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圖|項力
小小賣魚郎,一顆慈善心
整理、圖|項力
1 在田林社區(qū)的“買汰燒”隊伍中,楊曉月這個名字代表著“質量過硬、童叟無欺”。他的魚攤掛著“本攤位魚,無理由退”,因此雖然不是高峰期,他的攤位前依然聚著不少顧客。顧客寧可舍近求遠,也要到他那里買魚。
2 常買菜的人知道,現(xiàn)在的魚有時會帶著泥土氣和柴油味??稍跅顣栽碌聂~攤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魚,因為他的老家安徽巢湖盛產魚類,他6歲下湖捕魚,野生魚和人工養(yǎng)殖魚、喂綠色飼料和喂激素的魚,他只要看幾眼聞一下,便知好壞。每開發(fā)一個新品種,他都會在家里先試吃,確保沒問題才會上市銷售。
3 楊曉月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做生意,那時短斤缺兩、以次充好的現(xiàn)象還比較常見,可他沒有“同流合污”。水產同行還曾因他的正直,乘他不在時在他的魚池里偷偷地投放洗衣粉,搞死了好多魚;甚至聯(lián)合起來排擠他。就算這樣,楊曉月仍不忘初心,堅持著良心生意。他給兒子取名“緣正”,希望他一生與正氣結緣。
4 楊曉月是家中的老幺,2歲時父親因病去世,母親一人將4個兒子拉扯大,堅強的母親教誨他們兄弟4個“寧愿餓死,也不能偷東西吃”。等到生活稍微好轉,母親還將偶遇的一個流浪女帶回家照顧,告訴他們“人在做、天在看,多做點好事不吃 虧”。
5 16歲那年,楊曉月和哥哥兩人兜里揣著70元錢來到上海,在工地打了半年工后,經老鄉(xiāng)介紹去宜山菜場賣水產。離家的27個年頭里,他一直謹記著母親教導的6個字:“走正路,做好人”。
6 2002年,田林五、六、七村居委會主任邱桂笙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求助信”,希望居委會提供小區(qū)特困戶名單,“求助人”正是楊曉月,他想免費給特困戶送魚,因為有一天收攤后他將一位殘疾顧客送回家,發(fā)現(xiàn)他家非常困難,就萌生了為困難戶送魚上門的念頭。
7 當拿到特困戶名單后,他還嫌數(shù)量少。湊滿了10戶以后,楊曉月開始每周為他們送一次魚。他并沒有以次充好,反而送又好又貴的魚。時間一長,那些特困戶自己覺得不好意思,找到居委會要求把送魚時間改成逢年過節(jié)。
8 田林五村80多歲的張奶奶和智力有殘疾的女兒相依為命,靠退休工資和救濟金生活。9年前,母女倆搬來五村后,楊曉月就開始給她們家送魚:河鯽魚、花鰱魚、鱖魚、鳊魚……翻著花樣送。每次送去的魚都是又大又新鮮,逢年過節(jié)還要自掏腰包買些面、米、雞蛋,一起送上門。
9 其實楊曉月的家境并不富裕,一家三口到前年才有了一間30多平方米的房子。守著徐匯區(qū)最大的菜場里最好的攤位,從1992年一直干到現(xiàn)在,20多年愣是沒有賺到什么錢。錢到哪里去了呢?原來做好事楊曉月是有名的“大手大腳”,除了特困戶,只要小區(qū)條件不好的顧客去買魚,楊曉月要么不收錢,要么少收錢,這樣怎么能發(fā) 財?
10 講起自己的善舉,楊曉月沒有覺得自己做了多么驚天動地的事情。身邊的同行一個個忙著攢錢置房買車,楊曉月很坦然,在他眼里,一條魚值不了幾個錢,卻讓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者經濟困難的困難群眾,能深深體會到社會大家庭互相關心的人間至 愛。
11 一年、兩年過去了,楊曉月在田林社區(qū)里漸漸地名氣越來越大了,他參加了田林社區(qū)的“螺絲釘志愿者服務隊”。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他也得到了大家的幫助。這支服務隊成立于2003年,經常開展便民服務─免費上門理發(fā)、平價開鎖修鎖、修理小家電、疏通管道等。
12 2017年1月7日,在第23屆“藍天下的至愛”慈善晚會上,楊曉月和“螺絲釘志愿者服務隊”被邀請到現(xiàn)場。接受了葉惠賢老師的采訪后,他們被賦詩一首:“二八立志離村莊,只做愛心賣魚郎。疏星路遙觀世界,芳草無名綠四方。長江東南大上海,長江西北系故鄉(xiāng)。此生報國為民計,隨我中華復興邦?!痹S多領導看了節(jié)目都表示深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