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巧孌
在央視最近播出的《朗讀者》第二期中,朗讀者童話大王鄭淵潔在感恩父親一路陪伴時回憶起一件往事:一次老師布置了一篇題目為《早起的鳥兒有蟲子吃》的作文,而鄭淵潔卻改變題目寫成了《早起的蟲子被鳥吃》。為此,老師非常生氣,竟然懲罰鄭淵潔面對全班同學(xué)說幾百遍自己是最沒出息的人。鄭淵潔感到非常委屈,于是他一邊說著自己沒出息,一邊在課桌底下引爆了一串拉炮以示反抗。因此,他被開除了。父親在領(lǐng)他回家的路上,對他說:“孩子,沒關(guān)系,我在家教你。”很多年之后,有一次鄭淵潔出差,在火車上看《愛迪生傳》,當(dāng)他讀到愛迪生因為老師嫌棄他“朽木不可雕”而被勸退,媽媽在領(lǐng)愛迪生回家的路上對他說“沒關(guān)系,孩子,我在家教你”時,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在火車上失聲痛哭起來……我聽到這里,頓時心頭哽咽,淚流滿面。在一個男人的眼淚中,我分明感受到一種痛,那是一種從孩童延續(xù)到成年都依然那么深刻的痛……身為教師的我,流著淚,甚至想替鄭淵潔喊一聲:“老師,您要懂我該多好!”
是呀,老師,您要懂我該多好!這是天下多少個孩子曾經(jīng)在心里有過的吶喊?從教十幾年來,我有幸陪伴一批又一批孩子走過最懵懂純真的年紀(jì)。我聽聞過、親歷過太多孩子成長的故事。在這些故事里,也會有孩子有著至成年也不會忘記的隱痛和遺憾嗎?
很多時候,作為教師,我們太容易從職業(yè)和成人的角度去定義孩子們的行為,卻不懂他們每一個行為背后真實的情感和心理。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dú)一無二的世界?!痹谖覀兠媲坝卸嗌賯€孩子就會有多少個豐富的世界。一件很小的事情就能讓他們感到無比的快樂,也會讓他們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他們的世界簡單美好,卻不為我們所知,哪怕我們也曾從孩童時代走來,很多時候竟然也不能理解他們的感受。沒有成年經(jīng)驗的他們渴望了解世界,期待得到肯定,卻經(jīng)常為此“闖禍”“犯錯”“違紀(jì)”。很多時候,我們眼里的理所應(yīng)當(dāng)卻成為了孩子們的恐懼,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又成為了我們的笑談。孩子和我們之間的一個“懂”字到底有多遠(yuǎn)的距離?
我想,孩子的世界是一本內(nèi)容豐富的書。我們要想讀懂,有時候需要的不是所謂的“威嚴(yán)”和“睿智”,而是需要我們“俯下身”把自己變成“無知”的孩子,去傾聽和交流,很多事情我們才會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