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紅
在日常的教學教研中,我看到了許多教師的閱讀教學設計,有的精彩,有的卻令人深思。語文教學究竟應該把什么教給學生,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應該是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問題。一位教師關于《大自然的語言》的設計引起了我的思考,感覺教師對教學設計需用心雕琢,才能較好地把握文本,從而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吃透文本,觸摸到語文教學的靈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案例——《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看圖片,讀詩歌,融入課堂
二、檢查預習
1.字詞積累。
2.作者簡介。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根據(jù)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快速搶答)
(1)文章前兩段提到的“大自然的語言”有哪些?這些“語言”和季節(jié)氣候有關嗎?如果有,它們是什么關系?
(2)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qū)W?
(3)物候觀測對農(nóng)業(yè)有什么重要意義?
(4)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qū)W有什么意義
2.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及說明順序。(快速搶答)
3.釋疑問難。(互問互答)
四、合作探究,落實目標
問題設置:
1.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有哪些?找出具體的語段并分析討論其作用。
2.本文的說明語言有何特點?找出具體的語段并分析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已經(jīng)學過的說明文中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和語言特點,然后結(jié)合本文展開小組討論,討論結(jié)束后匯報其討論結(jié)果,并要求學生傾聽記錄,最后集體評議并總結(jié)。)
五、拓展延伸
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的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lián)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六、師生總結(jié)課堂收獲
七、板書設計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qū)W?
物候觀測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要性
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因素:緯度、經(jīng)度、高下、古今差異
研究物候?qū)W的意義
語言特點:準確、生動、典雅
從這篇教學設計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設計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關于大自然語言本身的。可以這樣說,教師的這節(jié)課是關于大自然語言的知識課,而不是語文課。
在設計環(huán)節(jié)的第三個部分“整體感知”,這部分學生自學完全看得明白,還有必要再進行學生搶答嗎?這算不算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呢?
再看第四部分“合作探究,落實目標”,關于本課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特點,需要學生進行討論嗎?學生在閱讀體驗中,不能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這樣的問題嗎?集體討論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課堂教學手段,有疑難、有爭議而個人無法解決的,小組討論才有其實際意義。小組合作學習會使課堂熱鬧,但我們的課堂要的是讓學生思維活躍,而不是表面的繁華。
教師在“教學實錄”后的“觀點闡釋”中說: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學始終圍繞課后習題展開進行,板書設計也遵循了這個原則。從這位教師的“教學自白”,即教學理念中,我們可以知道教師沒把這篇課文上成語文課。講的是大自然語言的知識;進行的學習不是語文學習,而是自然知識的學習;看不到語文學習的方法;提高的素養(yǎng),不是語文的素養(yǎng),而是自然素養(yǎng)。如果語文課都這樣上,學生還會喜歡我們的語文課嗎?這樣的語文課能給學生帶來期待和成長嗎?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又從何談起?
康德曾說:“如果問題自身是荒唐的,并且要求作出不必要的回答,那么,除了使提出問題的人感到羞愧之外,它有時還有這樣的害處,即誘使它的不謹慎的聽眾作出荒唐的回答,并造成可笑的景象,即一個人擠公羊的奶,另一個人把篩子放在下面去接?!边@必須引起語文教師的思考,語文應該怎樣上才有語文味。
語文教學設計中“非語文”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說明一些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對什么是語文的認識還十分模糊。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理念,注重學習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機械地照搬、硬套。史地生政數(shù)理化,講的是課本的內(nèi)容,即“說什么”,唯有語文,講的是課本的表達,即“怎么說”,只有搞清這一點,語文課才可能是語文課。
我的設計是:
1.學生自讀文章三分鐘,然后合上書,快速在筆記本上書寫讀到的重要信息。
2.學生書寫的信息是凌亂、不完整的,請大家先看課后習題一和二的要求,再次讀課文。
3.請同學補充完善第一次寫得不完整的信息,這次的效果明顯改善了。
4.請同學再次讀書,尋找本篇說明文與上單元說明文在說明方法、語言以及說明順序上的異同。
5.學生發(fā)言,教師小結(jié)。
6.請同學們就本文的重點段落進行自由誦讀,并嘗試用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寫一段話,把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由主到次做一個小結(jié)。
7.質(zhì)疑:本節(jié)課還有什么困惑,學生交流、討論,教師補充。
語文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尤其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分開來說,聽和讀是一類,說和寫是一類。有了聽和讀的能力,就能吸取人家的東西,化為己有。有了說和寫的能力,就能表達自己的心意,讓人家完全知曉。這兩類能力,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是必需的,所以是最基本的能力,非著力培養(yǎng)不可。合起來說,這兩類能力又是相輔相成的,即聽和讀能力的加強,有助于說和寫能力的提高,反過來亦然。因此,培養(yǎng)的時候應兼顧雙方,聽、說、讀、寫不偏廢,才能收到相互促進、不斷提高的成效。這就是葉圣陶先生說的“著眼于形式”,這就是陳仲梁先生說的“走進語言”的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有了這樣的理念,語文教師的功夫才能下到實處,也才能有益于學生的學習成長。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