涉案財物處置程序的一項重點。結合現有規(guī)定,筆者認為刑事涉案財物應界定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查封、扣押、凍結、追繳與沒收、責令退賠、執(zhí)行的財物及孳息,以及從其他單位和個人接收的財物與孳息,具體包括:違法所得及其孳息;供犯罪所用的財物;非法持有的違禁品;被責令退賠的財物與孳息,及其保全財物;財產刑及其保全資金;其他與案件有關的財物及其孳息。
(二)涉案財物處置與搜查之辨析
國外立法一般把扣押與搜查合并規(guī)定,二者從理論上說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 。但搜查與扣押卻分屬于不同的范疇,搜查的目的不僅在于收集相關犯罪證據及相關財物,還可能侵犯到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財產、居住、隱私權等復合權利。但扣押則僅僅是為了扣留和保全證據,僅侵犯了財產性權利。二者的區(qū)別正如臺灣學者林鈺雄所言:“扣押,乃屬取得物之占有的強制處分,所干預者主要是憲法所保障的人民之財產權,與搜索所干預者主要是憲法所保障的人們之居住權者有別?!?涉案財物處置的本質就是對財產權的干預,并不涉及人身權等,因此扣押屬于涉案財物處置的范疇,而搜查只能是一種偵查手段,對于涉案財物處置的規(guī)定并不適用于搜查。
二、貪污賄賂案件偵查程序中涉案財物處置存在的問題
(一)財物特性方面
貪污賄賂犯罪的涉案財物多數在隱秘條件下轉手,就目前情況來看,其查證仍需依賴言辭證據,因此污賄賂犯罪中的涉案財物極易發(fā)生與其他財物混同的情況。在實踐中,財物混同具體體現在:
1.與本人的合法財物混同。主要表現為:第一,因追訴時距離行為時間隔較久,涉案財物已經同本人合法財產一起揮霍;第二,因投資項目,自行洗錢 等行為將合法財產與涉案財物變?yōu)榻洜I收益。實踐中因難與本人合法財產區(qū)分,有些辦案機關為了追究犯罪,將個人合法財物也同樣算作涉案財物予以處理。
2.與他人財產混同。表現為:第一,將個人名下的財產登記于親友名下;第二,為親友牟利,所得利益直接歸于親友,如利用職務便利為親友謀求閑職,親友所得工資收益同樣也為被追訴人的間接獲利;第三,將涉案財物與家庭收入混同,利用家人的其他家庭收入作為幌子進行洗錢等。但因他人有可能沒有涉嫌違法犯罪,難以區(qū)分哪些財物能作為涉案財物,同時因為沒有規(guī)范的審查標準,實踐中對于涉案數額的爭議也幾乎是每個辦理貪污賄賂案件爭議之焦點。
3.與公司財產、公務財產混同。如在單位行賄、受賄案中,一方面單位在送出或接受涉案財物后,用作單位正常運營或發(fā)展資金,只要數額符合,則很難發(fā)現單位的行為。實踐中還存在與公務行為混同的情況,如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辦事后,指示請托人為其老家修路打款,此時很難讓老家的人認為此項捐款是出自此工作人員之手,而只可能認為此款為國家工作人員招商引資、聯系得來。 此時對這筆款項認定為涉案財物可能有失偏頗。
(二)程序處理方面
1.“一攬子”式查封、扣押、凍結
由于貪污賄賂犯罪的涉案財物存在易混同的特點,偵查人員為有效追訴犯罪、防止遺漏常將所有可能與案件有關的財物均予以查扣凍,包括部分合法財產。當然高檢規(guī)則對先行查扣凍部分財物也做出了規(guī)定,對于不能立即查明是否與案件有關的可疑的財物和文件,也同樣可以查封或者扣押,對于犯罪嫌疑人使用違法所得和合法收入購置的不可分割的財產,可以先行查扣凍,在結案后予以拍賣、變賣,將不屬于違法所得的予以退還 。但是實踐中的做法卻是一方面對于犯罪嫌疑人本人的財產,只要歸于其名下的,無論何種財產,無論財產來源是否合法全部予以查扣凍;另一方面,對歸于第三人名下的財產,只要有證據證明財產的流向,就可以采取查扣凍的措施 。
2.“一刀切”式處置
涉案財物在立案偵查之初就會被查封、扣押、凍結,直到被實體處置時才能解除,這幾乎貫穿了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由于查封、扣押、凍結手段時對財物的限制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財物的收益,很多被扣押的必要生產設備或者被查封的生產經營單位在案件偵辦期間都不能進行正常營業(yè),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我國法律對這種情況并沒有替代的變更措施,在立法上沒有規(guī)定不轉移占有、可以進行交易監(jiān)管的較低等級的財產限制措施,處置辦法過于“一刀切”。
3.“失效”的財產保全
貪污賄賂類犯罪實務中財產刑的執(zhí)行情況卻并不盡如人意,多有空判問題的存在。雖然我國法律為保障財產刑的執(zhí)行規(guī)定了法院可以在審判階段對可能被執(zhí)行財產刑的犯罪嫌疑人的合法財產進行保全,但在偵查階段很多應當被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早已被轉移、揮霍,不僅給國家的利益造成了損失,國家司法的權威也受到了影響,其他財產權利人的利益也造成了侵害。
三、完善貪污賄賂案件偵查程序中涉案財物處置的構想
(一)明確涉案財物的范圍
結合境外相關經驗以及我國立法與司法實踐,筆者認為,在貪污賄賂犯罪偵查程序中可被限制的涉案財物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犯罪嫌疑人本人的超額財物。只要在犯罪嫌疑人名下的,超過其應有工資收入的,犯罪嫌疑人不能提供合理來源證明的財物均可以認定為可限制的財物。
第二,案外人的關聯財物。只要在案外人名下,涉嫌與犯罪嫌疑人所涉案情有關,又超出犯罪嫌疑人財產支付能力范圍的財物,也應當成為可限制的財物。
第三,犯罪嫌疑人本人的部分合法財物。我國已批準并簽署了《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以及《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并且未對其中關于“替代沒收”與“等值沒收”的規(guī)定提出保留, 同時我國也成為了FATF組織的正式成員,為貫徹兩項國際公約對腐敗分子提出“替代沒收”與“等值沒收”的要求,我國應當在刑事實體法領域將“替代財產”與“等值財產”作為可追繳、沒收的對象,在訴訟法領域將“替代財產”與“等值財產”作為可限制的財物,在偵查階段予以保全。同時要規(guī)定對“替代財產”與“等值財產”最高的限制額度,就“替代財產”而言,應以當時交易的價格及至今產生孳息作為最高的限制額度。對于“等值財產”,應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即選擇“獲取時”及“揮霍時”兩個時間節(jié)點中價值較高者,這種理念的選擇符合《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第31條對于升值部分也要扣押的原則,目的就是為了對犯罪嫌疑人可能從犯罪中獲得的任何利益予以限制。
(二)確立財物分級處置制度
實踐中貪污賄賂犯罪的涉案財物處置常常有個悖論:如果扣押范圍過大,限制手段過嚴,則不利于財產所有人獲得財產利益;但如果縮小限制范圍,將部分財物仍由權利人自由處分,則可能造成潛在的涉案財物大量流失。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就是我國對于涉案財物處置的手段過于“一刀切”。我國強制措施是依據人身危險程度進行的“分級處置”,但由于一直以來的“重人身,輕財產”觀念,偵查階段的財產處置則是簡單的“分類處置”,并不是以財產與案件的關聯程度、是否存在滅失、轉移的危險而進行的“分級處置”。
英美法系國家在偵查階段引入民事訴訟中的“限制令”,這一做法很好的解決了以上問題。我國應按與案件關聯程度不同,對部分人員的部分財物設定一項相較于查封、扣押、凍結對財產限制程度較輕的,起到一定監(jiān)控作用的措施,而引入限制令就是一項很好的解決辦法。限制令可以要求金融機構協(xié)同監(jiān)管,不允許被限制人有大量金額的轉出或提現的行為,或者限制其進行投資、購置高價房產等行為。查封、扣押、凍結是針對危害性較大、關聯程度較高的財物設定的,應由辦案機關予以控制的財物,而限制令則針對轉移、滅失危害性較小、與案件可能有一定關聯,但關聯程度不明顯或暫未查清的財物進行的限制。只有對不同類型的財產采取不同的限制手段才能達到既保障國家財產少流失,又保障公民財產權益少侵害的效果。
(三)完善偵查階段財產公示制度
偵查階段對犯罪嫌疑人的合法財產進行保全是一種過度追訴的行為,在我國沒有建立中立機關對涉案財物的審查機制的情況下,非常容易造成偵查權的濫用,我國《刑事訴訟法》也嚴令禁止查封、扣押、凍結與證據無關的財物。但為防止“空判”現象,同時為保障后續(xù)財產刑及等值沒收、替代沒收的合理追繳,筆者建議在輔之以對涉案財物“分級處置”的同時,在立案之初便開展對犯罪嫌疑人的財產調查,做到財產公示,一方面對犯罪嫌疑人轉移、隱匿財產有一定預警作用,另一方面為今后的罰金刑及等值沒收的判決提供一定的參考。
注釋:
袁坦中.刑事扣押研究.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9-10.
林鈺雄.搜索扣押注釋書.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197.
因國際上一般將洗錢活動的上游犯罪認定為洗錢犯罪,貪污賄賂犯罪一般不會吸收洗錢行為,因此筆者在本文中采取將洗錢的概念與國際接軌,如無特別說明,本文中“洗錢”是指自行洗錢行為及幫助他人洗錢的行為。
最高人民檢察院朱孝青副檢察長作專題報告:當前腐敗賄賂情況與立法完善.mary2899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1a6750100sll9.html。
最高檢規(guī)則第234條第2款,第239條第3款.
向燕.刑事經濟性處分研究——以被追訴人財產權保障為視角.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207.
我國僅對《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第35條第2款提出了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