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華
翻看近五年高考全國卷作文題,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五年的作文題都以材料作文題的形式出現(xiàn),都是要求考生在閱讀材料后,根據(jù)要求作文。題目要求中均有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等類似表述。這就要求考生必須在讀懂“材料內容及含意”的基礎上立意寫作,那么讀懂“材料內容及含意”就非常重要了。尤其是2015年開始使用的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所謂“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就是在原材料引發(fā)考生思考、激發(fā)寫作欲望的基礎上,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增強寫作的針對性,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任務型寫作旨在考查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要求考生讀懂材料,在讀懂的基礎上按照任務指令作文,所以審題時的閱讀能力和領悟能力要求較高。
無論是文字材料,還是圖形材料,材料的主要表達方式都是記敘,此類材料在這里我們稱之為敘事類材料。如何快速讀懂敘事類材料的“內容及含意”,并在此基礎上精準立意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弄清對象
弄清對象是指弄清楚材料中有幾個敘述對象,進而弄清楚主要敘述對象是誰。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有時容易出錯。比如2016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作文題的漫畫材料中看似敘述對象只是兩位學生,其實從孩子臉上的唇印和掌印來看,材料的主角其實是隱藏在漫畫后面的家長(或教育者)。如何判斷主要敘述對象呢?如果在梳理材料對象的時候想想“材料重點敘述的對象是誰”“材料用了比較多的文字敘述的對象是哪個或哪幾個”等問題,就不難判斷了。
二、明晰事件
明晰事件就是明晰事件的來龍去脈,即事件的原因(背景)、經(jīng)過、結果、影響等。明晰事件首先要概述事件,比如2015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作文題中材料核心事件是父親違法、女兒舉報、媒體報道。材料中女兒舉報父親是在“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的情況下,舉報的方式是“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
三、讀懂褒貶
一般來說,材料在敘述的過程中,或顯或隱流露了對敘述對象(尤其是主要敘述對象)的褒貶的感情傾向,因此在弄清對象、明晰事件的基礎上仔細審讀材料,明確材料對敘述對象(尤其是主要敘述對象)的褒貶的感情傾向。當然這步工作也可以和前兩步工作同時進行。2016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作文題干告訴考生圖形為漫畫,而漫畫的主要特點就是針砭時弊,具有諷刺批判的意味,批判誰呢?顯然不是受到因分數(shù)的高低變化而受到獎懲的孩子,而是把分數(shù)當成絕對標準而對孩子實施獎懲的家長(教育者)。如果考生為追求新意背離材料的貶斥傾向而肯定把分數(shù)當成絕對標準而對孩子實施獎懲的家長(教育者)的話那就不妥了。而2015、2014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作文題中的材料中“此事贏得眾多網(wǎng)友點贊,也引發(fā)一些質疑,經(jīng)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和“這種做法當場就引發(fā)了觀眾、運動員和裁判員的激烈爭論”的表述可見材料對“此事”“這種做法”褒貶不定,這就意味著寫作時可褒可貶。
四、精準提煉
可以從材料的主要敘述對象入手,劃定涉及話題范圍;進而通過找到原因,抓住關鍵,明確褒貶的途徑精準地提煉文章的立意。如2016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作文材料的內容涉及教育領域,因此無論怎么解讀漫畫的寓意,都必須在教育領域里談問題,說看法,拋開教育這個范疇是不行的。進一步思考,材料反映了教育中的那些問題?可以明確材料反映了“唯分數(shù)論”、教育目標功利短視、教育評價單一、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教育重智輕德等現(xiàn)狀。而漫畫的功用是針砭時弊,因此文章可以從批判上述教育現(xiàn)象的角度立意。2015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作文材料,父親老陳違法,女兒舉報,這涉及了親情和法律的話題,女兒小陳為什么舉報父親,因為父親“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小陳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因此從褒揚小陳的做法的角度出發(fā),可以提煉立意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是親情也要讓步”“舉報父親,看似無情卻有情”等;從貶斥小陳的做法的角度出發(fā),可以提煉立意為“孝敬誠可貴,舉報不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