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摘 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和信息也逐漸走向全球化。在這個過程中,翻譯成為溝通中西方文化的橋梁,在文化傳播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單純的翻譯國內外文學作品遠遠不夠。一些成功人士的自傳目前越來越受到讀者的青睞。本文結合筆者的翻譯實踐對目前常用的幾種自傳文本的翻譯方法進行綜述,為此類文本譯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自傳文本;翻譯;理論綜述
通過閱讀文獻和查閱資料,目前自轉文本翻譯過程中主要使用了以下翻譯方法:
1. 文本類型理論
賴斯認為文本類型決定翻譯方法對應不同的文本類型選取不同的翻譯方法。文本又可以分為三種:信息功能文本、表情功能文本和操作性功能文本。信息功能主要是給讀者傳遞真實世界中的事物和現象,語言和風格的選擇從屬于該功能;表情功能文本側重于審美因素,一方面此類文本能夠增強文本意義,另一方面又能對讀者產生審美效果;操作性文本側重于將文本的內容和形式達到翻譯的言外效果,盡管與原文相比,譯文可能會實現內容、形式和風格上的變化。采用此種翻譯方法的譯者認為,自傳屬于信息功能文本,翻譯過程中要以原作者為核心,應再現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風格。具體翻譯實踐中,為了達到此種效果,會相應采取合適的文本處理方法。
2. 泰勒的翻譯三原則
采用此種處理方法的作者認為,泰勒的翻譯三原則(譯作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譯作的風格和手法應與原作屬于同一性質;譯作應具備原作所有的通順)與自傳文學的真實性和文學性特點有所契合。認為自傳翻譯一方面要毫無差錯的寫出原作的內容,另一方面又要重現原作的風格。因而,作者以泰勒的翻譯三原則為指導,從還原譯文的真實性和保存譯文的文學性及如何兼顧文學性和真實性三方面探究如何進行自傳文學的翻譯,更好的重現原文的風格,同時增強原文的可讀性。
3. 紐馬克的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
1971年,紐馬克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提出了語義翻譯理論和交際翻譯理論。語義翻譯忠實原文,在原文語法和句子結構允許的情況下,語義翻譯會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風格,再現原文作者的語言特色。語義翻譯則側重于譯入語讀者的感受。為了減少譯文讀者閱讀中出現歧義或者避免出現閱讀障礙,譯者更關注目的語的表達習慣,會根據情況對原文文本內容語序或者少量詞句進行刪減,最終實現交際的目的。采用這兩種方式處理文本的譯者認為自傳屬于表達類文本的第三類,主要用于抒發(fā)作者的感情,“個人色彩”較為濃厚。譯者除了要傳遞信息之外,更肩負著傳遞自傳問題中文化元素的責任。鑒于兩種翻譯方法各自起到的作用不盡相同,譯者認為單一的翻譯方法無法再現原文文本的內涵和表達效果,在翻譯自傳文體過程中應當根據不同的表達需求同時使用這兩種翻譯方法,譯者要做到即忠實原文又兼顧目的語的語言表達習慣,靈活變通,才是最佳翻譯方法。
4. 功能對等理論
功能對等理論由美國語言學家尤金·奈達提出。所謂的功能對等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字字對應,而是要在兩種語言之間達到功能上的對等。翻譯不僅僅是詞匯上的對等,還要實現語義、風格和文體上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有表層的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功能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問題對等。奈達認為其中的意義對等最為重要,形式其次。譯者根據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以實現風格對等和詞義對等為目標,保證語義對等的情況下,盡量實現風格對等,再現原文本的語言風格。
5. 目的論
翻譯行動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效果。目的論強調翻譯的互動和語用特征,翻譯過程中譯者有較強的自主性,可以根據目的語讀者,選取直譯、意譯等翻譯方法。譯者認為,首先要做一定的調查,確定目的語讀者的群體,例如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或學生、老師、白領等,根據讀者群體選擇相應的翻譯方法。
此外,還涉及到人物自傳翻的風格的傳遞與重構。持此種觀點的譯者認為,風格的重建與傳遞十分重要,譯文不僅要傳遞原文的內容,而且應當傳遞和重構原文的風格。但是目前國內卻很少有人致力于風格重現的研究。作者認為文本有簡潔、豐富、有力、平淡、華麗、精確、明快等幾個風格。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要弄明白源語文本風格,把握語言特征,從而在翻譯過程中在目的語中選取相應對應的風格,再現源語文本語言和風格上的表現力、感染力。
[參考文獻]
[1] 劉軍平. 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2] 張春慧. Peter Newmark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01).
[3] 郭建中. 文化與翻譯[M].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威海校區(qū),山東 威海 26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