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博
(湖南湘建檢測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3)
基于GTM旋轉壓實參數(shù)的AC-13高溫性能評價指標研究
楊 博
(湖南湘建檢測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3)
采用GTM試驗機對工程常用表面層瀝青混合料AC — 13進行成型,并對成型試件進行三軸重復加載蠕變試驗,檢測試件的蠕變勁度模量。蠕變勁度模量能夠表征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對GTM試驗過程的6個變量參數(shù)與蠕變勁度模量進行回歸分析。分析表明:GSI與高溫穩(wěn)定性不具相關性,GSF、GSF/GSI相關系數(shù)相對較大,旋壓次數(shù)N相關性不顯著;P1與蠕變勁度模量有良好的相關性,P1能夠有效評判AC — 13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推薦采用其作為瀝青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的評判指標。
AC — 13; GTM;壓實曲線;高溫性能;斜率;穩(wěn)定度指數(shù);GSF
目前用于評定(或間接表征)瀝青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的試驗方法較多[1,2],主要有車轍模擬試驗、馬歇爾穩(wěn)定度試驗、蠕變試驗等,但大都具有局限性。如馬歇爾試驗的MS和FL兩個指標,雖在GBJ 92 — 93中規(guī)定采用MS來評價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3],但在之后的研究認為MS與路面車轍量之間的相關性不強,MS僅能夠一定程度上間接地反映混合料高溫時的內(nèi)聚力[4]。
車轍模擬試驗主要有車轍試驗、大型直道、環(huán)道試驗等。小型室內(nèi)往復式車轍試驗因為其試驗設備簡單,工作原理也比較直觀,因此被許多國家廣泛接受。但車轍試驗主要是模擬車載的重復作用,其評價指標動穩(wěn)定度,僅是一個經(jīng)驗指標,不能用于力學驗算和車轍量化預測。動穩(wěn)定度是基于碾壓至45~60 min過程混合料變形曲線的斜率獲得,不能代表瀝青混合料的整個永久變形過程,如壓實、剪切和流動等。因此,動穩(wěn)定度相同,混合料的永久變形可能相差很大[5],且試驗條件的波動對動穩(wěn)定度值存在很大影響[6]。環(huán)道試驗、直道試驗等足尺試驗與路面結構及路面實際受力狀態(tài)一致,檢測結果最具代表性,然而足尺試驗成本高且循環(huán)周期長,僅適用于科學研究。
蠕變試驗,如單軸靜態(tài)蠕變試驗、三軸重復加載蠕變試驗等,尤其是動態(tài)三軸壓縮剪切蠕變試驗,與道路受力狀態(tài)十分相似,試驗過程能夠檢測蠕變勁度模量、彈性模量、泊松比以及永久變形與加載頻率間的關系[7],蠕變勁度模量指標與瀝青混合料高溫性能相關性顯著。理論上采用本實驗評定混合料抗車轍性能可具代表性,但實驗過程對人員以及設備要求較高,難以在全國范圍內(nèi)使用普及。雖然單軸壓縮蠕變試驗相對簡易,但其力學模型不具備橫向約束條件的模擬。因此,單軸壓縮蠕變試驗僅能夠用來評判懸浮密實型瀝青混合料,其強度貢獻主要依靠瀝青瑪蹄脂的粘附性;而不能夠用來評價強度的形成主要依靠骨架間的嵌擠作用的混合料,如骨架空隙型和骨架密實型瀝青混合料。
因此,以上所述試驗在評定瀝青混合料高溫性能具有其局限性。GTM試驗原理表明其能夠用于評定瀝青混合料的高溫性能,在世界上也是較為前言的評估方法。本文選用工程常用AC — 13表面層瀝青混合料,采用GTM試驗機成型試件,繼而對成型的試件進行三軸重復加載蠕變試驗,測得試件的蠕變勁度模量(表征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將GTM成型過程的6個變量參數(shù)與蠕變勁度模量進行回歸分析,與蠕變勁度模量具有良好相關性的參數(shù),用此評定混合料的高溫性能,為AC — 13瀝青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的評價提供一項便捷且具代表性的方法。
為盡可能地模擬路面狀態(tài),不同級配的瀝青混合料為現(xiàn)場攤鋪過程攤鋪機布料器處取樣。采用抽提、篩分檢測所取混合料的配比,分別將礦料合成級配曲線按從上至下擬定為細級配、中級配和粗級配,如表1所示。不同油石比的瀝青混合料為室內(nèi)自動拌合機拌制,礦料級配為抽屜篩分的中級配。
瀝青為齊魯70#A級道路石油瀝青(表2)。粗、細集料均為破碎玄武巖,礦粉為石灰?guī)r磨細的礦粉。
表1 細、中和粗級配瀝青混合料礦料篩分結果
表2 #瀝青技術指標
2.1 GTM成型
瀝青混合料旋轉壓實剪切性能試驗(GTM)是美國工程兵團60年代發(fā)明的用來解決機場跑道承受重型轟炸機的輪載作用,1978 年被列入美國 ASTM規(guī)范,對試件旋轉揉搓成型的同時測出材料的抗剪強度及剪應力[9]。GTM能夠最大限度地模擬車載對路面的作用,采用了和應力有關的推理方法進行瀝青混合料的力學分析和設計,避免了馬歇爾等經(jīng)驗方法的不足[10]。
試件的成型采用GTM旋轉壓實成型,試件成型以極限平衡狀態(tài)進行控制[9]。GTM試驗機滾軸驅動方式為油壓式,旋轉壓實角為0.8°,豎向壓力0.7 MPa。試件成型溫度150~155 ℃,試件尺寸100 mm×100 mm。在旋壓過程瀝青混合料的瀝青兩個重要力學參數(shù):穩(wěn)定度指數(shù)(GSI)和抗剪強度安全系數(shù)(GSF),其中GSI指標表示瀝青混合料旋轉壓實至平衡狀態(tài)(每旋轉壓實100次試件密度變化率不大于0.016 g/cm3)時是否會產(chǎn)生塑性形變;表示瀝青混凝土被壓實到平衡狀態(tài)時的抗剪強度是否能承受行車荷載作用下所產(chǎn)生的剪應力[11]。故GTM適用于設計高溫穩(wěn)定性優(yōu)良瀝青混合料。此外,GTM試驗還能夠得到瀝青混合料壓實至所需抗剪強度的壓實曲線。
2.2 三軸重復加載蠕變試驗
目前評定瀝青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的方法較多,而蠕變試驗則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受認可。在眾多蠕變試驗中,三軸重復加載蠕變試驗是與路面受力狀態(tài)最為接近的方法[12,13]。選用工程常用AC — 13瀝青混合料,以GTM成型的試件進行蠕變試驗,測定其蠕變勁度模量,用以代表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蠕變勁度模量大則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好,蠕變勁度小則高溫穩(wěn)定性差。
在汽車荷載作用下,瀝青路面的永久變形主要發(fā)生在氣溫高于25 ℃,路表溫度高于40 ℃的高溫情況[14]。在40 ℃以下,瀝青混合料產(chǎn)生的永久變形小,且我國車轍試驗及馬歇爾穩(wěn)定度試驗溫度均選取60 ℃,故試驗溫度選取60 ℃。采用英國生產(chǎn)的Cooper NU — 14試驗系統(tǒng)進行三軸重復加載蠕變試驗,檢測重復加載結束時混合料的蠕變勁度模量,以評定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蠕變試驗試驗參數(shù)選取:半正弦波間歇荷載,每次加載和卸載時間分別為0.2 s和0.8 s;豎向壓力為0.7 MPa,圍壓為0.1 MPa。
雖然GTM試驗所得GSI和GSF理論上能夠反映混合料高溫剪切變形性能,實際上仍需進一步分析。旋壓過程的壓實曲線包含了很多有用信息,通過對壓實曲線的剖析,很有可能得到能夠反映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的參數(shù)。
對旋壓過程試件密度與旋轉次數(shù)進行回歸分析,知二者存在對數(shù)關系,且相關系數(shù)達R2=0.96,表明相關性良好[15]。路面攤鋪現(xiàn)場所得瀝青混合料的密度一般約為GTM旋壓成型試件密度的97%。對壓實曲線進行對數(shù)模型回歸,并考慮將旋壓至極限平衡狀態(tài)的參數(shù)GSI,GSF,GSF/GSI以及P1、P2作為瀝青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的評定指標。其中P1為試件初始壓實至97%壓實度過程壓實曲線的平均斜率,P2為試件97%壓實度至壓實至極限平衡狀態(tài)壓實曲線的平均斜率。如本文引言所述,蠕變勁度模量評價瀝青混合料高溫性能最具代表性。故為了能夠將各指標與瀝青混合料高溫性能相聯(lián)系,特對GTM旋壓成型的試件進行三軸重復加載蠕變試驗,檢測試件的蠕變勁度模量。
3.1 試驗結果匯總
分別對油石比為4.4%粗、中、細級配的AC — 13瀝青混合料旋轉壓實成型和三軸重復加載蠕變試驗,旋轉壓實曲線參數(shù)結果見表3,不同油石比AC — 13中級配瀝青混合料旋轉壓實參數(shù)及三軸重復加載蠕變試驗結果表4。
表3 不用級配混合料旋轉壓實參數(shù)以及三軸重復加載蠕變試驗結果
表4 不同油石比混合料旋轉壓實參數(shù)以及三軸重復加載蠕變試驗結果
3.2 試驗結果分析
由表3知,AC — 13不同級配混合料中,粗級配的蠕變勁度模量最大,高溫穩(wěn)定性最好,粗級配混合料比細級配提高43.5%;由表4知,不同油石比的AC — 13中級配混合料,隨著油石比的提高,混合料的蠕變勁度模量降低,油石比由3.8%增加至5.0%,蠕變勁度模量降低51.4%。即隨著油石比的增大,瀝青混合料的高溫性能下降,此趨勢與工程經(jīng)驗相符。
將不同級配(粗、中、細)AC — 13GTM試驗各參數(shù)與蠕變勁度模量進行回歸分析,如圖1所示。
由圖1得不同級配AC — 13混合料壓實曲線參數(shù)與蠕變勁度模量線性回歸相關系數(shù),相關系數(shù)由大到小依次為:P1>P2>旋壓次數(shù)N>GSF/GSI>GSF>GSI。P1與蠕變勁度模量的相關系數(shù)最大,相關系數(shù)為R2=0.986 2,為高度相關;GSI與蠕變勁度模量的相關系數(shù)小于0.3,與蠕變勁度模量不具相關性。
圖1 不同級配各參數(shù)與蠕變勁度模量
將不同油石比AC — 13GTM試驗各參數(shù)與蠕變勁度模量進行回歸分析,見圖2。
由圖2得不同油石比AC — 13混合料壓實曲線參數(shù)與蠕變勁度模量線性回歸相關系數(shù),相關系數(shù)由大到小依次為:P1>GSF/GSI>GSF>P2>GSI>旋壓次數(shù)N。旋壓次數(shù)N與蠕變勁度模量的相關系數(shù)最小,甚至小于0.3,表明旋壓次數(shù)N與蠕變勁度模量不具相關性。與不同級配AC — 13混合料壓實曲線參數(shù)與蠕變勁度模量線性回歸相比,P1相關系數(shù)均最大,表明GTM試驗壓實曲線參數(shù)中P1是具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代表性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
圖2 不同油石比各參數(shù)與蠕變勁度模量
對不同級配和不同油石比壓實曲線參數(shù)與蠕變勁度模量回歸分析相關系數(shù)匯總,如表5所示。
表5 GTM試驗壓實曲線參數(shù)與蠕變勁度模量線性回歸相關系數(shù)匯總
表5中不同級配和不同油石比GTM試驗所有參數(shù)與蠕變勁度模量回歸分析相關系數(shù)匯總知,GSI與瀝青混合料蠕變勁度模量的相關系數(shù)R2的平均值最小,表明GSI與高溫穩(wěn)定性不具相關性;GSF、GSF/GSI與瀝青混合料蠕變勁度模量的相關系數(shù)相對較大,接近高度相關;旋壓次數(shù)N與瀝青混合料蠕變勁度模量R2為0.529 1,小于0.800,屬于中度相關范圍。
壓實曲線平均斜率P1與蠕變勁度模量的相關系數(shù)最大,R2平均值為0.967 4,接近1.00,相關性最好;壓實曲線平均斜率P2次之,但相關系數(shù)R2的平均值也超過0.80。進一步表明P1和P2與瀝青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具有良好的相關性。
推薦采用壓實曲線平均斜率P1評定AC — 13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隨著平均斜率P1的減小蠕變勁度模量增大,即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增強。平均斜率P1小,表明混合料具有好的高溫穩(wěn)定性;平均斜率P1大,表明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相對較差。
1)AC — 13不同級配混合料中,粗級配的蠕變勁度模量最大,高溫穩(wěn)定性最好;隨著油石比的提高,混合料的蠕變勁度模量降低,瀝青混合料的高溫性能下降。
2)不同油石比AC — 13混合料壓實曲線參數(shù)與蠕變勁度模量線性回歸相關系數(shù),相關系數(shù)由大到小依次為:P1>P2>GSF/GSI>GSF>旋壓次數(shù)N>GSI;不同級配則為:P1>GSF/GSI>GSF>P2>GSI>旋壓次數(shù)N。
3)GSI與高溫穩(wěn)定性不具相關性;GSF、GSF/GSI與瀝青混合料蠕變勁度模量接近高度相關;旋壓次數(shù)N與瀝青混合料蠕變勁度模量中度相關。
4)推薦采用壓實曲線平均斜率P1評定AC — 13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隨著平均斜率P1的減小蠕變勁度模量增大,即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增強。平均斜率P1小,表明混合料具有好的高溫穩(wěn)定性;平均斜率P1大,表明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相對較差。
[1] 葉遇春. 瀝青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評價指標的試驗研究[J]. 中外公路,2004(3):87-90.
[2] 姚祖康. 對國外瀝青路面設計指標的評述(續(xù))[J]. 公路,2003(4):49-56.
[3] 李闖民,李元元,李宏高. 30#瀝青混合料設計及施工監(jiān)控過程灰關聯(lián)分析[J]. 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5(1):10-17.
[4] 沈金安. 關于瀝青混合料的均勻性和離析問題[J]. 公路交通科技,2001,18(6):20-24.
[5] 陳忠達,袁萬杰,薛航,等. 瀝青混合料高溫性能評價指標[J].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6(5):1-4.
[6] 孟書濤,黃曉明,范要武,等. 瀝青混合料動穩(wěn)定度試驗的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1):14-18.
[7] 樊統(tǒng)江,何兆益. 瀝青混合料蠕變勁度模量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響應[J]. 建筑材料學報,2008(6):736-740.
[8] JTG F40 — 2004,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S] .
[9] 任立鋒. 瀝青混合料設計GTM成型方法的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06.
[10] JTG E20 — 2011, 公路工程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試驗規(guī)程[S].
[11] 劉朝暉,沙慶林. 超薄層瀝青混凝土SAC — 10礦料級配比較試驗研究[J]. 中國公路學報,2005,18(1):7-14.
[12] Williams, C. R.,Prowell B. D.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Wheel-Tracking Test Results to WesTrack Performance.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No. 1681 ,TRB ,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 Washington , D.C., 2000.
[13] Brown,E. R. , Kandhal P. S. , Zhang J. Performance Testing for Hot Mix Asphalt[R]. NCAT Report No. 2001-05, Auburn, Ala:2015.
[14] 祁峰. 采用蠕變試驗評價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wěn)定性研究[D]. 西安:長安大學,2009.
[15] 吳傳海. 重載交通瀝青路面車轍成因及混合料組成設計研究[D]. 西安:長安大學,2008.
1008-844X(2017)02-0068-04
U 41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