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因花++劉翠蘭++孔雨光++張才++吳德軍++王開芳++李自成++燕麗萍
摘要:研究了不同育苗基質(zhì)處理對日本落葉松出苗率、存活率及幼苗生長量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處理1、處理2和處理3出苗率和成苗率分別達52.00%、72.00%、89.78%和29.14%、38.85%、47.26%,其中,處理3的效果最好,其出苗率和幼苗存活率均優(yōu)于其他2個處理;3個處理間幼苗苗高生長量無顯著差異。
關鍵詞:日本落葉松;育苗基質(zhì);出苗率;存活率;生長量
中圖分類號:S791.223.05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7)06-0068-03
AbstractThe effect of different nursery substrate treatments on emergence rate, survival rate and seedling increment of Larix kaempferi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mergence rate of treatment 1,treatment 2 and treatment 3 was 52.00%, 72.00% and 89.78% respectively, 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29.14%,38.85% and 47.26% respectively.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3 was the best, whose emergence rate and survival rate were both better than the other 2 treatm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eedling height increment between the 3 different methods.
Keywords Larix kaempferi(Lamb.)Carr; Nursery substance; Emergence rate; Survival rate; Increment
日本落葉松[Larix kaempferi(Lamb.)Carr],落葉松屬,喬木,高達30 m,樹干端直,姿態(tài)優(yōu)美,生長初期較快,抗病性較強,適應范圍廣,是優(yōu)良的園林樹種,應用十分廣泛。日本落葉松木材力學性能較高,有較好的耐腐性,可做建筑材料和工業(yè)用材的原料,并可從中提取松節(jié)油、酒精、纖維素等化學物品,用途廣泛。生產(chǎn)上,日本落葉松往往采用播種繁殖。落葉松種子具有強迫休眠的特性[1],播種前需進行催芽處理。侯義梅[2]利用室內(nèi)自然溫差變化對日本落葉松種子進行變溫處理催芽,但發(fā)芽率僅為33%~40%,種子利用率太低;李敏[3]則在播種前70 d對種子進行雪藏處理,播前7 d再進一步進行催芽處理:先用冷水浸泡12~24 h,再在20℃下混沙催芽,處理15 d左右可出齊苗;饒九歡等[4]分別采用了混雪處理和浸種混沙催芽法,但其發(fā)芽率僅為35%左右。為了探索適合本地條件的催芽及育苗技術(shù),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和出苗整齊度,對日本落葉松催芽及容器育苗技術(shù)進行了研究,以期能為日本落葉松的繁殖工作提供技術(shù)支持。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所用種子于2015年購自日本,種子千粒重8.10 g。
育苗容器采用平衡根系輕基質(zhì)無紡布容器袋,容器直徑10 cm、高12 cm。育苗基質(zhì)配比(體積比)為草炭土∶珍珠巖∶蛭石=3∶1∶1,并加入質(zhì)量分數(shù)為0.1%的多菌靈消毒、質(zhì)量分數(shù)為0.5%的過磷酸鈣和1%的樹脂包衣控釋肥。
1.2試驗方法
1.2.1種子處理2016年2月4日,將日本落葉松凈種后,先用清水浸泡24 h,撈出后將種子與濕沙按1∶3的比例混合,置于0~4℃冰箱內(nèi)催芽,沙子的濕度控制在60%左右,以手握成團、松手即散為宜,定期進行噴水保濕并翻動種子,直至有30%的種子露白便可進行播種。
1.2.2育苗方法試驗共設3種不同處理。
處理1:將種子直接播種在基質(zhì)內(nèi)。
處理2:先用直徑2 cm的木棍在裝有基質(zhì)的容器中間打孔,將河沙裝入打好的孔內(nèi),河沙體積約占容器體積的20%,將種子播在河沙內(nèi)。
處理3:先用直徑2 cm的木棍在裝有基質(zhì)的容器中間打孔,將蛭石裝入打好的孔內(nèi),蛭石體積約占容器體積的20%,將種子播在蛭石內(nèi)。
將育苗容器緊密排放在育苗筐內(nèi),每筐可擺放24個育苗袋。將催芽后的種子播種于育苗袋,每杯6~7粒,每筐播種150粒,重復3次。播種后在種子上覆蓋一層0.5 cm左右的蛭石,壓實,并覆蓋遮陰網(wǎng)。每2 d記錄出苗率,出苗30 d后每個育苗容器定植苗木1株。秋季停止生長后,每處理任選30株測定苗高、地徑。
1.2.3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后采用全自動噴霧系統(tǒng)進行噴水,根系分布層的濕度保持在15%~20%為宜[3]。剛出土的幼苗避免日光直接照射,需在育苗容器上方50 cm處搭設遮陰網(wǎng),陰雨天時將遮陰網(wǎng)除去。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每周噴灑一次1 000倍多菌靈溶液?!糎J*4/9〗
1.3測定項目及方法
苗高是指自苗干基部到頂芽的苗干長度,采用直尺測量。地徑是指苗干基部土痕處的直徑,采用游標卡尺測量。統(tǒng)計日本落葉松的出苗率和存活率。
出苗率(%)=出苗數(shù)/播種數(shù)×100
存活率(%)=存活幼苗數(shù)/出苗數(shù)×100
1.4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作圖,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
2結(jié)果與分析
2.1不同處理對日本落葉松場圃出苗率的影響
由圖1可以看出,日本落葉松種子的出苗率以處理3最高,達89.78%;其次是處理2,為72.00%;處理1的種子出苗率最低,僅為52.00%,三者間差異顯著(P<0.05)。
2.2不同處理對日本落葉松幼苗存活率的影響
由圖2可以看出,處理3的幼苗存活率最高,為47.26%;其次為處理2,存活率為38.85%;處理1的幼苗存活率最低,僅為29.14%,三者間差異顯著(P<0.05)。
2.3不同育苗基質(zhì)處理對日本落葉松幼苗生長的影響
由表1看出,處理3的幼苗平均苗高最高,為7.77 cm,其次為處理1,處理2的平均苗高最低,為6.86 cm;3個處理間幼苗苗高無顯著差異。處理1的平均地徑最大,為3.20 mm,其次是處理3,兩者間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處理2。
3討論與結(jié)論
對日本落葉松種子的催芽處理,多采用混雪貯藏[5,6]或溫水浸種,但結(jié)果均不理想,而本試驗中,日本落葉松種子經(jīng)過低溫混沙層積處理以后,最高出苗率可達89.78%。不同育苗基質(zhì)下日本落葉松種子的出苗率差異顯著,說明不同育苗基質(zhì)對日本落葉松的出苗率影響很大,這可能與所用基質(zhì)材料的透水透氣性有很大關系。處理3日本落葉松種子出苗率和存活率均最高,可能與增加了蛭石的含量有關。因為蛭石顆粒有較大的表面積,保水能力比較強,而在蛭石的顆粒間又有較大的空隙,通氣性和排水性也較好[7],所以蛭石含量的增加大大增加了容器內(nèi)基質(zhì)自動調(diào)節(jié)水分和空氣的功能,從而更加有利于幼苗的生長,處理2的種子出苗率也較高,可能也是因為河沙增加了基質(zhì)的透水性和透氣性,但效果不如蛭石明顯。
在落葉松幼苗的生長方面,3種處理下幼苗苗高無明顯差異,但處理1和處理3的幼苗地徑顯著高于處理2,分析原因可能是處理2中的河沙在幼苗生長過程中缺乏營養(yǎng)供給能力。綜合來看,處理3為日本落葉松容器育苗的最適宜基質(zhì)處理。
雖然初始出苗率很高,但落葉松幼苗剛出土時根莖非常幼嫩,易受高溫灼傷,猝倒病高發(fā),最終存活下來的幼苗數(shù)量大大減少,故預防猝倒病是提高日本落葉松幼苗存活率的關鍵措施[8]。岳保偉等[10]指出,引起猝倒病的根本原因是“日灼”,落葉松的最低發(fā)芽溫度為8℃[9],適當早播可以減輕日灼和猝倒病的發(fā)生[3];幼苗出土后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預防,一是要充分利用遮陰、噴灌等防護措施降低地面溫度,防止幼苗遭受高溫傷害,二要定期噴灑多菌靈溶液或波爾多液,各種藥交替使用的效果更好[11],只有做到綜合防控,科學管理,才能大大提高落葉松幼苗的存活率。
參考文獻:
[1]郭敏.落葉松、紅松和樟子松枯落針葉水浸液對種子萌發(fā)的生物學效應[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12.
[2]侯義梅. 我國南方日本落葉松的播種育苗[J].林木實用技術(shù),2005(12): 21-22.
[3]李敏. 日本落葉松容器育苗技術(shù)研究[J].甘肅科技,2008,24(16):176-177.
[4]饒九歡,仵登云,衛(wèi)志勇.日本落葉松引種育苗試驗研究[J].山西林業(yè)科技,1997(1):9-12.
[5]鄒艷萍,鄭雪峰,朱登富,等.興安落葉松種子混雪埋藏處理效果分析[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21(4):43-45.
[6]邢登高,張世煜,呂樹德,等.落葉松種子不同催芽方法的效果[J].河北林業(yè)科技,1992(2):32-33.
[7]吳德軍.輕基質(zhì)無紡布容器育苗技術(shù)[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
[8]樊亞鵬,扈花,胡永強,等.華北落葉松容器育苗技術(shù)初探[J].陜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11(2):279-280.
[9]李秀梅,董艷艷.落葉松育苗技術(shù)[J].農(nóng)民致富之友,2013(23):97.
[10]岳保偉,劉莉,李冬.預防幼苗猝倒病發(fā)生的有效措施[J].林業(yè)科技,1999,24(2):26-27.
[11]張強,擺文秀.華北落葉松容器育苗技術(shù)[J].北京農(nóng)業(yè),2011(3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