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宏
微信里,最好不要問人家在不在。
一句“在嗎”,對方看到了肯定不開心,默不回應(yīng),算很好了,壞的結(jié)局呢,被人拉黑,或?qū)Ψ介_啟了重新驗(yàn)證模式。人家惹不起,總歸躲得起吧。
大家都忙,用一句“在嗎”,去浪費(fèi)人家的時間,無疑是謀財(cái)害命。所以,最好的做法是有事說事,無事不言。不要吃飽了撐的,見人就問“在嗎”,不僅不禮貌,而且很邪乎,像是要掌控人家的一切,頗有霸氣側(cè)漏的意味。
沒事的時候,不問人家“在不在”,那么到底問什么合適呢?當(dāng)然首選“你在干嗎”。
簡單的一聲 “干嗎”,是有親疏之分的。
“你在干嗎”,疏遠(yuǎn)一些,有股淡淡的涼意,從手機(jī)屏幕里彌漫開來;“在干嗎呢”,顯得親密一點(diǎn),散發(fā)著孩子似的頑皮氣,親切又不至于狎昵;“干嗎呢”意有兩重,一種是責(zé)備,另一種是問候,不管哪樣,也不論何意,親近感又躍升了一層。
問“干嗎”,帶不帶“你”,也很微妙。有“你”顯得正式,莊重,嚴(yán)肅,有外交家的風(fēng)范;沒“你”, 看似沒大沒小,沒心沒肺,實(shí)則暖融于心。關(guān)系親密的人才會使出這招,讓親者更親,密者更密。那個“你”字,相當(dāng)于一個人的姓,稱呼對方,連姓帶名,是莊肅,直呼其名則親切多了,叫小名喊乳名,更是親得不得了。
曾幾何時,網(wǎng)上有個朋友,每次碰到,我都喜歡問:“干嗎?”她答:“干活。”簡潔明快,清爽干脆。
起初,我問:“你在干嗎呢?”她說:“我在干嗎,關(guān)你啥事?”后來,我問:“在干嗎呢?”她在的時候會回復(fù)工作,做事,干活等,如果不在,事后,會禮貌性地解釋一下:“剛剛在忙,沒看到,不好意思?!倍Y不禮貌,與一個人的素養(yǎng)有關(guān)。禮貌過頭,則讓人探明了兩人的親疏分界線。
世上的親密朋友,莫不是嘻嘻哈哈,打打鬧鬧,顯得沒大沒小,蠻不講理。
再后來,我問“干嗎”,她答“干活”,配合默契,像是在演雙簧戲。然后呢,不論我怎么問“在干嗎”,她的回復(fù)一成不變,機(jī)械化的冷冰冰的“沒干嗎”。
沒過多久,我不再問她“在干嗎”,改問“在嗎”,于是,對方冷寂無聲。
也許是生氣,也許是不在意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偶爾之間,讀到這么一段話:“問你在干嗎呢?不是真想知道你在干嗎,而是想告訴你,我很想你!回復(fù)我沒在干嗎,不是不想告訴你我在干嗎,而是想讓你明白,我開始對你設(shè)防了!”深以為然。這簡直是對那段不長不短的一個閑聊,最生動的寫照。
世界是矛盾的,你我都不能逃避,明明可以好好地問你“在干嗎”,結(jié)果人家只是應(yīng)付一下,告訴你“沒干嗎”;本不想問“在嗎”,卻硬生生地問出了口。
世上事,人間情,莫不是落花癡癡顯心意,流水匆匆盡無情。
我用了一天的生命時光,草草寫就這篇短章,不知道親愛的讀者此時此刻, “你在干嗎呢”?
(平平摘自百度貼吧 圖/曹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