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些學校片面追求技能競賽成績,引發(fā)了一些問題,不利于全體學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本文提出,學校需要轉變思想觀念,搞好全員培訓,向世界技能大賽看齊,改變競賽選拔模式、命題方向和考核內容,加強校企合作,才能惠及大眾,促進職業(yè)教育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數控技能競賽 職業(yè)教育 改革
2013年,德國在其本土舉行的第42屆世界技能競賽中只拿到一塊金牌。筆者后來在德國圖林根州羅爾-克羅斯特職業(yè)培訓和工藝技術中心學習期間與德國朋友談起這件事。他們說:“我們拿到金牌少,是因為我們沒有為競賽而進行特別的強化訓練?!钡聡搜?guī)蹈矩,只把競賽看做是檢閱技能水平的一種手段,不為競賽而競賽。但有誰會因為他們拿的金牌少而否認他們的整體技能水平、否認他們的“雙元制”職業(yè)教育成就呢?我們應當反思:職業(yè)技能競賽金牌數量能代表職業(yè)教育水平嗎?技能競賽應該怎么搞?
一、數控技能競賽存在的誤區(qū)和偏差
毋庸置疑,我們國內職業(yè)技能競賽在選拔和培養(yǎng)優(yōu)秀技能型人才、激發(fā)青年學生學習技能熱情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有些人片面強調“普教看高考、職教看競賽”;有些學校為金牌而賽,重視尖子培養(yǎng),忽視全員訓練,把大量資源集中起來培養(yǎng)少數精英參賽,讓備戰(zhàn)競賽與日常教學各行其道,帶來了一些問題。
一些準備參加數控技能競賽的學校通常在省級大賽前一年至一年半就挑選出若干技能較好的學生,采用“題海戰(zhàn)術”,每天加班加點進行實操、理論和軟件等方面的高強度訓練。按“優(yōu)勝劣汰”原則剩下最強者參賽。
每位選手從開始強化訓練到參賽,實習材料消耗非常大,每人一年耗材2萬元左右,是普通學生的幾十倍。
各校訓練和競賽大部分采用價格昂貴的高性能刀具,不少是進口的。因過分強調完成速度,不少選手經常超負荷切削,刀具損耗很快。比如,使用400元一支的DHF12mm硬質合金立銑刀粗銑45鋼,有些選手采取的切削用量為:轉速800~1000r/mim、
吃刀深度5~8mm、走刀速度600~800mm/min。遠遠超出了正常范疇,因此刀具壽命是正常使用的1/5~1/10。有時還會出現撞刀等意外事故。數控車最容易撞壞 的是切槽刀。各校常用以色列切槽刀把GHDL20-3(單價890元)和相應的切槽刀片GIP3.00E-0.20 IC908(單價180元)。刀片一撞就報廢,刀把也很容易一齊損壞。正常損耗和非正常損耗加起來,每個選手一年刀具費用不低于一萬元。
還要為每位選手購置各種規(guī)格的外徑千分尺、內測千分尺、數顯游標卡尺、深度千分尺、葉片千分尺、螺紋中徑千分尺等量具。有些學校還為選手配置了分辨率達1μm的日本三豐數顯外徑千分尺(僅此一套4把就需人民幣1.6萬元)。單配置量具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一些高精度量具很少拿出來用在普通學生的正常教學中。
目前國內數控技能競賽與世界技能競賽對比,區(qū)別如下表。
世技賽加工零件數量不多,但質量要求高;不僅注重零件加工質量,還嚴格考核安全生產和操作規(guī)范。而國內競賽存在著“重數量、輕質量,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國內競賽實操工作量遠比世賽大。雖然參賽選手普遍經歷了長時間強化訓練,不少人還有豐富的競賽經驗,但大部分人仍然無法在給定時間內完成。競賽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速度的比拼。于是國內數控技能競賽出現了如下問題。
為了搶時間、爭速度,不少選手在切削加工中采用遠遠超出正常范疇的切削用量。超負荷切削不僅大大縮短了刀具使用壽命,也或多或少影響了機床精度。這種殺雞取卵式的做法在企業(yè)生產中是絕對不允許的。而競賽規(guī)則對此沒有嚴格限制,選手只要不出事故就沒事。
為了以快取勝,有些選手鋌而走險。筆者作為廣東省數控技能競賽裁判之一,曾經目睹了兩起嚴重事故:在2012年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數控車工廣東省選拔賽中,有位選手采用高轉速、大進給量切槽,致使工件從夾爪中飛出,撞向機床防護門玻璃。玻璃碎裂迸射,幸虧沒傷到人。在2014年第六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數控車工廣東省選拔賽中,有位選手為了省時間做其他工作,按下啟動按鈕后不看刀具運行情況就馬上走開,因而未發(fā)現自己在CAXA軟件中設錯了工件原點,結果刀具快速撞向卡盤,把卡盤和法蘭盤都撞裂了!雖然競賽規(guī)則對出事故者采取扣分和責令賠償損失的措施,卻阻止不了有些選手為了成績而孤注一擲的冒險行為。
二、數控技能競賽及其訓練模式改革措施
職業(yè)技能競賽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在實施過程中出了一些偏差和紕漏。為了讓數控技能競賽更健康地發(fā)展,更好地成為提升大眾技能的助力器,必須對競賽及其訓練模式進行改革。
1.明確競賽目的,認真搞好全員培訓和校本比賽
社會各界都必須明確技能競賽目的,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輿論導向,完善職業(yè)教育評價體系,走出“職教看大賽”的誤區(qū),遏止“急功近利爭金牌、忽視大眾培尖子”的行為傾向,共同把關注大賽金牌的目光轉移到全員培訓上來。
各個學校都應正確處理技能競賽與日常教學的關系。脫離了日常教學,技能競賽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把技能競賽內容有機地滲透到日常教學之中,搞好校本比賽。要扎扎實實搞好全體學生的技能訓練,注重教師的技能提升,每學期都分別舉行學生組、教師組的技能競賽。學校對優(yōu)勝者給予獎勵,形成了良好的學習與競賽氛圍,促使全體師生不斷提高技能水平。
2.讓技能競賽更加規(guī)范、嚴謹和透明
(1)數控技能競賽應明確規(guī)定比什么、怎么比。過去不少競賽都蒙上了神秘的面紗。近年來有了一些改變,比如:有些省、市競賽由每個參賽單位各出一套實操題,然后由各單位投票或抽簽決定競賽用哪套題。但因組委會沒有明確規(guī)定出題方向與技術要求,各參賽單位都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內容來出題,難免失之偏頗。組委會應當按照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出題方向與技術要求,將考核目標和評分標準細化,以免競賽題五花八門、雜亂無章。
(2)數控技能競賽應向世技賽看齊。要突出工件質量、安全生產和操作規(guī)范,舍棄不切合生產實際的巨大實操工作量。要提高檢測水平,盡可能使用先進的三坐標測量機和粗糙度儀檢測工件,減少主觀性強的手工檢測。賽場應設置全方位、全覆蓋的錄像監(jiān)控,既能避免人工監(jiān)控的失誤與疏漏,又能把優(yōu)秀選手的操作過程拍錄下來,賽后作為資源供大家共享,達到交流技術、共同提高的目的,從而增強競賽的影響力。也應效仿世賽的做法,在不影響競賽的情況下允許群眾分批進入賽場觀摩。
3.改變競賽組織方法和選拔模式
盡量擴大省、市技能競賽規(guī)模,讓更多人參加競賽。若競賽設備數量不足,則延長賽程,分設預賽和決賽。參加市級競賽的選手不能事先由參賽單位直接指定,而應該由組委會在賽前5~10天從各學校相關專業(yè)二年級以上全體學生中隨機抽取。若時機尚未成熟,則允許各參賽單位事先剔除少量學生(不超過總人數的10%)。這樣幾乎人人都有機會參賽,但又無法事先知道誰參賽,從而迫使各學校平時認真抓好全員培訓。各市競賽結束后,按照省賽組委會分配給各市的名額派優(yōu)勝者參加省賽。
4.加強校企合作
應由行業(yè)協(xié)會指導各級技能競賽,邀請企業(yè)專家加入競賽命題組,使競賽命題更切合企業(yè)生產實際,從而促進學校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并想方設法吸引更多企業(yè)一線技術工人參賽,改變目前大多數競賽選手來自學校的狀況(目前“職工組”選手也大部分是學?;蛐^k工廠的職工),讓更多企業(yè)選手與學校選手同臺競技,共同提高。
目前各校在數控技能競賽訓練中材料和刀具消耗費用很大,如果學校與企業(yè)合作,讓學校為企業(yè)加工產品,就能實現“雙贏”。筆者學校與企業(yè)合作,組織師生利用學校設備為企業(yè)加工產品,先后為柳菱宏通實業(yè)公司、鴻榮機械廠等企業(yè)加工摩托車主副軸、離心泵葉輪、變速器箱體、挖掘機零件等產品,保證產品合格率不低于99.5%,既提高了自身技能,又節(jié)省了訓練耗材,而且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效益。此外,我們還分期、分批派師生到企業(yè)頂崗實習,學習企業(yè)新技術、新工藝、產品質量控制方法等,不斷提高師生技能水平。
三、小結
我們既不能否認技能競賽的重要作用,又不能忽視技能競賽中的存在問題。應改革競賽及其訓練模式,糾正競賽中的偏差和誤區(qū),讓其返璞歸真,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促進職業(yè)教育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伍小建.數控技能競賽現狀反思與對策[A].中國職協(xié)2014年度優(yōu)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中冊),2014.
[2]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實施方案[R].人社部發(fā)〔2011〕109號.
[3]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職業(yè)技術教育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1-2020年)[R].粵府辦〔2011〕39號.
(作者單位:梅州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