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德國)
幼兒園的死亡教育課
當我?guī)е畠簝?yōu)優(yōu)飛赴德國與老公團聚并定居時,我的父母戀戀不舍地將我們送到機場,母親抹著眼淚說我們這一去就是聚少離多,叮囑我們經(jīng)?;貒纯此麄?,讓他們死之前能多見我們幾面。
上飛機后,優(yōu)優(yōu)問我:死是怎么回事?外婆為什么說自己會死?死了之后她會去哪里?為什么死了之后就見不到我們了……這一連串的問題硬是把我給問住了。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畢竟她還只是個才5歲的孩子,我覺得讓她弄懂什么是死亡是件很復雜的事情。而且,我覺得讓一個小孩子知道每個人將來都會離開這個世界是會對她的心理造成陰影和傷害的。
所以,我最后未能免俗地用睡著了、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諸如此類的話把優(yōu)優(yōu)搪塞了過去,并及時轉(zhuǎn)移了話題。因為我不想讓優(yōu)優(yōu)太早弄懂死亡這件讓人悲傷的事兒。作為母親,我覺得我這么做是在保護她。
沒想到的是,到了德國后,我發(fā)現(xiàn)我的這種保護性做法是徒勞,那邊竟然將死亡列為了一門教育內(nèi)容……
優(yōu)優(yōu)到德國進了幼兒園,沒過多久,她回家告訴我說下周三老師要給他們上一堂死亡教育課,并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去參加。
懷念花生
那天我滿腹疑惑地去了,到了幼兒園才知道原來是優(yōu)優(yōu)班上同學們集體養(yǎng)的兔子“花生”死了,老師要大家一起給它開個追悼會。
老師很坦然地說道:花生的離世讓很多喜歡它的同學很悲傷,當然也有不喜歡它的同學表現(xiàn)得若無其事,但這兩種情緒其實都是不對的。死亡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情,既不能熟視無睹,也不能傷心得無法自拔,應該帶著一種憐憫之心坦然面對……
死亡教育課最后變成了一堂手工課,班上的學生們一起動手給花生做了紀念冊,大家把平時給花生拍的照片集中到了這本冊子里,每個人都在冊子里寫上了想對花生說的話。
紀念冊完成后,老師把它擺到了教室后邊的陳列架上,說每個同學都可以隨時去取下來看。她還告訴大家:花生在生前得到了你們細心的照料,因為你們,花生走過了一段幸福的生命之旅。同樣,花生還在的時候也給大家?guī)砹撕芏鄽g樂。所以,花生離開時心里是感謝大家的,而大家也應該感激并肯定花生曾經(jīng)存在的價值……
回家后我問優(yōu)優(yōu):關于花生的死,你是怎么想的呢?優(yōu)優(yōu)回答:我才認識花生不到三個星期它就死了,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我一樣很難過??墒锹犂蠋熣f了以后,我就沒那么難過了,覺得花生離開就像花兒要枯萎、樹會落葉一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我開始覺得,幼兒園的死亡教育課,不僅不恐怖,而且很有效。優(yōu)優(yōu)提出要在家養(yǎng)一只小白兔,我滿足了她這個要求,她給新的小白兔起了個名字也叫花生。
爺爺變成了幽靈
過了一段時間后,幼兒園給每個孩子發(fā)了一本繪本,讓他們帶回家由家長輔助他們閱讀。
光看封面的書名就讓人有點頭皮發(fā)麻——《爺爺變成了幽靈》。但當我陪伴優(yōu)優(yōu)閱讀的時候,我發(fā)覺這本有關死亡的書籍其實非常溫情。
書中的男孩叫艾斯本,他最喜歡的人是爺爺霍爾格。不料爺爺突發(fā)心臟病猝死,艾斯本非常傷心,哭個不停。結果那晚爺爺回來了,坐在櫥柜上看著艾斯本。他忍不住問道:爺爺,你不是死了嗎?爺爺回答說:我也以為我死了。艾斯本繼續(xù)問:難道你變成了幽靈?他告訴爺爺書上說只要幽靈愿意,就可以穿過墻。爺爺開心地說那我來試試。于是爺爺穿墻走了出去,然后又走了回來。艾斯本覺得爺爺變成幽靈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爺爺也每天晚上都來找艾斯本玩。
可是有一天,爺爺嘆氣說他好像并不快樂,因為他不能總當一個幽靈吧,他告訴艾斯本說他從書中得知,如果一個人去世時忘了做一件事才會變成幽靈??伤肓撕枚嗵?,就是想不起自己忘了做什么事。
為了幫助爺爺,艾斯本和他一起想,爺孫倆回憶起了很多快樂的往事——他們一起去游樂場坐過山車、他們一起在花園里挖了個大坑種樹、他們一起看電影時都睡著了……終于有一天,爺爺說他想起來了,艾斯本問爺爺?shù)降淄浟俗鍪裁词?,爺爺回答:我忘了對你說我愛你和再見!說完后,爺爺穿墻離開了,艾斯本不停地揮手,目送爺爺消失在黑暗中……
優(yōu)優(yōu)哭了,連我都覺得鼻子酸酸的。但這本書最后有這么一段話:死亡是我們必然要經(jīng)歷的過程,生命有開始有結束,這是生命的定數(shù),也是這個世界游戲規(guī)則的一部分,生命到了這里,就該讓它自然地離開……
去公墓上課
一天優(yōu)優(yōu)放學回來,告訴我說老師今天帶他們?nèi)ス沽?。這并不是優(yōu)優(yōu)第一次去公墓,在國內(nèi)的時候,逢到清明節(jié)我也帶優(yōu)優(yōu)去公墓祭奠過我的祖輩。清明掃墓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數(shù)以萬計的生者在那特定的日子里蜂擁而至,公墓于是熙熙攘攘猶如一個農(nóng)貿(mào)市場,喧囂遠勝過哀思。
而且國內(nèi)的公墓往往都遠離市區(qū),逢到清明時為了疏導交通,公墓附近的路段私家車還禁行,只能乘坐掃墓專線公交車前往。不管是去還是回都像打了一場人海大戰(zhàn),身心俱疲。
可是優(yōu)優(yōu)告訴我,他們?nèi)サ墓咕驮谟變簣@附近,走過去還不到五分鐘——據(jù)我所知,優(yōu)優(yōu)的幼兒園可是位于我們居住的小鎮(zhèn)的黃金地段呀,那這公墓豈不是也位于中心地段?
周末時,帶著點好奇心,我讓優(yōu)優(yōu)帶我去了她幼兒園附近的公墓。要不是那里豎立著墓碑的話,我壓根意識不到那里竟然是公墓。有根的、無根的鮮花觸目皆是,還有高大的蘋果樹掛著累累的果實,蘋果樹下有一條條的原木長凳,長凳的邊緣發(fā)著幽幽亮光,這是經(jīng)常被人坐才會有的“包漿”。
更讓我沒想到的是,放眼望去有不少的人在這里或坐或站。湊近了再看,更罕見的是,坐在長凳上的人竟然還捧著書大聲誦讀美麗的詩文。
我跟他們閑聊了幾句,才知道在德國這么做是很常見的事情。只要心里懷念起逝去的親人了,就會帶著鮮花和詩歌來親人的墓碑前呆上一陣兒,清理一下墓穴周邊的落葉,給親人送上一簇鮮花,再為親人讀幾段詩歌。既懷念了親人,也陶冶了自己。
他們還告訴我,在德國,墓地常常與住家比鄰而居,因為他們覺得生者與逝者就應該保持近距離。若是葬得太遠,逝去的親人就會覺得寂寞。所以他們都愿意與逝者朝夕相處。
死亡教育不能缺席
回國探親時我也跟朋友們談起德國的死亡教育,他們都覺得匪夷所思。于是我把白巖松的一篇文章推薦給他們看,上面寫了這么一件事……
我七歲時,外婆意外中風去世。去世前三天,我被帶到她病床前。沒有一個大人告訴我,外婆已經(jīng)生命垂危,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后一面。我被匆匆?guī)ィ直淮掖規(guī)ё?。直到外婆下葬后一個月,我才知道她死了。大人們以為把我和死亡隔離是對我的保護,卻不知道這種做法對我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在文章最后,白巖松寫道:在我們的教育里,一直缺席“死亡”這一課。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每次探親結束去德國時,我的父母一樣會送我們?nèi)C場,而且每次走的時候母親都是念叨著見一次少一次諸如此類的話語。但優(yōu)優(yōu)卻不會再追問我那些有關死亡的問題了,我相信,在她心里,已經(jīng)對死亡這件事兒有了自己的認識與見解了。
我越來越覺得,讓孩子早點了解死亡這件事并不壞,對于這樣一件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結局,與其回避,不如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