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頭落雪
在農(nóng)村,過年時,家里殺年豬,殺雞鴨、魚等不能叫“殺”,只能叫“換”。一直以來大家都這么說的,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懂這規(guī)矩。把“殺”字改成換字,一來,是為了圖吉利。“換”不像“殺”那樣血腥;二來,在農(nóng)耕社會,豬、雞、鴨、魚都是自家辛辛苦苦喂養(yǎng)起來的,這是農(nóng)人用一年的辛苦換取的美食,用一個“換”字換得理所當(dāng)然。所以這個“換”字不僅僅是不讓人說到血淋淋的殺戮,更多的是讓人懂得只有付出勞動,才能換來一種幸福、快樂、安祥的生活。
閩北人過年時家家要做米蜂糕(有的地方叫凍米糕)和糕片子。村婦們炒米蜂、糕片時,不叫炒而叫“活”。為什么這么叫呢?一開始我也不明白,后來才不得不對這個字豎起大拇指來。你看大鐵鍋中,熱熱的沙子里,剛倒下的那些凍米,糕片(糕片是一種用早米磨成漿,再用糕盆子放入鍋中湯成薄片,曬干,剪成邊長約為三到四寸的片,要吃時拿來用沙炒成后叫“糕片子”),一炒,它們就像是枯死的植物遇到春天的雨露般神奇地活了過來,在一下又一下唰唰的翻炒聲中,那些米蜂或糕片,在熱熱沙子一面迅速彭脹,翻卷,伸長,變胖,變白,并發(fā)出愉快的咝咝歡叫聲。一個個凍米在熱沙上跳著跳著,就變成白白胖胖的蜂蛹了,故而用沙炒起來的凍米叫米蜂;一張張生龍活虎的糕片子,變得厚厚,白白的,且凹凸有致,像是藝術(shù)大師獨具匠心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shù)品。這樣的場景,只有一個“活”字才能活靈活現(xiàn)地形容它們的豐姿。
釀字,一般來說,只有造醬油和酒時才用到的??墒?,村婦們在做一道豆腐時,就用了一個很形像的“釀”字。這道菜的做法是選擇鮮新的豆腐,切成寬約兩寸,長約三寸的豆腐塊。在豆腐塊的一面切開一個口子,在切口里裝上用粉絲,香菇,肉絲炒好的菜,然后將這豆腐塊放入鍋中。澆上油,用大火稍微的烤一會兒。當(dāng)聞到豆腐的香味飄起時,澆上紅酒,醬油,鹽等調(diào)料。不用鍋蓋,而是用一個大海碗將鍋里的豆腐蓋住,再用文火慢慢地像釀酒一樣的釀著。釀好后的這道菜就叫釀豆腐。釀豆腐也是當(dāng)?shù)匾坏烂耍?/p>
彈酒,人們都只道只有琴才能彈,酒怎么也能彈呢?農(nóng)村土法釀酒時,用的是糯米飯和紅曲拌勻后和著一定的水一起裝到酒壇子里去。過了幾天,這些糯米飯和紅曲就會發(fā)酵,發(fā)酵后的米飯和著曲就變輕起來,浮到水面上來。釀酒是在水里釀的,你跑到水面來做什么呢?這時就要用酒彈子(酒彈子是一種用三到四公分厚,寬約五寸左右的杉木板,在木板的正中間豎一根長長的木柄。酒彈子,方形或圓形都可以,將這些糯米飯和紅曲壓到壇底去)。過一兩天這些被彈下去的糯米飯和紅曲又浮上來,這時必須再次用酒彈子將其彈壓下去。在彈酒時會發(fā)出叮咚叮咚悅耳的聲音來。所以叫做彈酒。如此反復(fù)彈四次,那些糯米飯和紅曲就駐扎在壇底。專心致志地釀它的酒了……
孵尾腸,就是用糯米,香菇和肉做成的餡灌好的尾腸,曲成一圈與冷水一同下鍋,文火慢慢地煮。本地人不叫煮而叫“孵”。一個孵字馬上就讓人想到要吃這種美食,一定要有母雞孵小雞那樣的耐心來等待才能吃得到……
千萬別以為農(nóng)民沒有文化,更別說那些家庭主婦目不識丁,說他們沒文化那真是太膚淺了,他們是作家,更是詩人,他們隨便用到的動詞,如:“換、活、釀、彈、孵”就非常富有詩情和畫意,比起文豪們“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里的“綠”字,“僧敲月下門,”里的“敲”字來,哪里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