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1996年夏天的一個黃昏,我剛回家,媽媽就急急地告訴我,有一個家鄉(xiāng)人打來電話,她卻猜不出那人是誰。媽媽認(rèn)為,能打電話到家里來的家鄉(xiāng)人,她應(yīng)該都認(rèn)識,今天怎么會猜不出來?這會不會失禮?她因此著急了。
那時候,我突然變得很忙,生活無人照顧。媽媽每三天來我家一次,給我做好飯菜就回去照顧爸爸,不會等我。今天等著我回家,證明她一直為那個家鄉(xiāng)人而不安。
我坐下來,問媽媽:“怎么知道對方是家鄉(xiāng)人?”
“一口老式余姚話,怎么不是家鄉(xiāng)人?”媽媽說。
“老式余姚話?”我問。
“就是你外公說的那一種,連我聽起來也覺得他像是長輩,因此更怕失禮?!彼f。
這下我也納悶了,抬起頭來想了想,又問媽媽:“他難道沒報(bào)個名字?”
“報(bào)了,一個奇怪的名字,他說你知道。”媽媽說。
“奇怪的名字,叫什么?”我問。
媽媽笑了,說:“聽起來就像我們鄉(xiāng)下隔壁大嬸的綽號。大嬸是種落谷的,大家都叫她落谷嬸。但打電話來的是男人,怎么也是這個名?”
落谷是家鄉(xiāng)人對玉米的叫法,在上海叫珍珠米。
“男人自稱落谷嬸?”這個反問一出口,我立即就笑了,因?yàn)槲乙呀?jīng)知道他是誰了。
我說:“媽媽,他叫陸谷孫,是復(fù)旦大學(xué)的教授?!?/p>
這下媽媽覺得更奇怪了:“他滿口余姚話,能在上海做教授?”
我說:“他不單單會講余姚話,還會講上海話、普通話,而且,英語講得特別好,把外國人都嚇了一跳?!?/p>
“那他怎么知道要給我講余姚話?”媽媽問。
我說:“我們是老朋友,他也是余姚人。而且知道你在家鄉(xiāng)住過,所以在電話里一聽是你,他就改講余姚話了。”
“他的余姚話怎么這樣老派?”媽媽又問。
我說:“他出生在上海,小時候回余姚生活過一段時間,后來又到了上海。余姚話是他的一種記憶,存放在那里久了,就捂老了?!?/p>
媽媽笑了,說:“那你趕快給人家回個電話?!?/p>
我說:“我過一會兒就打?!?/p>
(思 語摘自《散文·海外版》2017年第5期,本刊節(jié)選,123RF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