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
我有一個朋友是某著名品牌的代理商,今年進了一大批貨,沒想到市場行情劇變,貨全砸在了手上。他非常痛苦,問我該怎么辦。
我問他:“你知道你做的這筆生意的本質(zhì)到底是在買賣什么嗎?”他說:“當然是商品?!蔽艺f:“其實并不是普通商品,你買賣的是一種虛擬商品——風險?!?/p>
這種叫作風險的商品到底是什么?以航空業(yè)為例。航空業(yè)對燃油的價格極為敏感,所以受原油市場影響頗大。當油價上漲時,除非提高機票價格,否則利潤一定會隨之下跌;但是如果機票漲價,乘客減少,利潤同樣會下跌。
怎么辦呢?航空公司有一種非常有效的商業(yè)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到原油市場買進期貨。美國西南航空公司已經(jīng)這樣做了好多年。所以,當油價從25美元漲到60美元的時候,它85%的用油,仍然能夠以原來的價格拿到。
但是,你千萬不能把這當成穩(wěn)賺不賠的生意。萬一油價下跌呢?假設油價從25美元跌到10美元,你卻依然要為購買10美元的石油而付出25美元的成本。
用今天的價格去買未來的商品,漲跌都有可能。航空公司是一個提供運輸服務而不是專門做石油買賣的公司,它們的經(jīng)營受不了這種價格漲跌。
于是有家公司站出來說:“這樣吧,我給你提供一個確定的油價——如果以后油價漲了,我還是以今天的價格給你供貨,差價我來貼;如果油價跌了,那是我運氣好,我也能從中賺一筆小錢?!?/p>
其實這家公司試圖從西南航空公司買走的,并不是運輸服務,也不是石油,而是價格風險。
再回到我朋友的那個案例上,他買賣的其實是庫存風險。對品牌商來說,生產(chǎn)多少商品一直是個難題:如果市場需求大而自己生產(chǎn)少了,那就錯失良機了;如果市場需求小而自己卻生產(chǎn)多了,那商品就變成了庫存。
我這個朋友所做的生意,很多人稱之為“總代”,其本質(zhì)就是告訴品牌商:你把你的庫存風險賣給我。就算最后貨賣不出去,這份錢我照付給你,風險我來承擔;但是作為交換,你需要給我更大的差價空間。
這種用庫存博差價的商業(yè)模式,就是在買賣庫存風險。
我對他說:“當你意識到,你的商業(yè)模式的本質(zhì)不是買賣商品,而是買賣風險的時候,你就會盡快建立風險管控機制。比如說,全周期庫存管理——只要銷量下滑到一定程度,就啟動大規(guī)模的促銷機制,來對沖風險;降到另外一個程度,就啟動和合作伙伴之間的交叉銷售;再降到什么程度,就把這批貨作為禮品搭送給其他商品。這種所謂全周期的庫存管理,其實就是一套風險管控機制?!?/p>
原來,風險也是可以買賣的。那么,能不能創(chuàng)業(yè)做買賣風險的生意呢?當然可以。但前提是:你必須有一雙洞察風險之眼,能看透別人看不透的風險,并有一套獨特的機制來應對這種風險。
比如,你若能夠準確地判斷誰會借錢不還,那么,你就可以成立一家小額貸款公司,把不還錢的風險從那些有錢人的身上買過來,從中獲利。
或者,你比所有人都能更準確地判斷某一種癌癥的發(fā)病率,有了這種洞察風險之眼,你就可以試著用保險的方式,把這種風險從害怕得癌癥的人那里買過來,并且靠做這個買賣賺錢。
商業(yè)世界里,有太多的風險。買賣風險,也就成了促進整個商業(yè)世界良性運轉的重要底層邏輯。
(清荷夕夢摘自《商界》2017年第1期,全景視覺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