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玲
王退齋(1906—2003年)
名均、字治平、省廬,號退齋。1929年獲教育學士學位。擅長詩詞書畫,有“退齋三絕”“萬首詩翁”之稱,著有《退齋詩鈔》《退齋畫集》《退齋詩選》,作品入《當代中華詩詞選》《上海畫報》等。曾任江南詩詞學會上海副會長、上海詩詞學會顧問,1984年入上海市文史研究館。2014年故鄉(xiāng)為他建立“王退齋紀念館”。
“人類生存的意識除了覓食以維持生命以外,還有比較重大形而上的文明的要求。……人類所以異于禽獸,是因為它富于復雜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因為思想和情感的作用遂產(chǎn)生了種種的文明?!拿髟炀土擞幸饬x亦有志趣的人生。”
這段文字,是父親20多歲時所作詩稿的自序。那清麗遒勁的手跡,已過了80多個春秋,如今在我眼前煥發(fā)著充沛的活力,好像要印證父親實現(xiàn)了有意義亦有志趣的一生?!霸娧灾尽保鸵运脑娋湟胍稽c回憶吧。
詩教傳家:
“代有傳人世所難”
“九一八”事變時,父親王退齋正是一個大學生,全國學生的抗日激情風起云涌,江蘇高校學生聯(lián)合會一致推舉他起草“請愿書”請求政府抗日!一腔的熱血,眾人的托付,他連夜一氣呵成萬言請愿書,在凌晨的彌天大霧中,捧著未干的墨跡,辭別通宵達旦的游行隊伍,登上列車要直抵南京政府,要參加義勇軍上前線?。ㄒ虿掏㈠|將軍勸阻而未成,見《泰報》1932年12月)恩師唐文治先生和俞慶棠先生都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們珍愛大學生,勉勵其發(fā)揮潛力為愛國盡職。1937年“八一三”戰(zhàn)事起,我的父親正在南京任職,為警惕被漢奸利用,他毅然棄職還鄉(xiāng),以辦補習班、賣畫為生,自選愛國作品為教材,與同邑詩人以詩詞弘揚民族氣節(jié),支持進步學生,直至1945年抗戰(zhàn)勝利。俞慶棠先生(時任社會教育司司長)舉薦我的父親到上海工作,寄希望于民眾教育興教救國。
上世紀40年代的上海燈紅酒綠,而我的父親甘愿打著手電筒忙碌在上海浦東鄉(xiāng)間,他承擔著“國民教育示范”的責任,深入各區(qū)縣建立民眾教學館。1946年12月,父親與同鄉(xiāng)單毓華律師在上海靜安寺成立同鄉(xiāng)會,請梅蘭芳先生出任名譽會長,為南下的江蘇勞苦民眾撐腰做事,我的母親也到上海承擔起部分責任。當時江蘇的大批勞動人民流落上海從事底層勞務,過著艱辛的生活。有一位不識字的赤貧農(nóng)民,他的小兒子非常聰明勤勞,我的父親感到這個孩子應該好好培養(yǎng),就介紹其父和長兄蹬三輪車,供這個孩子讀書,我的母親則經(jīng)常關愛督促,他大學畢業(yè)后成為出色的外貿(mào)干部。諸如此類的事例,舉不勝舉。
1949年,中共上海地下黨秘密發(fā)了一個通知:“戰(zhàn)事就要烽火上海,共產(chǎn)黨重視教育,希望能夠保護好學校的一切資料以及生命財產(chǎn)。”我的父親立即行動:發(fā)動群眾捐獻棉胎,集中八仙桌,將棉胎蓄足水,蓋在木質(zhì)檔案柜子上防止燃燒;蓋在大桌子上,將桌肚子當作棲息地以躲橫飛的彈片;玻璃窗貼上紙條防震、拆下門板當備用擔架等。一天晌午,教師馬幼驊從屋內(nèi)走出的時候,突然被流彈擊中頸項而倒地,頓時鮮血如注,我的父親當機立斷:門板抬人!找解放軍部隊去,搶救生命!我的母親聞聲立即撕下一塊門簾緊急包扎,我的父親和母親外加馬幼驊的妻子另加一名校工,四人扛著擔架,冒著烽煙,穿行在田野小路,在十多里地外找到了解放軍醫(yī)療隊,經(jīng)及時搶救使馬幼驊幸免于難。5月28日共產(chǎn)黨接管教育局,父親受到了表彰。
新中國經(jīng)歷戰(zhàn)火洗禮后初建,急需經(jīng)濟地理教師,于是他主動幫助經(jīng)濟地理教研組畫地圖和書寫英語名詞,結果被調(diào)去教經(jīng)濟地理。教學中的大量外國地名和物產(chǎn)數(shù)據(jù)是教學的難點,他畫動植物做成標大簽幫助記憶,用相似性原理自制放大器供學生繪制地圖,教學難點迎刃而解。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風土氣候,他用電燈泡、皮球、乒乓球,模擬宇宙間太陽、地球、月亮的關系,把世界地圖的子午線、海洋暖流季風的因果關系清晰地表達出來。1957年夏,周總理來到上海,父親作為教師被接見,由此受到很大鼓勵。源于他自身的國學造詣,他格外關注語文教材問題,曾提出“……本文是節(jié)錄的《史略》里的《岳飛傳》。而《史略》里的《岳飛傳》則是從元人所作宋史抄襲來的,沒有經(jīng)過考核……”市教育局陳琳瑚局長派編審室主任沈佩畦教授來訪,敦請擔任編審工作,父親堅持重視基層教學工作,后又兩次放棄到大學高就,甘愿“紹先緒,敦品行,淡名利,安貧而礪學”,并為我們子女寫下100句家訓,要求我們代代相傳“人生貴立志,庶不虛生世,所志非溫飽,要為天下利……”,在平凡中顯示了他的天下情懷。
詩意生活:
“解囊我為贖嬋娟”
父親在他寫的《詩論》里指出:“韻律改革問題:傳統(tǒng)詩詞,一般都用‘平水韻,佳韻里有些應與麻韻合,有些應與慶韻合,不必另立一個韻……詩詞更重要的是主題思想,我們應該明確詩人的重要使命和詩詞的偉大作用。古稱詩人為風人,就是要以詩人的品格和作品影響社會,‘草上之風必偃,以詩人應起的作用,將社會推向前進……”父親在16歲時寫過一首詩《詠春筍》:“……大節(jié)而今猶未著,新芽初露已稱奇。干霄有待期他日,脫穎何當趁此時。”同邑南社社員仲一侯轉(zhuǎn)呈給柳亞子先生,柳亞子贊嘆其“筆調(diào)清新,深見少年大才,古詩集中亦不可多得!”由此父親成為南社朋友的忘年交,才名冠于一方:“千金呼酒不消愁,醉以元龍百尺樓。枕上金戈天待旦,匣中寶劍氣橫秋。西游慷慨繻應棄,北望煙塵筆欲投。肯負男兒好身手,等閑敢白少年頭?!备赣H年輕時痛恨封建孽毒,將三民主義的旗幟掛在家里,軍閥余孽挨家查抄,他機智面對,抓住兵勇槍尖大聲叱咤,之后秉筆直書紀實長詩《丁卯清明節(jié)記事》;又曾以《詠史》七律十五首,深刻總結了從夏朝到明朝19個帝王朝的興亡:《金陵懷古》《盧溝烽火》《讀史有感》《抗戰(zhàn)勝利》一系列詠嘆詩歌,展開了波瀾壯闊的史詩畫面;全國抗戰(zhàn)勝利后,人民若“大旱望云霓”,父親又以《寄望》《書憤》《獨嘆》《滬上吟》《地下人》《撫民》《劫收》《救濟》《配金》一組現(xiàn)實主義作品,鉤沉輯佚,起到史外篇警示作用;1949年10月1日全國一片歡欣鼓舞,他當天寫成9首催人奮進的雄壯凱歌;而游覽詩“喚起低眉諸古佛,也應放眼看新邦”的新意非同凡響。上世紀80年代,有多處請他的墨寶,在為梅蘭芳紀念館題寫的對聯(lián)中,轉(zhuǎn)而優(yōu)雅的風格:“舉鳳回鸞,引商刻羽,絕藝抎梨園,一代聲華蜚薄海;蓄須明志,援手振災,高風崇梓里,千秋典范重鄉(xiāng)邦?!笨坍嫵雒诽m芳的舞臺形象與高尚的人品。
父親的詩可謂是眼睛里捕捉到、心里流出來的。一天,我和父親到菜市場去,看到蔥姜攤位旁偏倚著一株殘破的水仙花,父親對攤主說:“水仙花不是大蒜頭啊,咋不弄個水盆養(yǎng)一養(yǎng)?”攤主說:“你要養(yǎng)你去養(yǎng),這還不值大蒜有用?!备赣H立刻付錢,做了一回水仙花的救主,回家后寫下了這首詩:“殘妝猶是水中仙,底事沽身到市廛。直與青蔥同論價,難和綠萼共爭妍。清泉白石誰將護?玉骨冰姿只自憐。忍使名花任憔悴,解囊我為贖嬋娟?!彼怯昧吮扰d法,寫的是水仙花,比喻的是人品;抒發(fā)的是大愛之情、惜才之意啊。
1995年全球漢詩研討會在新加坡舉行,父親作為名譽會長應邀出席。上飛機時,檢票員得知他已有90高齡十分驚訝,他舉起手中的拐棍,擺了個卓別林的姿勢,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笑聲中他健步如飛,真是一副老驥伏櫪的雄姿。會議期間,中國大使館參贊賴里全,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副總理李顯龍,都致函祝賀這次文化盛會。王退齋即興發(fā)表對詩詞傳承發(fā)揚的講話,內(nèi)容得體辭藻華麗,語言流暢鏗鏘,得到熱烈掌聲!轉(zhuǎn)而提出:來自世界各國的提名代表中,中國大陸4人,中國一省臺灣亦4人,人數(shù)比例欠妥,應當有所調(diào)整。這下一石激浪,臺灣帶來的古體詩作品多啊,按比例??!父親抿嘴一笑,即席從容賦詩云:“振翼南天萬里行,四海騷壇結友情……詩教垂興千載事,吟朋遠自萬邦來。弘揚先緒承傳統(tǒng),發(fā)展前途仗雋才。喚起全球崇漢學,炎黃十億盡開懷”,筆墨伺候揮毫書寫,浩然正氣貫全場,令人嘖嘖嘆服。
無論是澎湃的歷史畫卷,還是深刻的社會揭示,抑或風花雪月、壯歌激情,父親吟詠的題材廣泛,獲得詩友唱和云集,家里堆積的詩詞書信可謂汗牛充棟。父親把朋友的信件詩稿都夾在書中保存起來,蘇步青唱和的詩句有:“夙從圖畫識名山,八十年來未得攀,賴有高人傳秀句,嵐光波影案邊看。”百歲蘇局仙有句云:“高吟引吭飛聲壯;激起驚呼落句奇?!饼埲A寺明旸法師、金山寺方丈慈舟、普濟寺方丈妙善、甘肅省文史館長張思溫、江蘇文聯(lián)主席李進、文化名人沈瘦石、鄭逸梅、喻衡、毛谷鳳、周退密、潘家麟、陳壽愚、秦子卿等各位老先生們,那信箋的字里行間都透著非凡的才學與睿智,都讓我深感父親與他們的友情,遠勝于筆墨之趣,是一種“感君知己報梅花”的惺惺相惜。
退齋三絕:
“平生清不欲人知”
“唐宋以來,詩人而兼畫家,卓然以垂名于后世者,若王輞川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若鄭虞之三絕若東坡居士之詩文書畫,蓋不多觀焉。退齋畫既工,詩亦富,在朋儕中堪稱詩畫名家……”(摘自《王退齋詩鈔》柳北野序)文史館老館長王國忠先生在《退齋老人與春潮詩社》一文中寫道:“……文史館組織老人們?nèi)ト珖鞯孛麆俟袍E或考察或旅游,每到一處總能詠詩言志,唱和應酬,經(jīng)常即興當眾揮毫,留下書畫作品,退齋老人可算是臺柱……”父親一生喜作詩,擅繪畫,熟書法,詩書畫三位一體自然成就了“退齋三絕”。
他學習很勤奮,幾十年讀書剪報不斷,他的讀本除去經(jīng)史子集和工具書時文等,比較多的讀本有:李、杜、香山、玉溪、樊川、劍南、梅村、漁洋等諸家作品,還有王船山、伊藤博文和嚴復以及近代史等相關的書,以及《文心雕龍》《藝概》等藝術理論著作?!捌缴宀挥酥瑲v盡冰寒雪酷時。身比梅花更高潔,托根從未染污泥?!备赣H追求藝術美與心靈美的高度統(tǒng)一,創(chuàng)作激情并不為名為利,形成詩作意境高雅的第一特質(zhì)。
毛筆是父親的主要書寫工具,他讀過不少字帖,但基本還是寫顏體字。父親從小崇敬顏真卿一生忠烈人品極高,其書法雍容大度,充溢陽剛之美。父親用“字正腔圓”釋義書法:“字如其人,心正字芯正,正而嚴謹是一種高度,嚴謹而不拘謹是一種風度。所謂“腔圓”,是書寫的氣場,是浩然之氣”!我在家中看到父親的常態(tài)是:端坐著,抿著嘴唇,一支筆豎得很直,手勁很大,行筆硬弩欲張,特別是書寫蠅頭楷,每于細微處小中見大,筆筆脈絡一清二楚,可一氣呵成千字長卷!他的大字卻可寫四尺宣紙僅書兩字,可以說,他書寫的快意,是依托于文字內(nèi)容的積極情懷而筆下生風。而且,他落筆的書法幾乎都是自己的原創(chuàng)詩句,這又形成“退齋三絕”個性獨創(chuàng)的第二特質(zhì)。
父親愛畫《赤壁夜游圖》《雙喬圖》《香山九老圖》《竹林七賢圖》《東山絲竹圖》等,為的是傳播優(yōu)秀的人物故事。父親作畫在青少年時就已經(jīng)小有名氣,初得傳于王小某,后兼從馬鏡江任伯年技法,追求行筆貫氣、筆墨老到,衣褶線條細而不弱、挺而不獷,注重“畫理”,不求俗美,但求角色對比性格特征,力求色彩歸于平淡素雅,把握繪事后素的清凈境界。他每畫必題詩,在“東山絲竹圖”上題寫道:“品絲調(diào)竹憩東山,謝傳風流不等閑。內(nèi)抑權奸外平寇,從容確保晉江山”。詩句介紹了謝安的功績與人品性格,讓讀者能在欣賞畫的同時了解歷史典故。以詩句超越畫面局限,就是“退齋三絕”的第三特質(zhì)。
記得父親在家里作畫時,常常由于桌子的晃動而受影響,那是因為上世紀70—90年代大多住宅年久失修,我家樓板地龍骨不牢了,沿街樓房隨著汽車奔馳而引起震蕩,因而父親在畫人物的鼻子等精細部位就會緊張,就怕線條被畫歪了。就在這種條件下,父親還成功地畫出了他心目中高風亮節(jié)的人物肖像:為北京大學名譽校長馬寅初繪《百歲好學圖》、繪梅蘭芳紀念館征求的梅蘭芳紀念像、為江蘇聯(lián)合抗日座談會會址繪韓止叟老畫像,還有教育界的著名人物等等。他的作品輾轉(zhuǎn)日、法、美、西德、意大利等諸國,上海市疾殘人協(xié)會、上海亞運會、交通大學、文史館、檔案館等皆收了他的作品;鄭州黃河源頭、黃帝陵、炎帝陵、廈門植物園、周恩來紀念館等皆求得墨寶刻碑勒石;杭州靈隱寺、寧波天潼寺、鎮(zhèn)江金山寺、焦山寺、普陀山普濟寺、泰州光孝寺等,都索要收藏了他的作品;海內(nèi)外眾多詩社、書畫社聘他為社長顧問,《上海畫報》聞訊退齋詩書畫三絕,追蹤采訪到家里,在中英文兩個版面上刊登了“王退齋作品”專題頁面。有圈內(nèi)大家馬祖熙評道:“……夫先生之詩穩(wěn)健博雅,早有定評。然今之詩家,工詩而不能畫者有之,工繪事而不諳詩者,亦所在皆是。先生不僅工詩,且工畫工書,其所作人物、仕女、花卉皆極精妙,其行楷其聯(lián)語,亦落落大方,為國內(nèi)多處景點所刊載。而今之書家,多不諳詩詞,不明楹聯(lián)之規(guī)律,所書聯(lián)語,多有不協(xié)平仄,不相屬對者,至可笑也。如先生之詩畫書法聯(lián)藝皆工者,幾于鳳毛麟角。”父親曾說:“中華詩詞、中國書畫的藝術性很高,三位一體是文藝的高級階段,學校里應該有賞析作品的輔課?!笨上?,他沒有能夠看到今天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蓬勃新春,也沒料到他自己平凡的事跡讓人們緬懷,華興詩畫社撰聯(lián):“名著江東、夫子畢生崇氣節(jié),星耀南極、斯人酬世有文章”;復旦大學喻衡撰聯(lián):“淮左鴻儒,辭賦丹青晚歲聲華蜚歇浦,海陵耆舊,文章道德春風桃李艷鄉(xiāng)邦”;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總裁朱天壽、國立大學教授林立撰聯(lián):“垂名豈獨詩書畫,立世無虧天地人”……
作為女兒,對父親都會懷有不淺的親情,但我的父親留下大量遺文遺物,讓我對他有更深的了解和理解!父親他學的是教育,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畢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辦學!他晚年創(chuàng)作詩書畫,為的是傳承傳播中華優(yōu)秀經(jīng)典。他的一生,在家里是負責的父親;在親友中,是誠信助人的好人;在家鄉(xiāng),是德高望重的鄉(xiāng)賢;在上海,是有名的詩人;在世界,是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使者吧。整理父親的手稿資料,一篇篇,一張張,感到他寫不盡心中無限事,一字字,一行行,我讀不完聲聲淚俱行……我以為,在中華文化中,正義的文人風骨充滿高貴之神韻的“仁”、文雅之風骨的“和”、浩然之正氣的“義”。父親王退齋的一生,以情懷傳播了一個“仁”字,憑書畫溫潤了一個“和”字,用躬身踐行大寫了一個“義”字,它們共同造就了王退齋有意義亦有志趣的藝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