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耒陽留存有一塊三國時期的名碑——谷朗碑,全稱為“吳故九真太守谷府君之碑”,為三國時吳鳳凰元年(272)立,原置放在湖南省耒陽市區(qū)東谷府君祠內(nèi),清時移至原杜甫祠中(現(xiàn)耒陽一中),后遷蔡侯祠內(nèi)保存。該碑用青石制成,高1.76米,寬0.72米,18行,行24字,字徑約3.5厘米左右。碑額楷書“吳九真太守谷府君之碑”,首行前及末行后均有明時谷氏族人題名,碑在未題名前或題名時已重新剜過。
原碑文如下:
府君諱朗,字義先,桂陽耒陽人,豫章府君之曾孫、公府君之孫、朗中君之子也。其先世自顓頊,益為舜虞,賜姓贏氏,至于扉子,封于秦谷,因而氏焉。君承洪源之清流,稟奕世之高素,履道思順,德行純備。
三歲喪母,十一亡父,獨與弟居。承奉繼親,和顏悅色。孝友溫恭,曾閔之操,君其蹈焉。弱冠仕郡,歷右職。為陽安長,淑問宣流,遂升王府,除郎中尚書令史,郡中正。遷長沙瀏陽令,播渥惠以育物,垂仁恩以布化,蒞政末期,征拜立忠督尉尚書郎,靖密樞機,名冠眾僚。
遷部廣州督軍校尉,正身率下,不畏疆御,流清蕩濁,萬里肅齊。功成辭退,拜五官郎中,遷大中正,平衡請格,彝倫攸敘。于時交州,竊邑叛囤,戎車婁駕,干戈未戢。帝咨俾乂,詢咨群司。僉以君任部南州,維恩素著,遷九真大守。
君稟明德,所歷垂勛,宜延遐紀(jì),光贊皇家。如何不永,春秋五十有四,鳳凰元年四月乙未,寢疾而卒,嗚呼哀哉!
凡百君子,莫大嗟痛,乃立碑作頌,以顯行績。其辭曰:于鑠府君,稟性元通,積行閨閾,九族睦雍。羽儀上京,德與云騰。入蹈丹墀,夙夜靖恭。出撫黎民,風(fēng)移俗興,名噪約產(chǎn),勛齊往縱,當(dāng)永黃耆,翼佐帝庸,昊天弗吊,哲人其終,濟濟縉紳,靡瞻靡宗,勒茲玄石,永光無窮。
谷朗(218-272),字先義,東漢桂陽郡耒陽馬水(今湖南耒陽市馬水鄉(xiāng))人。出身官宦世家,少以好學(xué)孝友聞名鄉(xiāng)里。弱冠仕郡,屢有升遷。歷官守陽安長、郎中、尚書令史、郡中正、長沙瀏陽令、都尉、尚書郎等職。朗為人忠誠謹(jǐn)慎,正身勤政,重教化,興農(nóng)桑,施惠與民,政聲頗著,名望頗高,深得吳王賞識。
谷朗后升任廣州督軍校尉,以身為表率,捍衛(wèi)疆域,抗擊外族侵犯,保障邊疆整肅,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吳王以谷朗忠誠秉公、遵守典章,又調(diào)朗入朝,拜五官夕郎中,遷大中正大夫,專司察舉人才。吳永安六年(263)五月,交趾郡吏呂興等反,殺太守孫谞,招誘九真、日南,背叛吳國,歸服魏晉。寶鼎三年(268)年,吳侯孫皓遣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軍修則等率軍征討,皆失敗,軍卒潰散。吳侯孫皓懸旨征召平息禍亂將領(lǐng),滿朝官員都認(rèn)為谷朗曾任職廣州,素有威望,堪當(dāng)此重任。建衡元年(269)十一月,谷朗率兵經(jīng)番禺、牂牁,進軍交趾,討伐呂興。三年(271)擒殺晉所置守將,交趾降服,九真、日南歸順。谷朗亦因功任部南州,旋遷九真太守。谷朗實乃為吳鎮(zhèn)守南疆巋然不動的柱石。
據(jù)清陶睿宣《稷山論書詩稿》注釋,谷朗碑“刻于三國時吳鳳凰元年”。此碑歷經(jīng)1900多年,雖有些磨損,但總體上仍保存良好。故宮博物館保存有此碑明代整紙拓本,末行“興業(yè)大義”下題名可見,并有褚德誼、陳景陶跋,近拓本則“興業(yè)大義”及題名等均被磨去。“時大清乾隆四年巳未秋”等字,后又鑿去,各家著錄未及,邵銳曾見此題字本。
關(guān)于谷朗碑,筆者曾經(jīng)做過一些探討,近年來又看了一些資料,發(fā)現(xiàn)了史籍上的幾處記載錯誤,同時,對于谷朗碑的書法藝術(shù)進行再一次的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谷朗碑刻實物糾正史書記載的幾處錯誤
其一是谷朗碑發(fā)現(xiàn)和存放地點的錯誤說法。
據(jù)有關(guān)文章談到此碑曾云:“存人間吳人碑刻尚有三方留存人間,絕頗為卓絕。谷朗碑原石在湖北博物館。其名字或以補史。碑書隸勢方整, 近于樓蘭急就正字殘紙及天璽磚文,蓋為當(dāng)時流行字體?!?/p>
“谷朗碑原石在湖北博物館”這一說法大大地錯了。谷朗碑就在湖南耒陽,碑主谷朗(218—272),字義先,耒陽人,曾官至忠都尉尚書郎,建衡三年(271)遷九真太守(九真,古郡名。轄境相當(dāng)當(dāng)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河?xùn)|郡地區(qū)),三國吳鳳凰元年(272年)四月,九真太守谷朗卒于任,歸葬今湖南耒陽亮源鄉(xiāng)睦村南虎形山麓,并修筑墓圍、拜臺,刊立墓碑,還在墓前西南方建谷朗墓廬。谷朗后裔祭掃維護谷朗墓,并將谷朗墓廬改為朗公祠,祭祀谷朗。據(jù)《谷氏宗譜·卷首·墳山圖》載,朗公祠一度改為鄉(xiāng)賢祠,其嗣孫再次維修后,“仍其舊(稱)而宅舍更新焉”。清末民初,朗公祠改為學(xué)堂,后廢。
谷朗碑三國吳鳳凰元年(272)始刻至清以前,置于耒陽城東5里谷府君祠內(nèi),清代移至耒陽城北杜工部祠。20世紀(jì)50年代初蔡侯祠維修后,谷朗碑移置蔡侯祠。1966年,谷朗碑被砸為3截,并棄之水塘。1979年,谷朗碑被撈出水塘,經(jīng)精心修復(fù)后仍置于蔡侯祠。2004年,在蔡侯祠西南辟建谷朗碑苑,苑中建仿漢碑亭,將谷朗碑安放其中。
其二是關(guān)于谷朗的籍貫問題,古文獻也還多有出入。
《明統(tǒng)一志》卷六四 《衡州府·人物志》,稱谷朗是“烝陽人”(今湖南邵東)。清初錢塘人倪濤,在《六藝之一錄》卷 一0四《衡州碑記》中,也說:“漢《桂陽周府君碑》上載‘東海萊陽人谷朗為九真太守,朗既為萊陽人,則碑疑在萊陽縣?!边€將其視為山東萊陽人。鳳凰元年(272)四月,谷朗死后,其嗣孫谷起鳳、谷尚志等人,立了一塊《吳九真太守谷府君碑》,此碑現(xiàn)存湖南耒陽縣城“蔡侯祠”內(nèi),是湖南省重點保護文物,也是谷朗生活時代的最好證明,容不得任何懷疑了。通過通讀碑文,這些錯誤,就不攻自破。
其三是關(guān)于谷朗任太中大夫的時間問題:建武與建衡年號的筆誤。
雍正時期的《廣東通志》卷三八和《廣西通志》卷六三,都已將谷朗列入“名宦傳”,有記載說:
“谷朗,耒陽人,建武中仕至太中大夫。值交址叛,遣朗征之,經(jīng)番禺、牂牁,威聲大著,事平,遷九真太守?!?
“建武”年號之稱謂,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4次:一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年號(25-56),長達32年;二是西晉晉惠帝司馬衷的年號(304),僅存5個月;三是東晉晉元帝司馬睿的年號(317-318),共計2年時間;四是南朝齊明帝蕭鸞的年號(494-498),也有5年。但是,無論你做何種選擇,它都與谷朗(218-272)已知的生卒年,格格不入。其實,借助于多類地方文獻資料以及結(jié)合碑文考證,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圍繞谷朗“平定南州叛亂”較詳盡的記錄,那就是:東吳永安六年(263),交趾郡吏呂興,殺太守,招誘九真、日南,背叛吳國。寶鼎三年(268),吳遣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軍修則等率軍征討,皆失敗,軍卒潰散。吳末帝孫皓懸旨,征召平息禍亂將領(lǐng),滿朝官員都認(rèn)為,谷朗曾任職廣州,素有威望,堪當(dāng)此重任。建衡元年(269)十一月,谷朗率兵經(jīng)番禺、牂牁,進軍交趾,討伐呂興。交趾降服,九真、日南歸順。平亂后,谷朗遷九真太守。
建衡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君主吳末帝孫皓的第四個年號(269-271),共計3年。這樣一比較,事實就明了。原來谷朗是在建衡元年(269)“平定南州叛亂”。也就是說,清代《廣西通志》和《廣東通志》中的“建武”,即是“建衡”的誤筆?!拔洹迸c“衡”,一字之差,錯誤萬里。
其四是碑文書寫者為“吳丞相顧雍撰其碑”的說法沒有依據(jù),是錯誤的。
光緒二十九年的《谷氏族譜》中記載:“朗祖為九真太守,國葬于馬水木村虎形,時鳳凰元年也,吳丞相顧雍撰其碑……”
顧雍(168-243),字元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吳國重臣、政治家,謚肅侯。我們從顧雍的生平可以得知,他比谷朗的生活年代要早五十年,谷朗去世時,顧雍已經(jīng)去世近三十年了,因此根本不可能撰寫碑文。書丹者即是未署名的造詣很高的民間書法家,刻石者也是未署名的民間巧匠。
三國大量出土發(fā)現(xiàn)的湖南長沙走馬樓吳簡生動地說明了我國早期楷書廣泛存在于孫吳時期下層胥吏的日常書寫中。創(chuàng)作長沙吳簡早期楷書的這些下層胥吏,懷抱著追求書寫簡便和字體美觀的理想與情趣,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股不亞于“洛下新風(fēng)”的新興書風(fēng),使得楷書在孫吳時期地位急速提升,甚至進入碑刻的神圣領(lǐng)域,谷朗碑這樣在這一大環(huán)境下孕育產(chǎn)生的。谷朗碑碑字雖稱隸書,實則體勢已非常接近楷書,基本去掉了隸書的波磔,筆畫橫平豎直,雖然它們還很幼稚,但是終于掙脫了隸書的桎梏,這是本碑的特殊價值。字體方整,筆畫圓勁,書風(fēng)古雅,與漢魏間簡牘上書寫體的意味極其相似。用筆端勁有致,尚多漢分筆意。字雖稱隸,實則體勢已近真楷,故亦有定為楷書者,然此之所以謂其“真楷”,乃礙于當(dāng)時習(xí)慣也?!豆壤时方Y(jié)體方整,筆畫圓勁,書風(fēng)渾樸古雅,曹魏諸刻風(fēng)格稍異,但同為開后世楷書法門的重要碑刻。翁方綱《兩漢金石記》云:“其字遒勁,亦有漢分隸法?!笨涤袨榉Q其古厚,為真楷之極。這也為楷書逐步取代隸書進入官方正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豆壤时返臅ふ?,無疑是造詣很高的書法家。
二、關(guān)于《谷朗碑》書法藝術(shù)再析
谷朗碑面世為世人所知最早的記載是在宋代,在此之前是否就已經(jīng)引起了有關(guān)書法愛好者的關(guān)注,目前不得而知。
其一,歷代名家記載點評
筆者近年細細梳理了一下有關(guān)谷朗碑的有關(guān)史籍記載,最早的記錄當(dāng)屬于宋代大文學(xué)家歐陽修在其《集古錄》中“吳九真太守谷府君碑(神鳳元年)”條目,全條目文如下:
右谷朗者,事吳,為九真太守。碑無書撰人名氏。其序云“府君諱朗,字義先,桂陽耒陽人。豫章府君之曾孫、公府君之孫、郎中君之子也。其先出自顓頊,益為舜虞,賜姓嬴氏。至于扉子,封于秦谷,因而氏焉。谷氏在吳不顯,史傳無所見,所謂豫章府君而下三世,皆莫知其名字。案《秦本紀(jì)》,非子邑于秦,而此與朗子永寧侯相碑皆為“扉子”,莫詳其義也。
隸書不著書撰人名氏,朗字義先,桂陽耒陽人。仕至九真太守,歸命侯鳳凰元年四月卒,年三(五之誤)十四,碑在耒陽縣。治平元年四月二十六日書。
歐陽修(1007-1072)收集了上千種石刻銘文,編成《集古錄》一書,收錄了他寫的二百九十六篇題跋,他也被尊為金石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
繼歐陽修之后記錄谷朗碑的是另一大金石學(xué)家、收藏家趙明誠(1081-129)。趙明誠自幼博覽經(jīng)史,雅好收藏,所儲古籍、字畫及前代金石刻拓甚富,娶著名女詞家李清照(1084-1149)為妻,二人志趣相投,均酷愛收藏,竟至嗜之成癖。夫婦二人窮年累月,苦心搜訪,摹拓傳寫,全力以赴,積二十年之功,收集到三代以來古器物銘及漢唐石刻凡二千卷,為之考訂年月,辨?zhèn)渭m謬,撰寫了跋尾五百零二篇,輯為《金石錄》。趙明誠在其《金石錄》中對谷朗碑也有記載,有目而無跋。如下:
“第二百八十四吳九真太守谷府君碑,孫皓鳳凰元年” 。
王象之(1163-1230),南宋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字儀父,一作肖父。慶元二年(1196)登進士第,歷長寧軍文學(xué)、江西分寧、江蘇江寧知縣。志行高潔,無意于祿位,中年起隱居著述。他博學(xué)多識,尤精史地之學(xué),著有地理學(xué)名著《輿地紀(jì)勝》。這部書中對谷朗碑也有簡單記載:
在耒陽縣,不注人氏,但云鳳凰元年立。
元明時期,谷朗碑目前不見有關(guān)史籍記載,清代時又引起了多位金石大家的關(guān)注。
王昶(1725-1806),字德甫,號述庵,又號蘭泉,江蘇青浦人,清乾隆進士,授內(nèi)閣中書,協(xié)辦待讀,入軍機處,后又擢刑部郎中、鴻臚寺卿、大理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好金石考古之學(xué),曾收羅商周銅器及宋、遼、金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種,以五十年之力,編為《金石萃編》一百六十卷。此書中對谷朗碑也有記載:
碑高三尺五寸,廣二尺四寸五分,十八行,二十四字。額高一尺七寸,一行題吳故太守谷府君之碑,十一字,并隸書,字徑寸許,在湖南耒陽縣。(書中錄有全文)
清金石大家翁方綱《兩漢金石記》稱谷朗碑“其字遒勁,亦有漢分隸法”。
翁方綱(1733-1818),清代書法家、文學(xué)家、金石學(xué)家。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人,乾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xué)政,官至內(nèi)閣學(xué)士。精通金石、譜錄、書畫、詞章之學(xué),書法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著有《粵東金石略》《蘇米齋蘭亭考》《復(fù)初齋詩文集》等。
瞿中溶(1769-1842),字鏡濤,一字木夫,嘉定人,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江蘇著名學(xué)者。曾任辰州府通判、安??h知縣。生平詩文、書法、繪畫,無所不能,亦擅篆刻,并以刻印手法刻竹,別有風(fēng)格。收藏古代印章、古錢、銅鏡甚豐,蓄古鏡多至數(shù)百枚,擇有銘文款識者,考訂輯《石鏡軒圖錄》一書,又有《古泉山館印存》《古官印考》《錢志補》《錢志續(xù)》《彝器圖錄》等。曾任修嘉慶《湖南通志》,獨撰金石一門,最為賅備。他在《古泉山館.金石文編殘稿》中對谷朗記載頗詳,全文如下:
右九真太守谷朗碑,吳鳳凰元年立,在衡州府耒陽縣。此碑首見歐公集古錄跋,趙氏金石錄有目而無跋。耒陽,漢屬桂陽郡,碑?dāng)⒐染龤v官初仕郡,右職守陽安長,升王府,除郎中尚書令史,郡中正。遷瀏陽令,征拜立忠督尉尚書郎,遷部廣州督軍校尉,拜五官郎中,遷大中正,又遷九真太守,鳳凰元年四月卒。放鳳凰元年乃歸命侯孫皓在位之九年也,九真太守置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后漢隸交州刺史部,吳仍之。碑云于時交州,竊邑叛囤,戎車婁駕,干戈未戢。帝咨俾乂,詢咨群司。僉以君任部南州,維恩素著,遷九真大守。
考吳志,孫亮永安六年五月,交趾郡吏呂興等反,殺太守孫谞,遣使如魏請?zhí)丶氨?,七年,分交州置廣州,孫皓元興元年,魏置交趾太守之郡。寶鼎元年,交趾刺史劉俊,前部督修則等人擊交趾,為晉將毛靈等所破皆死,兵散還合浦,建衡元年十一月遣監(jiān)軍虞范等就合浦擊交趾,擒殺晉所置守將,九真日南皆還,屬朗為九真太守,當(dāng)在是時即鳳凰元年之前一年也。
碑?dāng)⑵湎瘸鲎灶呿?,益為舜虞,賜姓贏氏,與史記秦本紀(jì)略同。惟云扉子,封于秦谷,因而氏焉。本紀(jì)并無其文,考《漢書·地理志》云:非子周孝王養(yǎng)馬汧渭之間,孝王曰:昔伯益知禽獸,子孫不絕,乃封附庸邑之于秦,今隴西秦亭秦谷是也。又鄭康成毛詩秦風(fēng)譜與地理志略同,皆不云以谷為氏。唯秦本紀(jì)云:大費生子兩人,一曰太廉,實鳥谷氏。一曰若本實。費氏蓋或鳥谷氏之后,案秦本紀(jì)太廉尚在非子之前,與碑亦不合,而《漢書·谷永傳》言長安人,碑又未及其人,益為虞舜,見虞書漢書古今人表,地理志及列子皆作伯益,秦本紀(jì)毛詩譜皆作柏翳,小司馬索引作伯翳,云尚書謂之伯益,伯柏古字通,翳益聲之轉(zhuǎn)耳,扉子班馬兩史,并作非子,唯路史后紀(jì)注與碑同,扉從非得聲,古書可通用也,劉陽今作瀏陽,考吳分臨湘縣地置劉陽。三國志潘睿傳及晉書地理志,俱與碑同,可知水方為后人所增,疇咨之,疇作詶,考說文引虞書作,而言部有詶字,訓(xùn)诪也。漢魏元丕碑,劉寬碑,鄭烈碑俱用此字,碑銘詞有云名喿豹產(chǎn)者,豹謂西門豹,產(chǎn)謂鄭子產(chǎn)也,漢人習(xí)用此語。劉寬碑云口踰產(chǎn)豹,魯竣碑云比縱豹產(chǎn),與此同意。喿字說文訓(xùn)羣鳥鳴也。從品在木上,后人又加口方作噪,非是碑以往縱為往蹤,與漢夏承郭仲奇趙圉令魯峻高彪諸碑同考,說文無蹤字,古人皆用縱也,又流作,見公羊傳,黎作梨,屢見漢碑,皆隸變通用字。此碑文詞古雅,隸體端勁有法,時去東京未還,尚多漢人遺意,當(dāng)與漢碑同為墨林寶藏。自歐公以后諸家罕有考跋。予囊于外舅潛研堂見舊拓本,錄其文,內(nèi)有數(shù)字殘缺,比來湘南,便托友朋訪拓本未獲,昨徐星伯學(xué)使按試衡郡回,以副本見詒,重為校録一過,并題其后以識之。
又案碑舊在縣東五里又五里,為谷府祠,即祀朗者。今在縣北杜工祠堂內(nèi),不知何人所移,碑文凡十八行,行二十四字,八分書,張應(yīng)星縣志載其文,脫誤甚多,賴碑尚在,可據(jù)以補正之。又考通志異秦氏注云:蜚廉生兩子,一曰惡來,其后為秦,二曰季騰,其后為趙。惡來之后,五世曰非子,初封于秦谷,為秦氏,秦谷故隴西秦亭是也,后蹝封平陽,復(fù)遷岐豐之間,又遷于犬邱,又遷于雍及櫟陽、咸陽,皆本于秦谷,故號秦焉。鄭漁仲所述大略本之《漢書·地理志》,但以秦谷為秦氏,得姓之始,而不知谷氏亦出于此,《廣韻》一書于姓氏郡望載之最詳,獨于谷下及鳥下均未言,皆據(jù)以補氏族書之遺者也。
又案谷朗碑僻在楚南下邑,拓本頗難得,予在長沙先承徐星伯太史見惠,嗣修通志,撰金石志二十卷,據(jù)以錄入,逮志書刻成,復(fù)有友人拓一本相餉,識見其有額一行直書:“吳故九真太守谷府君碑”十一字,亦隸書,字體大小相同,其式近似漢,碑第不作篆書,大字耳,乃知趙德甫稱為吳九真太守谷府君碑者,據(jù)題額書之也。碑銘文末下有小正書約五行,文皆漫滅,僅存數(shù)字,恐是近代人筆,或記其遷碑始末耳。
陸增祥(1816-1882),江蘇太倉人,字魁仲,號星農(nóng)、莘農(nóng)。道光三十年(1850)一甲一名進士,官翰林院修撰,歷官湖南辰永沅靖道,精金石學(xué)。他在《八瓊室金石補正》一書中也有記載:
碑高漢尺四尺六寸五分,廣三尺四寸八分;字徑寸許;碑額拓本高二尺一寸八分,字徑一寸四五分。
碑文經(jīng)后人所剜刻,精彩殊損,惟額字尚仍其舊,比較之顯然也。錢氏藏本殘缺數(shù)字,今拓本僅一齊字不可辨。集古錄目云年三十四,今本頗似五字,出自顓頊之出非證以,集古錄跋幾誤讀為世,皆剜鑿之明證也。湖南通志載此文三十作五十,閨或作閨閱,往緃作往踨,均誤,續(xù)修者當(dāng)據(jù)石正之。
碑舊在湖南耒陽城東谷府君祠內(nèi),清時移置縣城杜甫祠中(現(xiàn)耒陽一中),后遷蔡侯祠(傳為蔡倫故居,在城內(nèi)蔡子池畔)內(nèi)保存。碑之兩側(cè)原有谷氏后裔題名,清初尚存,后漸磨滅。
方若(1869-1954),字藥雨,浙江定海人,寄居天津。富收藏,尤好古泉。畫工石溪,古樸渾厚。著有校碑隨筆,此書中也有谷朗碑的記載。
九真太守谷朗碑
隸書,十八行,二十四字。有額,隸書,陰文十一字。在湖南耒陽縣。鳳凰元年四月。
碑兩邊均刻谷氏后人題名,其字可見者舊拓本也,今雖磨滅,審視拓本隱隱尚有痕跡。陸氏金石續(xù)編謂錢氏藏本殘缺數(shù)字,今拓本僅一萬里肅齊之齊字不可辨,重剜之證也。予友王孝禹有舊摹刻本,訛字甚多。
增補 谷朗碑
見明拓本,后人題字一行“男童段直祖保寄名石文后永光無窮”,及谷氏后人題名五列皆清晰。此題名清初時尚完好,后即鑿損。繼則左旁又刻乾隆重修款字,道光間又鑿去。此碑早經(jīng)剜洗,即明拓也經(jīng)剜洗。未見未題名及未剜洗時拓本。
日本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輯入,膠印。
民國金石大家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谷朗碑“吳碑四種(按:指《禪國山碑》《天發(fā)神讖碑》《谷朗碑》《葛府君碑額》)……皆為篆、隸、真楷三極?!?謂其“古厚”,并云:“吾愛古碑,莫如《谷朗》,以其由隸變楷,足考源流也?!?又云:“上為漢分之別,下為真書之鼻祖也”。
近代碑帖鑒定大師楊震方《碑帖敘錄》稱谷朗碑“雖為隸書,實多近楷書,無波磔,全為楷書結(jié)構(gòu),為由隸入楷的先驅(qū)。”
近代碑帖鑒定大師馬子云《碑帖鑒定淺說》稱谷朗碑“半隸半正之字體,是有隸書演變?yōu)檎龝_始,當(dāng)時尚屬少數(shù)?!?/p>
《碑品》將谷朗碑列為“高品上”。古泉山館《金石文編》稱谷朗碑為“墨林寶藏”。
其二,谷朗碑的書法藝術(shù)
谷朗碑開隸書向楷書轉(zhuǎn)變之先河,面世之后即引起了世人的注意,歷代金石大家紛紛加以著錄、考證、解讀,受到了歷代的金石大家和碑帖鑒賞專家的高度好評。其書法凝圓規(guī)整,含蓄古雅。隸書明顯之波折,幾乎消失,而字形仍留濃重漢隸特色,諸如碑中“之、子、以”等字及部首“阜(左耳旁)、辵(走之旁)、門”等,皆為隸書結(jié)構(gòu),由此足見隸變楷之蹤跡。
1996年湖南長沙走馬樓出土10余萬枚的三國吳簡,對這一時期的書法藝術(shù)整體風(fēng)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資料。走馬樓遺址簡牘屬于三國吳國嘉禾年間(232-238)吳國鼎盛時期的遺物。其書寫者多為當(dāng)時的官府公務(wù)員, 基本上代表了當(dāng)時社會主流書寫風(fēng)貌。有專家在此基礎(chǔ)上從書法藝術(shù)的視角對三國吳簡展開研究,將新出土的三國吳簡同鐘繇存世書法作品作了認(rèn)真的比對,最后得出結(jié)論“如果說從鐘繇《薦季直表》到王羲之所臨鐘繇的《宣示表》, 可以論證中國書法史上楷書從創(chuàng)立到完全成熟的過程的話,那么長沙走馬樓吳簡的出土,便找到了最好、最直接的旁證”,由走馬樓遺址三國吳簡的用筆、結(jié)體特征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楷書藝術(shù)的發(fā)端、成熟在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不爭的事實。谷朗碑同三國吳簡有一些相似之處,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很明顯屬于隸書向楷書演變過程中的一種書寫形態(tài),最初的楷書實際上是由下層平民或低級官吏所為的。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曾贊評此碑“以其由隸變楷,是考源流也”,“上為漢分(隸書)之別子,下為真書之鼻祖也?!笨凳洗苏f極公允,為后人所認(rèn)同。谷朗碑屬隸楷過渡體,此碑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字體筆畫已去波挑,但楷書的筆法尚未成熟,亦隸亦楷,既可見到隸書的影子,又初具了楷書的規(guī)模。它的筆畫逐漸由隸書波磔向平直演變,字形也逐漸由隸書的扁平逐漸向方整演化,但脫胎未換骨,顯得幼稚拙笨,表現(xiàn)且有趣有味,有藝術(shù)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寫法上,點畫出現(xiàn)折刀頭,斬釘截鐵,去掉波磔。
谷朗碑以獨特的書體、獨特的風(fēng)格、獨特的地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書法愛好者,也成就了不少頗有建樹的書家。據(jù)現(xiàn)在掌握的資料記載,受谷朗碑影響早的是北魏的暉福寺碑,現(xiàn)存西安碑林。此碑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刻,楷書24行,行44字,筆畫拙重,章法、結(jié)字都不甚嚴(yán)格。直斜俯仰皆似隨意,故呈現(xiàn)一種自然、質(zhì)樸的美??涤袨槭中蕾p此碑,曾譽其為“豐厚茂密之字”,認(rèn)為“寬博若賢達之德”,又說“豐厚之《定國寺》豈若《暉福寺》”,還認(rèn)為它是《谷朗碑》和鐘元常一派的“法嗣”。
到了清代,谷朗碑的影響相當(dāng)大。首推“揚州八怪”之一金農(nóng),書法取法天發(fā)神讖碑、谷朗碑。隸書古樸,楷書自創(chuàng)一格,號稱“漆書”。評者皆認(rèn)為是金農(nóng)的“漆書”出自谷朗碑蛻變而來。
湖南衡陽人曾熙,深受谷朗碑的滋養(yǎng)。曾熙(1861-1930),初字嗣元,更字子緝,號俊國,晚號農(nóng)髯??涤袨樵鴮⒃醯陌朔謺c何紹基并論,得出的結(jié)論是:“道州八分體峻,農(nóng)髯先生體逸,體峻者見骨氣,體逸者見性情,陰陽剛?cè)幔饕娖涿??!痹跗渑R寫的《谷朗碑》以其深厚的功力,下筆高古,左規(guī)右矩,心手并用,極盡楷則,一筆二畫,爽健實靈;整幅樸茂古雅,神采煥發(fā)。
再如1911年立于岳麓山愛晚亭后側(cè)一小亭中的二南詩刻,深受谷朗碑影響,刻字體方端莊,字方而意圓,敦厚雄秀,氣勢張揚。從二南詩刻的“南”和“傳”字看,橫析堅鉤和堅鉤未鉤出而有鉤意,回鋒收筆,似有《谷朗碑》遺韻。
總之,谷朗碑文字體介乎楷隸之間,是楷書初創(chuàng)時期的重要碑刻,書法蒼勁端莊,行筆與其他漢碑常見隸法不同,不見起止轉(zhuǎn)折之象,似隸似楷,非隸非楷,結(jié)體方整,筆畫圓勁,為我國文字由隸書轉(zhuǎn)變?yōu)榭瑫厥?,是后世楷書法門的重要碑刻。
參考文獻:
[1]廖翠花,鄧昭輝.千古名碑話谷朗,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十輯[M].長沙:岳麓書社,2014.
[2]饒宗頤,泛論三國碑刻書法[J].中國書法,2001年第10期.
[3]湖南氏族源流·耒陽谷氏[M].光緒二十九年,1903.
[4]張伯英.張伯英碑帖論稿[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5]蔣維.從長沙走馬樓吳簡看楷書的發(fā)展源流——兼談三國孫吳地區(qū)早期楷書的演變特點[J].中國書法,2014 年第10期.
[6]歐陽修.歐陽修集古錄跋,卷四吳九真太守谷府君碑[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7]趙明誠.金石錄[M].濟南:齊魯書社,2009.
[8]王象之.輿地碑記目[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清·王昶.金石萃編[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0.
[10]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M].乾隆五十四年,1789.
[11]清·瞿中溶撰.古泉山館.金石文編殘稿[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影印本.
[12]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3]清·方若原著,王壯弘增補.增補校碑隨筆[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14]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之十六宗第十六,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15]楊震方.碑帖敘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6]馬子云.碑帖鑒定淺說[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
[17]劉正成.鐘繇與長沙吳簡說[J].中國書法,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