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明 肖建偉 吳翠華
摘要:關(guān)于影視作品《霸王別姬》中程蝶衣與段小樓的感情關(guān)系一直是學(xué)者們探討的主要內(nèi)容,筆者試圖從新精神分析學(xué)派客體關(guān)系理論來分析程蝶衣的成長歷程,解讀他對段小樓的復(fù)雜情感,以便為人們理解《霸王別姬》增加新的視角。
關(guān)鍵詞:客體關(guān)系;程蝶衣;感情糾葛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8-0086-02
關(guān)于影視作品《霸王別姬》的分析和影評很多,程蝶衣與段小樓的感情糾葛,眾學(xué)者也是莫衷一是。筆者試圖從新精神分析學(xué)派客體關(guān)系理論對二人復(fù)雜的感情進行分析,以試圖從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二人的關(guān)系。
1940—1950年,英國心理學(xué)家羅納德·費爾貝恩和梅蘭妮·克萊因等人提出了客體關(guān)系理論。
客體關(guān)系理論認為,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自閉階段,0—2個月,無法區(qū)隔自己與母親,嬰兒在此狀態(tài)下沒有完整的自我,也沒有完整的客體;第二個階段:共生階段,2—6個月,嬰兒非常依賴母親,期望在情緒上和母親維持高度同步狀態(tài);第三個階段:分離個體化階段,6—24個月,幼兒此階段體驗到與重要親人的分離,在依賴與獨立之間感到矛盾,要經(jīng)歷孵化、實踐、復(fù)合三個階段;第四個階段:客體恒定階段,通常要等到幼兒滿三歲才會開始,此階段幼兒能理解自己與別人是獨立的,開始與外界建立關(guān)系,不會恐懼失去自己的個體感??腕w關(guān)系理論認為如果一個嬰孩能夠順利渡過以上每個階段,那么他就會形成完善的心理功能,與他人能夠建立正常的人際關(guān)系。
大部分人都在生命早期和他人(多數(shù)為母親)保持著強烈的生命連接,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意識到除了母親外還有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對母親的依賴和渴望不再那么強烈,他們脫離了與母親的共生狀態(tài),成長為獨立的成人,順利完成分離個體化。童年的蝶衣,在一個不知道父親是誰的妓院中出生,在沒有進入戲班之前,是一個沒有名字并且見不得光的孩子,手指畸形,處處被母親遮遮掩掩。名字是一個人自我意識確立的第一步,沒有名字,便沒有自我的界限,幼年的蝶衣和母親保持著共生狀態(tài),無法實現(xiàn)分離個體化和自我的確立。
被母親藏來藏去的小蝶衣,在童年形成的對自己的自我意象多是壞的、負面的。蝶衣“小豆子”這一戲班身份的獲得,是以失去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和失去母親的溫暖和安慰為代價的。母親的突然離開和切斷自己的手指,對小蝶衣無疑是致命的創(chuàng)傷。對一個沒有清晰的自我邊界、沒有完成分離個體化的小蝶衣而言,他缺乏自體感和自我統(tǒng)一性??腕w關(guān)系理論認為,沒有經(jīng)過分離個體化的兒童情感體驗以自我為中心,無法體察別人的感受,對世界是全或無、非黑即白的認知模式。年幼的小蝶衣無法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也不能理解母親對他的突然傷害和拋棄,這也是后來蝶衣對別人的拋棄或分離極度敏感和歇斯底里的原因。母親的突然離開激起了小蝶衣強烈的恨,他把母親留下的御寒的大氅丟到了取暖的火盆中,而在以后的影片中,我們也從沒有看到成年后的蝶衣去尋找過自己的母親。
客體關(guān)系理論假定一個人與生命中“重要他人”的關(guān)系模式一旦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后的人際交往模式,即指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建立過的關(guān)系模型來建立新的人際關(guān)系。這個“重要他人”一般為最初的撫養(yǎng)著,對蝶衣而言,便是自己的母親。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段小樓是程蝶衣生命中第二個“重要他人”,幼年的小樓因主動幫小蝶衣練功時偷工減料而被罰在冰天雪地里跪舉水盆到深夜,當凍得踉蹌回屋時,小蝶衣把小樓身上凍成冰的衣服掰開,用自己的身體給小樓取暖,接下來影片展示了兩個小孩子相依而眠。這一刻美好而安謐,影片重現(xiàn)了我們生命早期母嬰互動的美好溫馨情景。這是一種單純的生命情感的連接,這是內(nèi)心深處相互依賴、為彼此而存在、而又互相滋養(yǎng)的聯(lián)結(jié)。對于幼年的蝶衣而言,小樓是一個英雄,在被母親拋棄最無助的時候,他如母、如父、如兄般地照顧著自己。對于沒有自性的小蝶衣而言,他的生命又尋找到第二個宿主,如同復(fù)制和母親的關(guān)系一樣。他重新體驗到安全、依戀與忠貞。
柯胡特認為,人們的最佳狀態(tài)是能同時擁有獨立和依附感,健康的成人有一種基本的安全感,此安全感根植于自由、自足與自尊的身份感,他們不必完全依賴別人,也不必害怕被封閉或遺棄。一個與母親處于共生狀態(tài)、沒有經(jīng)歷過分離個體化的兒童,他的認知圖式和自我都是極不健全的。盡管在影片中我們一再看到小豆子的倔強和執(zhí)著,但是在人格上,他一直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如小癩子所言:“離開小石頭,你一天都活不了”。蝶衣和師兄朝夕相處,臺上一起唱戲,臺下一起排練。他在很長時間里一直享受著這種虛假的共同體生活。他希望師兄跟他唱一輩子的戲,“少了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叫一輩子。”他不完整,他希望寄身于師兄之上,始終和師兄保持這種共生關(guān)系,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和母親生活在共生狀態(tài)一樣。
這種形影不離的生活在他們進入成年以后出現(xiàn)了問題,段小樓是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男子,他對現(xiàn)實和戲劇的界限清清楚楚,他有一個成熟男人對女人、對家的渴望,這個渴望與蝶衣對他的需求是不一致的。作為一個個體,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愿望,一個人格較為成熟的人處在段小樓的位置上時,會感到窒息和憤怒,也會努力地掙脫這樣的束縛,菊仙的出現(xiàn)成了兩人關(guān)系的轉(zhuǎn)折點和沖突點。菊仙找到段小樓讓他兌現(xiàn)婚姻的承諾,小樓不顧蝶衣的阻撓和哀求,決定和菊仙成婚。
對蝶衣而言,師兄選擇了菊仙,就意味著在現(xiàn)實情景中拋棄了他。蝶衣要求師兄無論在什么情境、什么時候都把他放在第一和唯一的位置上,就像舞臺上霸王與虞姬那樣從一而終,否則師兄就是背叛他,他們的關(guān)系就得中斷。對段小樓而言,菊仙是他老婆,蝶衣是他的師弟,一個是男女之愛,一個是兄弟之情,兩個人都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人,誰也代替不了誰,因此他無法理解師弟在他和菊仙交往、成婚的事情上的種種偏激言行。但是蝶衣是一個沒有整合和包容能力的人,他用一種全或無、黑或白、沒有過渡階段的心理圖式來判斷這個世界,因此他不能理解也無法接受師兄的心里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人。
母嬰處于共生狀態(tài)時,小嬰兒的世界里只有母親,他認為母親的世界里也只有他,嬰兒在與母親的兩元關(guān)系中看不到第三者的存在,也容不下第三者。當我們還是一個嬰兒時,自身的存在感還非常虛弱和模糊,因此有很多恐懼,需要母親來給我們安全感,我們也通過與母親的關(guān)系來塑造自己的世界與自我意象。隨后我們有了獨立的自我意識,接觸了更為寬廣的世界,也慢慢地發(fā)展了自己的界限,開始懂得距離、尊重和忍受孤獨。生活中蝶衣沒有安全感,希望一生和師兄處于類似于母嬰這種共生狀態(tài),這來源于他童年與母親的客體關(guān)系受損,心理和人格發(fā)展固著在共生階段,無法完成分離個體化和自我人格的獨立。
當四兒與蝶衣爭搶虞姬這一角色時,段小樓做出了一個現(xiàn)實的選擇,和四兒同臺演出霸王別姬。段小樓不僅在生活中拋棄了蝶衣,在舞臺上也背叛了他。程蝶衣無法接受師兄屈于時局的無情和無義,蝶衣問小樓:“虞姬為何要死?那就是從一而終”,之后蝶衣閉門不見小樓。
對于蝶衣,“從一而終”就是忠于舞臺,忠于角色,忠于自己的事業(yè)和內(nèi)心的信念。而從心理層面上來說,“從一而終”就是從生到死,眼里只有唯一的一個客體,不放棄、不拋棄、不背叛,這非常契合蝶衣共生的渴望。沒有成功完成分離個體化的嬰孩,他的自我感知完全建立在與母親的關(guān)系上。當母親全心全意地和他在一起,他感到安全、快樂、滿足,這時媽媽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他也是個幸福而有價值的人;當母親不在身邊或者母親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時,他感到挫折、沮喪、孤單、恐懼,媽媽也變成壞媽媽,他感覺自己就是一個不幸、被拋棄、無價值的人。沒有段小樓,就沒有舞臺上的楚霸王,蝶衣就成為不了從一而終、與霸王生死與共的虞姬,而沒有虞姬,也便沒有蝶衣。
心中極渴望,與你共同飛,《霸王別姬》中的主人公程蝶衣的一生,如同他的藝名一樣,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他在現(xiàn)實中沒有清晰的自我邊界,虛幻的自我依附于舞臺的角色而生。終身似乎都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沒有了戲里人生,便沒有了程蝶衣,于是,便也沒有了自己。
參考文獻:
[1]汪新建.西方家庭治療理論的新進展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09.
[2]李彥.從《霸王別姬》看程碟衣的身份認同之旅[J].電影評價,2008,(19):37.
Abstract:A film "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Cheng Dieyi and Duan Xiaolou the relationship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content of scholars,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growth process from Cheng Dieyi new psychoanalytic object relations theory,interpretation of his complex feelings about the period of house,in order to increase a new perspectiv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Key words:object relations;Cheng Dieyi;emotional entang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