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工匠精神”出現(xiàn)在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以來,在各行各業(yè)寂寞堅守的匠人一下子迎來了春天。作為“百工之鄉(xiāng)”永康的一名銀壺工匠,我和我的同行們更加能夠感受到這股濃濃的暖意。
就地方性而言,“工匠精神”在地處浙江中部的永康無疑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南朝陳人虞荔在《鼎錄》中載,黃帝曾在現(xiàn)永康城南的石城山上生活居住、煉丹,并鑄就了黃帝鼎。從那時起,冶煉技術就開始在永康撒種發(fā)芽。自此之后,春秋鑄劍,漢造弩機,唐制銅銃,宋采銅礦,清制槍管,永康五金工藝始終隨歷史而發(fā)生變革。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唐宋時期,永康已有五金工匠加工五金產(chǎn)品。歷元、明、清、民國,永康已經(jīng)擁有了龐大的五金工匠群,且多能工巧匠,故永康又被稱為“百工之鄉(xiāng)”。清光緒《永康縣志》載:“土、石、竹、木、金、銀、銅、鐵、錫皆有匠……多鬻技于他鄉(xiāng)。”
作為永康五金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銀壺的制作和使用也由來已久。古人有“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之說。銀器自古便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故歷代均“煮水以銀壺為貴,泡茶以銀壺為尊”。茶圣陸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其《茶經(jīng)》云:以銀制壺且雅且潔,既可完整保持茶之原味,且用之恒久,但很奢侈。明代許次紓《茶疏》曰:“茶注以不受他氣者為良,故首銀次錫”。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則說:“以銀制壺為妙,然過于奢侈,非一般人所能擁有。但雖說奢侈,卻也有它的妙處。”
銀制茶器之所以為歷代名人雅士所推崇,自有它的道理。純潔的白銀,須經(jīng)數(shù)十工序,涉數(shù)百工具,歷數(shù)萬次精敲細擊,由工匠心、手、力通融合一,千錘百煉,精雕細琢,始成銀器。
就銀壺手工制作技藝而言,重在傳承,而其中家族的傳承更具優(yōu)勢。筆者的家鄉(xiāng)位于永康五金發(fā)源地之一方巖,祖輩自清末起就以打銀為生,傳至父輩,更是成了“肩挑行擔走四方”的五金工匠。筆者也是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之下,自小走上了銀匠之路。
回看自己的早期銀壺作品,多以古樸、簡約造型為主,甚至略顯粗糙和單調,傳統(tǒng)手工藝的痕跡非常明顯。盡管不盡完美,但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盡在其中——打造銀壺選用的是純度較高的“雪花銀”,采用的是“一片造”的制壺方法。所謂“一片造”,就是將一塊銀錠慢慢敲打延展成一塊銀板,不用熔接、灌模,完全依靠手工敲打,淬煉—捶打—鏨刻—打磨—拋光,講究一氣呵成。
但單靠傳承勢必會因循守舊,尤其是當下人們的審美觀和個性化需求日益提高,銀壺手工制作技藝必須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
而創(chuàng)新就必須不斷學習。在過去的十多年里,筆者先后奔赴國內的云南、貴州,向少數(shù)民族的老銀匠學習,甚至遠赴日本、韓國,向國際一流的制壺大師取經(jīng)。設計、畫圖、淬煉、錘擊、敲打、鏨刻、鐫字、打磨、拋光、鍍金、鎏金、仿古、漆藝……對于手工匠人來說,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要逼迫自己成為“全才”。只有這樣,你所打制的每一把手工銀壺才會是獨一無二的。反觀現(xiàn)在的銀壺作品,其器形、壺流、壺蓋、壺鈕、把手,既融入傳統(tǒng)技藝的精髓,又富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和變化。特別是既經(jīng)典又出新的造型,流暢的線條、精美的紋飾,以及鎏金工藝的裝飾,使作品融實用、養(yǎng)生、審美于一體,可用可賞可藏。
以筆者近期的作品銀雕《八方八仙壺》為例,在今年4月份舉辦的第七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喜獲金獎。這把壺前后耗時一個多月,幾乎用盡了全部銀壺手工制作技藝。
首先在造型上,方壺的制作比圓壺要難很多,八方壺更是難上加難,因為要兼顧到八個面的大小、平整和勻稱;其次是鏨刻,要在八個面上相對獨立地刻出八幅復雜構圖的畫,耗費的精力可想而知;當然最難的還是人物造型,八仙是人盡皆知的著名神話人物,要在方寸之地刻畫出每一個人物神形兼?zhèn)涞拿娌勘砬?,還有每個人物獨有的法器,容不得半點差池。
為了使人物造型形象逼真,在前期設計階段,筆者邀請了以畫禪意小品見長的青年畫家松波加盟,反復推敲,幾易其稿,最終得以完美呈現(xiàn),大大提升了銀壺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銀壺手工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fā)展永無止境,只有不斷學習、創(chuàng)新、融合,才能讓這門古老的技藝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作為一名匠人,唯有不忘初心、永葆匠心,才能擔負起這份傳承的重任。
作者簡介:
程志芳(1971.07.23)男,籍貫:浙江永康,民盟盟員,永康市第十四屆政協(xié)委員,金華市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會長,金華市首屆“八婺工匠”,永康市首屆“十大匠人”。
出身匠人世家的程志芳,十八年如一日潛心研究手工銀壺制作技藝,在傳承傳統(tǒng)工藝基礎上推陳出新,獨創(chuàng)了“銅包銀”“鐵包銀”等手法,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使銀壺更具藝術性、實用性、時代感。
其作品《百鳥朝鳳》銀壺榮獲第四屆中國(重慶)國際茶業(yè)博覽會優(yōu)選茶具評選金獎;《銅包銀》銀壺榮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博覽會銅獎;《金瓜銀瓜》銀壺榮獲中國好器皿質量評選金獎;《八方八仙壺》榮獲第七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