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嬋
時光不老,“土家”不散
李玉嬋
用朋友的話來說,我是一個性情極為 “薄涼”的人,不愛熱鬧,不喜聚會,平日跟同學(xué)朋友鮮有往來。朋友的話是對的,因為生性靦腆的我,特別害怕在一個看似異常熱鬧的場合里,一個人靜靜地呆著,與周圍的氛圍格格不入。
我是一個不善拉家常的人,當(dāng)然,這跟我的理念有關(guān)。我總覺得,如果相聚一起的是同一生活圈的人,完全沒有拉家常的必要。想想像我們這樣的80后,即將跨入中年,事業(yè)剛剛起步,孩子正需要陪護,父母開始年邁,生活擔(dān)子開始變重。日常生活已經(jīng)很瑣碎,好不容易相聚一堂若再喋喋不休,豈不是強化眼前的茍且,讓日子過得越發(fā)擰巴?若果是不同生活圈的人相聚,比如多年沒有聯(lián)系或見面的老友,要講清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需要花很多時間來還原事情的背景,這樣的嘮嗑不僅累人,而且效果也不好。
我理想中的聚會,是三三兩兩相約于或幽靜或雅致的茶館 (咖啡廳)里,悠悠地喝著杯中的茶 (咖啡),悠悠地說著話,或者什么都不說,只是安安靜靜地消磨著一個上午或下午的閑暇時光。可愿意與我這樣相約的人,少之又少。
我曾經(jīng)頗為不解地問過一位摯友,為什么聚會一定要選擇一家熱熱鬧鬧的酒店來推杯換盞,或者在放著嘈雜的音樂、連自己說的話都聽不清楚的KTV里聊天。學(xué)心理學(xué)的朋友一語道出其中真諦:因為只有在那樣的環(huán)境,大家才能不需要刻意掩飾,便可輕松地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隱藏起來,更不用擔(dān)心因話題突然中斷而遭遇冷場的尷尬。要知道,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我終于為自己不愛社交找到了一個很堂皇的理由:因為我不孤單。這是真的。所以,即使在寒暑假,除了偶爾遠(yuǎn)行旅游外,我基本上都宅在家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半倚半臥地靠在床上,讀讀清麗靈秀的 《天問》,念念席慕蓉溫柔淡泊的 《七里香》,抑或重溫董橋雄深雅健的 《故事》,任憑窗外的世界 “熙熙攘攘”。又如,給自己泡一杯茶,拿起光禿的筆,三言兩語記下自己的心思,甚至什么都不寫,只是一個勁兒發(fā)呆,任自己的心情如杯中的茶葉般輕翻、舒展,最終落為心底的一縷清香。
再如,把玩自己收藏的一些小玩意兒,細(xì)細(xì)端詳:瞧,那只沒有開口的藏式景泰藍(lán)老貨手鐲,小梅花圖案,寶藍(lán)色——我極愛的那一抹藍(lán),藍(lán)得那么純粹那么美艷,仿如輕紗拂面的女子,溫婉沉靜卻深邃誘人;還有那支 “素心”小簪,綠色的玉石青翠欲滴,白色的貝殼花泛著幽明的光澤,古銀色的梅花枝交錯點綴,上面開著朵朵淡雅的小花,正應(yīng)了那句 “素心花對素心人”;再有那枚景德鎮(zhèn)青花瓷戒指,簡約清淺,卻純凈通透……
盡管有時覺得自己過于小資,盡管常被稱作 “社交外人”,但——有一群人的相聚,卻是我不愿意錯過的。他們是每每讓我想起,嘴角忍不住上揚的一群人;他們是一群不管多久沒有見面,再相見也是嘰嘰喳喳不覺陌生的一群人。他們是我2014屆高三畢業(yè)的一群學(xué)生。他們青春年少,各自懷揣著夢想,積極向上,激情飛揚。
我記得,在他們畢業(yè)之際,身為班主任的我曾經(jīng)很煽情地對他們說,以后不管你們走到哪里,經(jīng)歷了什么,不管你們飛得多高多遠(yuǎn),老師都會一直守在這里,做你們最堅強的后盾。因為,你們都曾是我的人。
他們回應(yīng)我說: “老師,我們不僅曾經(jīng)是,而且現(xiàn)在是,以后都一直會是你的人。這樣,我們才會有滿滿的歸屬感,不擔(dān)心迷路?!?/p>
畢業(yè)后,這些孩子考取了不同的大學(xué),在不同的城市,經(jīng)歷了不同的人情世故,有了不同的生活體驗。如今,他們也正陸陸續(xù)續(xù)告別自己的學(xué)生時代步入社會。但是,我們之間緊密相連的關(guān)系卻從不曾改變。從2014年到2017年,在“族長”的帶領(lǐng)下, “土家”一族在不斷壯大,有了15個 “寶寶”,成立了獨立的 “家庭基金會”。每個人,在家族里都是無可替代的一員,缺了其中任何一個,便缺了某種獨特的味道。每個人,都成了彼此的后盾。
只要有空閑的假期,他們總是三三兩兩從不同的城市趕來相聚,聊聊天,逛逛街,品嘗當(dāng)?shù)氐拿朗?,領(lǐng)略不同的風(fēng)土人情。有時,相聚只不過是在對方就讀的學(xué)校里,頗為愜意地呆一個上午。就像他們所說的那樣,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土家寶寶相聚的地方,就會有家的感覺。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沒有很多外出和他們相聚的時光。但這并不妨礙我與他們保持感情的聯(lián)絡(luò)。因為他們在行走途中,會從不同的地方寄回當(dāng)?shù)鼐皡^(qū)的明信片或手信,寄回他們的牽掛,這種感覺是如此的美妙。當(dāng)他們在生活的十字路口遇到了困惑和不解時,會在電話里微信上與我敞開心扉交流。我也會盡我所知,去解開他們心中的疑惑。于是他們常開玩笑說,大寶寶(老師)是他們?nèi)松鷮?dǎo)師。
“土家族”平常日子的聚會總是比較零散。但一年一度聲勢浩大轟轟烈烈的聚會,幾乎沒有一個寶寶愿意錯過。
聚會的形式也比較隨意。有時,僅僅是集中在我這個 “老班”家里,喝喝茶,聊聊天。而一向慵懶的我也會突然變得勤快起來,滿心歡喜地忙著做酸奶,打豆?jié){,蒸包子,做粟粄,忙得不亦樂乎。有時,則是一群人浩浩蕩蕩去學(xué)?;蛘邚V場打打球,毽球、籃球、羽毛球,都有,各擇所愛。當(dāng)然,來玩的更多是隨意串場子的,這邊剛下場那邊又急忙上陣。對于我們來說,技術(shù)可以有限,輸贏無關(guān)緊要,但姿勢一定要帥,士氣一定要高,氣氛一定要濃!寶寶們?yōu)榱藢W(xué)一個即時的接球動作,競相學(xué)習(xí),反復(fù)模仿,常常惹得大家捧腹大笑,東倒西歪,不能自已。就這樣,不顧旁人異樣的目光,開啟了“自嗨”模式。
有時,也會相約去爬山或踏青。但最為高大上的活動,當(dāng)屬土家們的燒烤。大家都憋足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lǐng),什么烤叫花雞、烤棉花糖、烤面包、烤年糕、烤茄子,還有什么水果沙拉、糖霜芋頭……你若看過這群吃貨砸吧砸吧的樣子,你就會明白他們?yōu)槭裁磿 巴良易濉边@個群名 (“土”,在我們方言里有不裝矜持、不扮文雅的意思)。
從2014年開始, “土家族”的年度聚會從來沒有中止過。女兒還小的時候,我一個人赴約,女兒略大一點時,我便帶著她一起參加聚會。因為我相信,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小小年紀(jì)的她,如能耳濡目染哥哥姐姐們的自信善良、開朗大方、幽默風(fēng)趣,還有那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就能在這樣美好的熏陶中,長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而我,在每一次的相聚中,總會短暫地忘記自己的社會角色,正如張曉風(fēng)所說的 “既不妻,也不母,既不賢,也不良”。我只是我自己,在懂我的人群中散步,任由那個藏在我內(nèi)心的小女孩跑出來,盡情地嬉戲和玩耍。我甚至?xí)耆涀约号c這群孩子的年齡差距,這大概也是在很多人看來,我長得要比實際年齡小的原因。
這是一群認(rèn)真生活并值得被生活溫柔以待對待的孩子,這是一群努力上進(jìn),自強不息的孩子,這是一群,即便我再忙,也愿意對他們隨時有空的孩子。
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抵擋不住疲憊的侵蝕,也會抵擋不住內(nèi)心的低落和迷茫。而 “土家”的聚會,使我們在世俗生活中一直向前、不敢松懈的心,得到了最好的休息和安慰。因為在這個家庭里,我們毫無顧忌地開懷大笑,毫不掩飾地做著最真實的自己。
心理學(xué)上有一個很重要的術(shù)語——“Flow”,意思是說, “當(dāng)我們進(jìn)入一個專心致志、活在當(dāng)下、渾然忘我的狀態(tài),才會感受最真切和細(xì)微的幸福?!迸c之對應(yīng)的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提出的 “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土家之約,恰似一股清流,在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心越來越浮躁、情感越來越粗糙的今天,給了我們專注眼前,感受當(dāng)下的力量。那些微小而美麗、溫暖而實在的小確幸,讓我們的心靈在短暫放逐后,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
每次的相聚,都會把我們的心拉得更近,每次的相聚,都會讓我們更加相信,這份歲月亦不忍辜負(fù)的緣分,我們無以回報,唯有不斷努力,許未來一個更好的自己。
——時光不老,土家不散!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qū)畬江中學(xué))
責(zé)任編輯 黃佳銳