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雄
【摘要】軸對稱不僅在數(shù)學中應用廣泛,生活中幾乎各大領域都有它大顯身手的地方。本文從軸對稱在數(shù)學幾何中的應用著手,同時將其與現(xiàn)實生活的帶給我們的“對稱美”相結合進行分析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40-02
對稱是十分奇妙的。不單是在數(shù)學的世界,生活中幾乎各大領域都有它大顯身手的地方,如建筑、藝術中常用的軸對稱、中心對稱以及黃金分割等,它們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奇妙。而軸對稱則是其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
在數(shù)學幾何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眾多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比如矩形、菱形、圓形甚至是拋物線,它們都是軸對稱圖形。而所謂軸對稱圖形,是指在一個平面內(nèi)沿著某一條直線折疊后,直線兩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的圖形。之所以說到它們的關系軸對稱,是因為它們倆的中間總有一條直線,這條直接似乎是要把它們分開,但又永遠把它們連在一起,組成“連體雙胞胎”。而這條直線,我們叫它對稱軸。當然,這條對稱軸絕不會有半點“私心”,它就像一個公正無私的法官,由它判定的這對“連體雙胞胎”,無論是長度、寬度還是大小,都分毫不差,如果非要找出一丁點的不同,就是它們所朝的方向正好相反。
說起軸對稱的應用,也是十分很廣泛的,其中最有用的就是垂直平分線(簡稱“中垂線”),垂直平分線就是:經(jīng)過線段中點,并且垂直于這條線段的直線。它也簡稱中垂線。
運用中垂線也能很快得求出角的度數(shù)。例如:已知ABC中∠BAC=120°,AB、AC的垂直平分線分別交BC于E、F,你能求出∠EAF的度數(shù)嗎?(此題考查了中垂線的應用)
解:∵AB、AC是BA、AC的中垂線
∴BE=EAAF=FC
∴∠EBA=∠EAB∠FAC=∠FCA
∵∠BAC=120°
∴∠CBA+∠FAC=180°-∠BAC
=180°-120°
=60°
即:∠EAB+∠FCA=60°
∵∠BAC=120°
∴∠EAF=∠BAC-(∠EAB+∠FCA)
=120°-60°
=60°
∴∠EAF=60°
通過運用中垂線的性質(zhì):中垂線上的點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很快地求出了角的度數(shù)。
此外,軸對稱還常常應用在距離的測算上。例如:小鎮(zhèn)A和小鎮(zhèn)B位于一條河的南北兩側,若河岸的a、b兩側處于平行狀態(tài),那么要搭建一座與河岸垂直的橋CD,應如何選擇橋址,才能使小鎮(zhèn)A到小鎮(zhèn)B的路程最近?
解:∵BB'∥CD且BB'=CD,
∴四邊形BB'CD是平行四邊形,∴CB'=BD
∴AC+CD+DB=AC+CB'+B'B=AB'+B'B
在a上任取一點C',作C'D',連接AC'、D'B,C'B'
同理可得AC'+C'D'+D'B=AC'+C'B'+B'B
而AC'+C'B'>AB'
∴AC+CD+DB最短。
說完了軸對稱在數(shù)學概念上的運用,我們再來看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帶給我們的對稱美。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標準的軸對稱物體,如我們平時常用的眼鏡、天平、剪刀等。而將軸對稱用在藝術上,則能使藝術品更具視覺上的美感。比如說拱橋、剪紙、京劇臉譜以及我們中國古代的宮殿等,它們基本上都是呈軸對稱。如果仔細觀察,咱們國家國徽也是由左右對稱的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組成,兩把麥稻組成正圓形的環(huán),齒輪安在下方麥稻稈的交叉點上,齒輪的中心交結著紅綬,紅綬向左右綰住麥稻而下垂,把齒輪分成上下兩部,是一個完美的軸對稱圖形。
除此之外,很多商標的都是設計成典型的軸對稱圖形,比如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商標,他們都是將象形文字圖形以及中國古錢幣進行有機地對稱設計;中國聯(lián)通商標則設計成了一個左右、上下全對稱的中國結;大眾、奔馳、豐田、北田等汽車標志也是典型的左右軸對稱。軸對稱的設計讓這些商標更簡潔、大方、美觀,也更能加深記憶、凸顯品牌。
軸對稱還有一種奇妙的生物現(xiàn)象,它使得不少動物、植物都有自己的“對稱美”,比如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植物葉子,它們的經(jīng)絡都是呈對稱生長的,只要我們沿著中間的主經(jīng)絡對折,兩邊就會重合,而鐵樹的分枝、向日葵的圓盤、山茶花的花瓣等皆呈美麗的軸對稱。除此之外,蜜蜂、蝴蝶更是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軸對稱“物體”,俯視看,它們的翅膀、觸角、身體都是呈對稱,軸對稱設計使它們的飛行更加平穩(wěn),否則,它們飛起來就會東倒西歪。
以上只是軸對稱其中的一小部分應用,生活中到處都有它的身影。而浩瀚無比數(shù)學的世界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蘊藏著豐富多彩的知識更是存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值得我們?nèi)ネ诰?、去探索。只要擦亮我們的雙眼,用心去尋找生活中有趣的數(shù)學現(xiàn)象,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
參考文獻:
[1]吳偉英、周均華,課例“軸對稱圖形”及其點評[J],《中學數(shù)學教學考》,2007(10):15-18.
[2]杜先存、朱維宗,軸對稱圖形課例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3(22):52-54.
[3]洪秀圍,生活中的軸對稱教學案例[J],《新課程·中學》,2014(6):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