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田 呢 李陳續(xù)
安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愛軍說,如今的安慶涌現(xiàn)出了大批黃梅戲新人,創(chuàng)作了大批優(yōu)秀劇目,同時也打造了一批有影響的演藝團體,培育了一批民間戲劇班社,他們?nèi)缬旰蟠汗S,扎根安慶,生生不息。
編 者 按
打開一張中國地圖,在每一個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地名背后,都有著獨特的文化地標、文化記憶和文化傳承等待我們?nèi)ブ匦隆鞍l(fā)現(xiàn)”,都有著許多別樣的風景需要我們?nèi)ゼ毿钠肺丁?/p>
本期聚焦戲曲之鄉(xiāng)安徽安慶。無論是締造國粹京劇的徽班,還是傳唱海內(nèi)外的黃梅戲,抑或是土生土長的地方戲曲潛山彈腔,豐富多彩的戲曲藝術在這片土地上與人們的生活緊緊相融,展現(xiàn)出勃勃的生機。安慶的戲曲之根,如何在新時代的土壤中愈發(fā)茁壯生長,請隨我們一同去發(fā)現(xiàn)安慶。
詩言志,歌詠言。走進素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美譽的安徽省安慶市,在這方得南北風氣之先、受黃梅煙雨熏染的土地上,傳承有序的劇種劇目比比皆是,城市鄉(xiāng)間人人演唱、處處“有戲”。
潛山縣王河鎮(zhèn)程家井村,是徽班領袖程長庚的故鄉(xiāng)。正在復建的程長庚故居前,村民一聽到鑼鼓聲響,就圍了過來。青年演員李偉早早地化了妝趕來,準備一場拍攝。她所在的潛山縣黃梅戲劇團每個周末晚上都要演出兩場,除了傳統(tǒng)劇目《天仙配》和《女駙馬》,團里的新編劇目《榴花不開盼哥回》也深受大家喜愛。十幾歲就進藝校的李偉性格活潑,一招一式頗見功底,水袖舞動,浸透著千年的文人雅致,笙歌亮起,質(zhì)樸的鄉(xiāng)音鄉(xiāng)韻帶著更多的靈氣。臺上唱,臺下和,一代大師故居前,守候的是一脈不絕的戲曲之魂。
一段《下南唐》里質(zhì)樸率真的聲腔,有著回龍板式粗獷的腔調(diào)。在潛山縣文化館里,我們見到潛山彈腔傳承人許開學。他看上去精神矍鑠,很難想象古稀之年的他在罹患中風后如何堅持下來,仍在整理劇本、親授技藝,帶領傳承人深入鄉(xiāng)村、社區(qū)、校園演出潛山彈腔。
潛山彈腔,又稱老徽調(diào),是土生土長的潛山地方戲曲,在明朝就已流傳于民間,潛山縣為其發(fā)祥地,皖江地域為主要流布區(qū)域,鄉(xiāng)土氣息濃郁。追憶當年程長庚負笈追師、矢志興戲的歷程,或許能夠詮釋潛山彈腔與京劇浸潤的血脈親緣。攤開光緒年間的手抄老唱本,許開學說:“我在有生之年,要讓九本傳統(tǒng)大戲復排,讓潛山彈腔不斷針、不斷線,傳承下去!”
石牌鎮(zhèn)黃梅戲票友
文南詞《求雨臺》舞臺照
潛山彈腔老唱本
程長庚故居前的排練
“梨園佳子弟,無石不成班”,“石”指的便是懷寧縣的石牌鎮(zhèn)。這里不僅走出了高朗亭、楊月樓、郝天秀等一大批戲曲名伶,還催生出大批的黃梅戲藝術名流。目前石牌鎮(zhèn)正在打造戲曲文化特色街區(qū),全國首個徽班博物館也將興建。
地處水陸交通要道的石牌,是周邊各縣農(nóng)副產(chǎn)品集散地,也是通往安慶及沿江各地必經(jīng)之路,南來北往的商賈在此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勞動人民深接地氣的各式劇目聲腔在此碰撞,生成戲曲文化萌芽的沃土。兼容并蓄、取長補短,周邊地區(qū)的腔與調(diào)先后在石牌流行傳播,為徽劇和黃梅戲的孕育和成熟提供了充足養(yǎng)分。走在古鎮(zhèn)上,黃梅戲的甜美音韻不絕于耳,無論田間地頭,還是小巷茶肆,都有票友的身影。
“平時在劇團它們可都是要放進衣箱盔箱里的?!迸e起精美考究、工藝復雜的鳳冠,今年65歲的戲曲盔帽制作人產(chǎn)云秋格外小心。戲服、帽子這套戲曲行頭,他13歲時就開始學了,一頂戲帽制作下來需要幾十道工序。當?shù)厝朔Q“石牌帽子產(chǎn)”的產(chǎn)云秋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接班,讓這門傳統(tǒng)手藝“活”起來,他說這是戲曲文化欣欣向榮的最好見證。
“出門三五里,處處黃梅聲。”在石牌鎮(zhèn)上家家戶戶都愛唱戲,陳結(jié)華開的店索性就叫“黃梅戲小吃店”。一忙完店里的事,他就會到“新聲懷腔劇社”去,和戲迷們在一起認真琢磨、排練?!芭笥鸭依镉薪Y(jié)婚或者做壽這樣的喜事我們就去唱,不圖什么,就是唱著開心!”
安慶市西南的宿松縣,文化底蘊同樣深厚。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qū)形成的民間戲曲形式文南詞,素有黃梅戲姐妹腔之稱,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其主要聲腔為文詞和南詞。它吸收了長江沿岸的優(yōu)秀民歌素材,充盈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迷醉著鄉(xiāng)野村民。
岳西縣的劇種岳西高腔在戲曲文學、戲曲音樂、表演藝術及基本活動形式上則自成體系,“唱、幫、打”渾然一體,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始終沿襲傳統(tǒng)演唱風格,保持著古風古韻。
走進安慶市的一條小巷,安慶市黃梅戲劇院在此享有一份寧靜。院長陳兆舜指著墻上的大屏幕告訴我們,今年中國黃梅戲數(shù)字信息資源庫將運行,通過資源整理搜集,以圖文、聲像等形式,展示出黃梅戲的源流沿革、劇本曲譜、表演以及研究評論等。而《羅帕記》《烏金記》等15本傳統(tǒng)劇目的系列連環(huán)畫,已經(jīng)通過不同院團單位表演的實景拍攝,印刷完成,以新的形式走進校園。
追根溯源,尋根戲曲,必須走向民間、回到民間,回到發(fā)展的源頭。安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愛軍說,如今的安慶涌現(xiàn)出了大批黃梅戲新人,創(chuàng)作了大批優(yōu)秀劇目,同時也打造了一批有影響的演藝團體,培育了一批民間戲劇班社,他們?nèi)缬旰蟠汗S,扎根安慶,生生不息。
安慶,一個處處“有戲”的地方。無論是戲樓高臺上的黃梅大戲,還是鄉(xiāng)野草臺間的村歌俚曲,抑或是如今手機彩鈴下載的定制唱段,絲竹不斷,戲韻悠悠,安慶人創(chuàng)大戲揚正氣、排小戲接地氣、唱好戲聚人氣,展現(xiàn)出這座“有戲”的城市獨有的梨園芬芳。
攝影:徐亦軍 王利他 蔣新軍
[選自《光明日報》2017年1月22日責任編輯:郭冠東、周官正 美術編輯: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